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又称妊娠瘙痒症、产科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常发生于妊娠期的肝病,本病无原发性皮损,仅表现为皮肤瘙痒及部分病例的黄疸。分娩后症状消失,于再次妊娠时复发。
【流行病学】
在西方,约每1 500名孕妇中就有1人出现黄疸。妊娠胆汁淤积症(CP)是继病毒性肝炎后引起妊娠黄疸的第二大原因,20%的妊娠黄疸因此而起,该比例因地理位置不同而有一定变化。美国孕妇中CP发病率为1∶1 000。
【病因与发病机制】
考虑发病与生理浓度的雌激素干扰肝胆酸的分泌有关。激素水平、遗传、环境及饮食可能在ICP的发病中均起着一定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尤其是雌三醇-16α-葡萄糖醛酸及雌二醇-17β葡萄糖醛酸均有引起胆汁酸淤积的作用。胆汁酸可引起孕妇剧烈瘙痒。分娩后自然缓解。
【临床表现】
该病有家族聚集现象,特别是患者母亲发病率高。
1.发病特征 本病发病率为0.5%,多发生在妊娠的后3个月(平均为妊娠31周),但亦有早至妊娠12周者,伴严重的难治性瘙痒。临床表现为伴或不伴黄疸的全身瘙痒,掌跖是常见部位。瘙痒严重者可发展到无法入眠,瘙痒发生后数日至数周出现黄疸,黄疸发生率为20%。症状可轻可重,但贯穿整个孕期。50%孕妇可有肝炎,表现为黑尿、淡色粪便或黄疸,一般持续2周。如果肝内胆汁淤积持续数周,可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如果外源性补充维生素K不足,胎儿凝血酶原异常会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并需肌内注射维生素K。
2.皮肤损害 无原发性皮疹,皆为继发性,可继发表皮剥脱、结节性痒疹,波及小腿、前臂,也可到臀部和腹部。大多数分娩后2d自然缓解。少数1周消失,罕见有持续2周者。60%~70%患者再次妊娠复发。并于再次复发时,胎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3.对胎儿的危害 由于胎盘缺氧造成的呼吸窘迫、早产和死产。胎便污染羊水及早产发生率高达45%,胎儿窘迫和死胎的发生率增加,死亡率有文献报道高达13%。因而建议妊娠30周后需加强胎儿监测,出现胎便污染羊水或胎儿窘迫情况时予分娩。
【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酸升高是ICP敏感的指标。已鉴定出某些胆汁分泌所需的转运蛋白编码基因(即ABCB4[MDR3])的变异。
【诊断】
泛发性瘙痒伴或不伴有黄疸,没有肝炎病史及接触肝毒性药物史。没有原发皮疹。血清胆酸水平增高。妊娠后症状体征消失。再次妊娠会再发。胆酸盐水平增高是诊断必需条件,通常为正常值的3~100倍。确诊主要依据是血清总胆汁酸水平高于10μmol/L。
【治疗】
瘙痒对常规的抗组胺药和润滑剂治疗无效。轻症者用温和的抗瘙痒药,较重者需用离子交换树脂(如考来烯胺、熊去氧胆酸),其他还有如UVB、晚樱草油甘,病程长者应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必要时可肌内注射维生素K。
局部使用润滑止痒剂对轻度ICP有疗效,抗组胺制剂亦有疗效。使用地塞米松抑制胎盘雌激素的产生有成功报道。考来烯胺能结合胆酸,降低其在肝内循环,对部分轻型患者可能有效,可能对50%的轻度ICP有疗效,70%接受考来烯胺治疗的ICP患者有临床疗效,然而由于缺乏安慰剂对照,很难对其疗效做出具体评估。熊去氧胆酸(UDCA)为一种亲水胆汁酸,可促进疏水胆汁酸、肝毒性化合物、硫酸化孕酮代谢物等的排泄。UDCA可减少脐带血羊水及初乳内胆汁酸的含量。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不仅能降低母亲瘙痒,还能降低脐带血、羊膜液和初乳中的胆酸水平,改善胎儿预后。研究表明,每日使用450~1 200mg UDCA对控制ICP的瘙痒和血清学异常非常有效。当与S-腺苷甲硫氨酸共同使用时,UDCA的疗效则明显提高。UDCA对孕妇及胎儿均比较完全,并能减少ICP的胎儿死亡率。
【病程与预后】
在预后方面,胎儿宫内窘迫、死胎和早产发生率增加,一般对孕妇健康无影响,但严重病例维生素K缺乏能导致子宫和胎儿颅内出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