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病因疑为超敏反应或自身免疫。特点是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在6个月以上,累及一个或多个器官。本病的酸性粒细胞亦有异常,并可直接引起组织损伤。IL-2可刺激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后者含有IL-2受体,可导致组织破坏。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a syndrome)的病因疑为超敏反应或自身免疫。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特点是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1.5×109/L以上)在6个月以上,累及一个或多个器官。

【病因与发病机制】

可能涉及多种病因及机制,大多数患者可能与过敏或自身免疫反应。本病的酸性粒细胞亦有异常,并可直接引起组织损伤。常有潜在性髓样或淋巴样细胞血液病。近来已证明血清中IL-10和可溶性IL-2受体水平升高。IL-2可刺激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后者含有IL-2受体(CD 25),可导致组织破坏(图25-22)。

图25-22 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发热、乏力、关节痛、肌痛,全身损害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表现,有时与嗜酸性粒细胞性动脉炎有关,心肌易受累,40%肺部受累,有心包炎、肺炎、昏迷及精神错乱、呕吐、腹痛、肝大、脾大、全身淋巴结肿大等;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1.5×109/L以上;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损活检有嗜酸性、中性和单核细胞浸润。

2.皮肤损害 53%患者发生,皮疹多种多样,但很少为本病初发表现。①荨麻疹和血管样水肿;②有红斑、丘疹、结节,包括环状红斑、多形红斑、荨麻疹样红斑、麻疹样红斑;③其他,如有痒疹、黄色瘤样、水疱、瘀点、溃疡、角化过度、色素沉着、脓皮病样、红皮病等,皮疹全身分布,可以一种或多种疹型共存,剧痒;④罕见的皮肤损害可有网状青斑、皮肤梗死、水源性瘙痒、匐行性回状红斑。

3.口腔生殖器损害 口腔生殖器糜烂是相当特征的表现,并可为本病的最初表现。

4.伴发疾病 淋巴瘤样丘疹病、T细胞淋巴瘤、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SLE和HIV感染。

【实验室检查】

骨髓和外周血有酸性粒细胞增多,约50%出现贫血及白细胞计数>20×109/L。

【诊断】

Chusid等于1975年提出的诊断标准如下。

1.酸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持续6个月以上,或死亡之前6个月即有本病的症状和体征。

2.无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如寄生虫感染、过敏等。

3.实质器官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鉴别诊断】

寄生虫感染所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只有排除本病才能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治疗】

皮损对症处理,系统治疗用皮质激素有效;免疫抑制药,如环磷酰胺、雷公藤可联合使用。无器官受累证据,则无需治疗,单纯皮损可试用PUVA和氨苯砜,对伴有器质性损害可系统性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30~40mg/d)治疗有效。是一线疗法,可使1/3患者病情缓解。无效者选用羟基脲(单用或联用糖皮质激素)、或长春新碱+6-巯嘌呤。局部对症处理。干扰素、雷公藤多苷和其他中医药疗效亦有效。

【循证治疗选择】

环磷酰胺D,环孢素D,氨苯砜D,依托泊苷D,羟基脲C,伊马替尼B,α-干扰素C,IVIgD,PUVAD,糖皮质激素口服B,硫唑嘌呤D,长春新碱D

预后

主要取决于器官受累的范围,白细胞计数>10×109/L、外周血中酸性粒细胞性原粒细胞(myeblast)、白血病标志、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黏膜溃疡是预后不良的征象。

(郭红卫 吴 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