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嗜酸性筋膜炎鉴别诊断

嗜酸性筋膜炎鉴别诊断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嗜酸性筋膜炎是一种以筋膜发生弥漫性肿胀、硬化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以四肢硬肿为主要表现,很少累及内脏,可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组织学检验可发现深筋膜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嗜酸性筋膜炎与硬斑病表现相似,但前者常无雷诺现象,临床上弥漫性硬化,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和既往剧烈体力运动,结合真皮改变不严重及组织学上上皮附属器完整可以鉴别。

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是一种以筋膜发生弥漫性肿胀、硬化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以四肢硬肿为主要表现,很少累及内脏,可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组织学检验可发现深筋膜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病因与发病机制】

虽然本病发生在剧烈体力活动后,但外伤并不一定是致病因素。患者有免疫异常,体液免疫参与发病,有高γ-球蛋白血症,偶尔抗核抗体阳性和真皮表皮交界处免疫荧光IgM沉积。一些药物可诱发本病,如抗结核药物、苯妥英、肝素、注射维生素K,有报道与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多发性骨髓瘤与本病有关。

【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 患者在急性起病前数日或数周有剧烈运动史,继而肌力减弱,易疲劳、发热、体重减轻。

2.皮肤损害 特征是疼痛,触痛性肿胀,硬化和硬皮瘙痒结节,表面发亮,呈“橘皮样”的非凹陷性水肿(图25-18),常无雷诺现象。双上肢、下肢同时受累,好发于前臂、上臂、大腿及小腿,也可累及手足背、躯干和颈部。

图25-18 嗜酸性筋膜炎

3.关节与肌肉 7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屈面挛缩,患者可出现关节痛和滑膜炎,20%~30%患者有指部感觉异常,表现为腕管综合征,肌炎在本病中不少见。

4.其他系统损害 消化系统吞咽困难,食管蠕动功能不良,心包和胸腔积液,有时也累及肺和肾,亦有血液系统受累,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

【实验室检查】

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快,高丙种球蛋白血症,IgG、IgM常增高,循环免疫复合物可阳性,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少数阳性,肌酶一般正常。循环中T细胞产生IL-5和克隆亚群增加。

【组织病理】

活检取材应达到筋膜与肌肉。基本病变为筋膜胶原纤维弥漫性增生、纤维化和硬化,伴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诊断】

1.发病前有过度用力病史。

2.突然发病。

3.硬皮病样皮肤损害。

4.无雷诺现象、无内脏损害。

5.血液中EOS增多。

6.组织学检查示筋膜增厚伴EOS浸润,有或无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在表皮和皮下组织也可有类似的细胞浸润,但表皮真皮之组织学并无显著病理改变。

【鉴别诊断】

嗜酸性筋膜炎与硬斑病表现相似,但前者常无雷诺现象,临床上弥漫性硬化,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和既往剧烈体力运动,结合真皮改变不严重及组织学上上皮附属器完整可以鉴别。

【治疗】

1.免疫抑制

(1)糖皮质激素:系统性糖皮质激素疗效良好,可改善症状,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服泼尼松40mg/d,疗程1~3个月。

(2)免疫抑制药:可与泼尼松联合使用。常选用硫唑嘌呤50mg/d。

(3)选用氯喹250mg/d,或羟基氯喹0.2~0.4g/d。

(4)顽固性皮损可用曲安西龙20mg肌内注射或局部注射,每周2次。

2.组胺阻滞药 西咪替丁0.8g/d,口服或1.2g/d静脉滴注;羟嗪亦可选用。

3.物理治疗 PUVA体外光化疗法可试用。

【循证治疗选择】

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激素B,羟氯喹C,环孢素D,甲氨蝶呤E,西咪替丁C,PUVAE,酮替芬E,D-青霉胺E,硫唑嘌呤E,氯喹E,灰黄霉素E,柳氮磺胺吡啶E,外科手术E

预后

本病预后较好,一些患者可遗留屈曲挛缩。但若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学异常,其预后多不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