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感染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感染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近年来随HIV感染的增加发病率明显上升。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损害 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咳嗽、表浅淋巴结肿大、肝大、脾大。最初多见于结核病、血液病、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近来随着AIDS患者增加,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发病率逐渐增高。②分离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为确诊该病的金标准。马尔尼菲青霉菌在脓涂片和分泌物涂片上,特征性的表现为巨噬细胞内分隔的酵母细胞。

马尔尼菲青霉菌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主要侵犯网状内皮系统,与组织胞浆菌类似。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感染,人群局限于东南亚地区,尤其是泰国和越南。我国先后由李菊裳、韦兴国等于1985年正式报道。中国的广西和东南亚地区是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地方性流行区,竹鼠是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携带动物。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近年来随HIV感染的增加发病率明显上升。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通过吸入含马尔尼菲青霉孢子的灰尘而引起感染,并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各个内脏器官,并非竹鼠传染给人类。竹鼠咬过的甘蔗被人吃后可能传播此病。患者本身潜在性疾病或应用免疫抑制药等,也可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近来全世界报道数百例,主要并发于艾滋病。马尔尼菲青霉菌是青霉属中唯一的双相菌种,在组织中呈酵母型,在室温培养呈菌丝型。

【临床表现】

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损害 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咳嗽、表浅淋巴结肿大、肝大、脾大。最初多见于结核病、血液病、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近来随着AIDS患者增加,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发病率逐渐增高。

2.局限型 继发于其他疾病,常被原发疾病症状所掩盖,病变局限于肺者类似肺结核,极易误诊。

3.进行性播散型 患者肺部受累可表现为呼吸道症状,也可累及全身骨骼,其他常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贫血、肠穿孔、肝大、脾大等。

4.皮肤损害 68%~71%的患者有皮肤和皮下损害。常见为广泛的丘疹、结节,多发生于面部、耳郭(彩图17-8),合并HIV感染者在躯干上部、手臂可见到传染性软疣。皮损也可表现为多发性皮下脓肿,脓肿黄豆至鸭蛋大,开始质硬后有波动感。穿刺抽出黄色脓液。生殖器溃疡也有报道,直径为1~3cm,口腔损害包括丘疹或溃疡。

【实验室检查】

痰、脓液涂片瑞特染色可见细胞内酵母样菌种(彩图17-9),PAS染色阳性。痰、脓、病变组织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本菌是唯一的双相型青霉菌,在组织中呈酵母型,在室温培养中呈菌丝型。①取骨髓涂片、皮肤印片或淋巴结活体组织瑞特染色后镜检,可见到典型圆形或卵形有明显横隔的细胞,常在巨噬细胞内。②分离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为确诊该病的金标准。骨髓培养阳性率为100%,皮损为90%,血培养为76%。

【组织病理】

在组织细胞内或散在组织细胞周围可见到马尔尼菲青霉菌。HE染色菌体不着色,过碘酸染色(PAS)和银染色良好。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可根据骨髓、痰液、脓液涂片瑞特染色和(或)皮肤活检,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可确诊。马尔尼菲青霉菌在脓涂片和分泌物涂片上,特征性的表现为巨噬细胞内分隔的酵母细胞。

【治疗】

1.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联合治疗最理想。两性霉素B对马尔尼菲青霉菌的MIC为0.04~1.56mg/L,早期治疗,常可收到一定的疗效,当病情趋向晚期则治疗较棘手,预后较差。马尔尼菲青霉菌对氟胞嘧啶敏感,MIC为0.04mg/L,因此,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联合应用治疗本病有疗效。

2.酮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菌的MIC为0.04mg/L,有报道用酮康唑400mg/d治疗1个月显效,减量至200mg/d后症状复发,再加至400mg/d治疗无效,改用两性霉素B 5~50mg/d治疗1个月而痊愈。口服有效。

3.伊曲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菌的MIC为0.04mg/L。0.2g,口服,2/d,治疗2周体温正常,皮疹、咳嗽减轻,治疗1个月所有症状消失,X线检查肺部炎症亦吸收;症状控制后剂量改为隔日1次,巩固治疗3个月。

4.氟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MIC为50mg/L,亦可试用。但疗效不如伊曲康唑好。

5.积极采用免疫辅助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