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基建处处长就职发言

高校基建处处长就职发言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代建项目中,将政府对项目的行业管理职能与项目管理职能分离,将政府类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的所有权与具体的工程管理权分离,从而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效率和投资效益。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董晖对中国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34],2008年,同济大学博士姜保平对我国工程建设领域Partnering模式进行研究[35],赵淳怡对我国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代建制进行研究[36]。他在研究高校基建特点的基础上,对

20世纪80年代,项目管理理论逐步引入我国工程建设领域, 80年代初,工程项目管理理论首先从德国和日本分别引进我国,之后其他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世界银行的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随着文化交流和项目建设陆续传入我国。我国在基本建设法规建设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如1984年开始推广工程建设项目为对象的招投标承包制,1988年开始建设监理试点,1996年制定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推动了项目管理在我国的实践,确定了由业主、承包商和工程监理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建设项目组织格局。在项目管理知识构建方面,2002年,中国项目管理协会在北京举办了首届项目管理国际会议,出版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纲要》[23][27][28][29]。随后,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在我国风生水起,从2007年起,中国工程院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方向,主办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暨“中国工程管理论坛”,旨在研究我国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探讨我国工程管理现状及发展关键问题,迄今已经举办了五届,每届论坛都有近20名院士和3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对促进我国工程管理的学术交流,推进我国工程管理的科学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近十年来,出现了不少以博士、硕士及期刊论文形式发展的研究成果。

近十年来,在项目管理理论、模式、技术、方法和决策方面:2005年,天津大学郭凤平博士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Build-Operate-Transfer,以下简称BOT)项目融资及管理控制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运用BOT模式,引导外商和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问题的新途径[30];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陈伟对重大工程项目决策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了决策机制这个系统的内部各子系统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促进、制约的运作原理及工作方式,揭示了构建科学性决策机制的原理[31];2006年,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蓝敏对建设项目的自组织智能管理模式(Self-Organizing Intelligent Management Pat-tern,以下简称SOIMP)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建设项目SOIMP系统,设计了SOIMP运行机制[32]; 华北电力大学博士谢颖就政府投资人对委托代建工程项目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33],他提出在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中要推行“代建制”。在代建项目中,将政府对项目的行业管理职能与项目管理职能分离,将政府类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的所有权与具体的工程管理权分离,从而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效率和投资效益。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董晖对中国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34],2008年,同济大学博士姜保平对我国工程建设领域Partnering模式进行研究[35],赵淳怡对我国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代建制进行研究[36]

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和集成管理方面: 2004年,武汉理工大学博士李红兵对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以项目全生命周期为对象,建立项目的目标系统,进而保证全生命周期中目标、组织、过程、责任体系的连续性和整体性[37]; 2006年,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王乾坤对建设项目集成管理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基于“费用、进度、质量”的三大目标要素的三维集成问题,建立了相关模型[38];2007年,同济大学博士李永奎就建设工程生命周期信息管理(Building Lifecycle Management,简称BLM)的理论与实现方法进行研究,他从建设工程生命周期角度对BLM的理论体系和实现途径进行研究[39]。2009年,郭晓霞对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管理进行研究。[40]

在项目的管理组织、绩效评价等方面: 2005年,天津大学王华博士对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创新进行研究,选取工程项目组织内部与外部主要利益相关情况下的工程项目组织系统,引入管理耗散结构系统思想研究项目组织创新[41]; 2007年,武汉理工大学博士李蕾对建设项目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证进行研究分析,构建了面向建设项目的知识管理研究框架,建立了建设项目知识管理的系统模型,分析了建设项目各阶段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剖析了建设项目知识管理的机理,提出了实现项目知识管理的方法,建立了建筑企业项目知识管理的能力指标体系[42]; 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鲍良就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与管理体系进行研究,回顾了项目评价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全面探讨了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管理体系,并结合案例开展了实证研究[43]

对行业项目管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是交通领域: 2005年,同济大学博士章勇武就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进度的柔性化管理进行研究,提出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柔性进度计划的应用法则、方法和应用设计以及柔性进度控制方法、进度风险预警、进度事故响应程序和预案[44];2006年,中南大学博士张劲文对大型交通建设项目管理集成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大型交通建设项目管理集成系统总体框架,在大型交通建设项目管理要素集成、全寿命周期管理集成、组织集成和信息集成等四个维度方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大型交通建设项目集成理论体系[16]; 中南大学袁剑波对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与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公路建设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政府对公路建设项目的管理模式、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方法论、公路建设项目招标评标方法、公路工程随机网络计划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45]; 2007年,河海大学博士刘峰就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进行研究,探讨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体系,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46]

就高校基建宏观管理方面的研究: 2003年,武汉科技学院周云发就高校基本建设与高校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充分肯定了高校基本建设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47]。2007年,清华大学黄远智就高校基建特点及其管理模式进行探讨研究,他认为: 高校基本建设是高教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校基建发展势头迅猛,如何实现对高校基建项目行之有效的管理,是高校基建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他在研究高校基建特点的基础上,对目前高校所应用的基建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高校基建投资多元化的趋势,以及国家在投资体制方面的改革思路,对高校基建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48]。2008年,商丘师范学院刁心侠、尉保胜等就高校基本建设管理中的投入产出问题进行研究,对不同管理模式的基建投入产出进行了分析[49]。2009年,沈阳农业大学张政利从学校基本建设角度谈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他认为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大学校园的基本建设是培养和吸引优秀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做好大学校园的基本建设必须正确协调政府与高校、高校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50]

在高校基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方面: 长沙理工大学高群(2003)、天津大学凌敏(2006)、清华大学李翔(2007)、广西大学李玲(2007) 对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进行了研究[51][52][53][54],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提出了选择模式的原则,特别是对代建制模式进行了深度探索。2005年,上海财经大学施俭就高校基建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对高校基建管理模式选择提出了建议和展望[55]。2006年广西财经学院蔡瑜生就代建制引入高校基建管理进行了探索,他提出将代建制引入高校基建管理,给高校基建管理模式提出了一个新思路[56]。2007年,嘉兴学院沈叙元就高校基建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究,分别对职能项目制管理模式和代建制下的项目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措施[57]。上海大学程敏就高校基建项目引入BOT模式进行研究,在分析高校基建项目引入BOT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基建项目引入BOT模式的范围及运作方式[58];2009年,周口师范学院潘翔就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模式优选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他指出影响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模式优选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大学基建管理部门、承包商、监理工程师、资金成本、合同和信息等,在实际工程中,应当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指导评价项目优化模型的建立[59]。2010年,广东科技职业学院梁春阁就高校基建管理模式路径选择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出了管理模式的选择原则和适应条件,构建了项目协调人参与的代理型交易模式[60]

在高校基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方面: 2005年,苏州科技大学王勇提出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前期管理中的一种科学方法,他指出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无论是投资者还是金融机构都非常重视项目的前期管理工作,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项目的前期分析论证。他得出结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陆续颁行了一系列关于建设项目的法律法规,明确了投资决策的程序,规定了基本建设项目必须经过可行性研究,走“先评估后决策”的建设程序,否则就不能开工[61];2007年,郑州大学谢秀海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规范化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负债运行”已是影响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有的学校甚至处于破产的边缘,造成目前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论证不够规范[62]

在高校基建校园规划设计方面: 2004年,山西师范大学杨鹏就高校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他指出高校近几年来基建规模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从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绿地规划与景观规划有机结合、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节能和合理确定设计标准等方面论述了在高校规划设计中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63]; 天津大学姜连馥根据当代校园系统化、多元化的特点,以先进制造业的管理思想为基础,透过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采用工业工程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针对我国当前校园设施规划与设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我国校园设施规划与设计的系统设计思想[6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陈洋对中国高校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生态可持续校园的主要内容是校园规划模式、用地立体化、用能绿色化、用物良性循环化、环境生态园林化、信息网络数字化、管理运行智能化、文化延续性等[65];2005年,湖南大学周万能就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建筑设计与成本合理性进行研究,探讨了设计阶段合理控制成本的方法与对策[66]; 2006年,同济大学博士张国祯以台湾中小学校园为例对构建生态校园评估体系及指标权重进行了研究[67]; 2008年,同济大学汤朔宁对大学校园生活支撑体系规划设计进行了研究,从大学校园生活支撑体系的历史发源开始,对国内外校园生活支撑体系进行分析、比较,并总结出适合我国现阶段校园生活支撑体系发展的规划设计方法,即提倡他组织规划方法与自组织规划方法进行整合,各自发挥作用,使校园生活支撑体系的建设既具有合理的规划布局,又保证在整体秩序中具有局部的灵活性和亲和力,并提出了建立“生活基本单元”的设计模型[68]; 同济大学宗轩对中国高校体育建筑发展趋向与设计进行了研究,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对高校体育建筑设计与发展趋向进行研判,得出我国高校体育建筑的发展趋向——趋向建筑功能的多元利用、趋向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趋向建筑科学技术的运用,从而总结出高校体育建筑多元化、人文化、科技化的设计与发展趋向[69]; 华中师范大学姚银平就现代校园规划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70]

在招投标方面: 2002年,浙江大学博士张莹探讨了我国现代评标的理论和方法,从哲学层面研究招标投标制度的价值,提出了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招标市场的建议,对我国招标投标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71]; 2006年,东南大学博士郑宇就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社会成本进行研究,他认为工程招投标的社会成本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需要引起高度关注[72]; 天津大学博士李军坡就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招投标机制进行分析与研究,他指出推行城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对于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保证建设工程的工期、效益和质量,对遏制不正当竞争,防止腐败,规范建筑市场的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3]; 2007年,天津大学姜燕玲博士对地铁项目建设招标评标管理进行研究,他指出地铁项目建设招标评标是通过投标竞争降低项目建设投资最有效途径,并对地铁项目建设招标评标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地铁项目建设招标评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74]; 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刘春晖对拍卖(招投标)中的若干腐败问题进行了研究,对目前拍卖中出现的腐败现象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了探讨[75]

在高校基建招投标方面: 2002年,江西师范大学陆敏玲对高校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进行探索,对高校基建招投标的形成和发展,现状和问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76]; 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刘汕等就高校基建工程招投标管理进行研究,分析了当前高校基建工程招投标管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77]。2008年,宁波大学张国良就高校基建项目招投标管理进行研究,他指出: 招投标管理是高校基建项目管理的关键,对高校控制工程建设投资,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投资效益有重要意义,是构筑公平有序竞争的基础[78]; 兰州城市学院张重党就高校基建招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途径和措施[79]; 绍兴文理学院周瑛就高校基本建设招投标目标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从确定合理的评标办法、严把投标企业资格预审关、确保严密的合同条款三方面来实施高校招投标的目标管理[80]

在高校基建融资管理方面: 2005年,江西农业大学胡明文、刘步英就国有高校引进社会资金(融资)方式研究,提出了引进企业(个人)资金直接投资、银行借贷、校办企业上市、智力置换、募捐、发行教育债券和教育彩票等7种融资方式[81]。2006年,同济大学黄国胜对我国高校目前的融资模式进行研究,对高校直接安排融资、投资公司安排融资、融资贷款租赁、BOT项目融资、产学研相结合融资等多种模式进行分析[82]。2007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胡瑞文对自扩招以来全国普通高校大规模扩大基本建设规模所带来的银行贷款和负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他认为对高校基本建设贷款导致的贷款和负债问题应持积极乐观态度[83]。华中科技大学陈丙义就我国高校基建引资的多元化途径进行探讨,他结合河南省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探索出一条服务质量和办学效益共存的引资建设模式[8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德岭就高校举债发展的必要性与财务风险防范对策进行研究,他认为负债融资为高校突破资金束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有效缓解了高等学校规模化发展与办学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但高校贷款要量力而行、慎重举债、合理控制贷款规模,切实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采取增加财政拨款、多渠道创收、加强财务管理、挖掘内部潜力、贷款比例分摊、拉长贷款年限等积极措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使高校既能实现短期内的规模扩张,又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85]。2008年,绵阳师范学院蒋平就高校巨额债务进行分析,通过对高校负债可能导致的“破产”根由进行分析,并论证高校不会“破产”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化解与防范高校“破产”的措施[86]厦门大学李国强就我国高校贷款30年进行回顾与反思,他认为近30年来,我国高校利用银行贷款支持学校发展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外资贷款为主的时期、校办产业贷款为主和少量基建贷款时期、校园建设贷款为主的时期,当前我国高校校园建设贷款之所以由合理的历史选择演变成为一个“问题”,是高校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政府政策鼓励而高校贷款制度设计缺失的影响不容忽视,他还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如果高校的融资渠道不能发生重大变化,银行贷款仍将是我国高校发展建设的重要经费来源[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