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接地气,才能蓬勃起来!

接地气,才能蓬勃起来!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既然天地孕育滋养了万物,它们和天地间自然就有了无法割舍的密切联系。教育只有尽可能地贴近儿童,走进儿童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儿童生长的目的。离开了学生这块“地”,任何教育理论、教育经验以及教育成果,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只能成为插在瓷瓶里的干花或假花。这个地气,就是指要切实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办公楼前的立行园里,那棵高大的红花檵木下,五盆吊兰正长得起劲。在搬离走廊后,它们的叶子变得宽阔、厚实,看起来翠绿得诱人。

吊兰身边那棵姿态动人的小榕树,此刻也满树泛光,长势喜人。它显然复活了。就在半个月前,它还在副校长的办公室里,枝叶凋零,形容憔悴。

老师们热爱盆栽。吊兰、榕树、君子兰、米兰等把办公室装点得生动活泼,但时间一长,这些草木就显出颓败的姿态来。叶子细小,身形枯萎,即便主人精心照顾,还是一日日地消瘦下去,看来它们是“思乡”心切了。

移到校园里,露天的草坪上、树荫下,放它半个月,日晒雨淋的,不久它们即恢复了生机。

人同草木,久居高楼,面色苍白,四肢乏力,令人不得不怪讶养尊处优何以还不能有个好身体。倘能经常下楼,至小区或公园里散散步,扩扩胸,练练拳,每逢周末假日则到森林里去远足一番,人就会变得精神抖擞、容光焕发。难怪那些老人们经常相互勉励:多下楼走走,多出去走走,接地气,人长寿。

这就是神奇的“地气”。

万物有灵。既然天地孕育滋养了万物,它们和天地间自然就有了无法割舍的密切联系。离开了天,离开了地,一直蜷缩在水泥、玻璃的房子里,不经风雨,不见光照,自然是不行的。

我们暂时无法用科学的语言和逻辑准确地解释其原因。但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诸多有益的启示。

教育更需要接地气。

这个地气,首先是学生。

教育即生长,除此别无目的。教育只有尽可能地贴近儿童,走进儿童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儿童生长的目的。

学生就是“大地”。学校所有的工作,应当努力在最接近学生的地方开展。学校和教师,应当把重心下沉,并始终集中到“学生”这个“地面”上来,努力做最贴近学生的事情。学校、老师,如果一天中,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做的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情,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接地气的。如果一天中,大多数时间,或者哪怕有一半时间,是和学生无关的,或者是离学生较远的,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缺乏地气的,是值得反思的。

教育是否接地气,要看一所学校、一位教师,你思考与决策的出发点,你所从事的工作,究竟有多少是和学生直接相关的;要看你的工作是否真正为学生着想,能否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接受与认同。

离开了学生这块“地”,任何教育理论、教育经验以及教育成果,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只能成为插在瓷瓶里的干花或假花。

但是,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做着许多和学生无关的事情,甚至和教育无关的事情。社会各界,教育行政部门等对学校和教师干预过多,尤其是非教育性的干预太多,导致学校和教师常常白白浪费大量精力,比如,一些检查、总结、考核、评比、活动、培训等等。

打着为教育的旗帜,做着非教育的事情,干着害教育的“实事”,这种浮躁的风气愈演愈烈,让学校工作与教育重心一再偏离。

有的地区,为了争创省级各类荣誉,县市级领导一把手亲自督战,层层落实,让学校承担了大量的上街宣传、汇编材料、整理资料、环境布置、排练节目、迎接领导等任务。有的领导被商业集团所绑架,动辄在全地区推行什么教育,反复搞现场会,结果,各种教室建了一个又一个,大量设备购了一批又一批,各种考察和现场会搞了一次又一次,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却看不到多少切实的效果,校长、老师和学生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而环保、卫生、交通、禁毒、扫黄、保险等等,什么事情,一提重要性,就要从娃娃抓起,结果都落到了学校头上。学校就这样,如同唐僧,一次次被绑架,任人宰割。

社会上的众多问题,需要教育人主动去思考和承担,但绝不是说,社会上的一切问题,都该绑上学校这艘小船。一些地区动辄搞“小手牵大手”的活动,希望由学校来解决诸多社会顽症,让孩子用小手来“拯救”社会上众多沉沦或堕落的大人。大人得病,小孩吃药,是不是有些讽刺的意味?小手是很难牵动大手的。孩子本身还需要大人来牵护和指引呢。

这样的教育,就是不接地气的教育。

也有学校,在办学定位上,在平时管理中,在日常教学时,缺乏学生意识。学校的决策和教育行为严重脱离学生,教与学分裂,理念与行动脱节。重视宣传和包装,追名逐利,却不务实,把学生和学校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和载体,这样的教育,自然也是不接地气的。

有的校长,习惯于走上层路线,和各界领导迎来送往,每天琢磨的是上层的意思。他结识的领导远比认识的学生多,他对领导的研究远超对学生的了解。他除了能够说出每年考上几个重点高中或名牌大学,获得几个省市全国一等奖的数字之外,说不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当然,更说不出几个他和学生之间的故事。他既不进课堂听课,也不和学生来往,甚至很少和在他看来“少得罪便好,对仕途影响不大”的教师们交往。甚至在校的三年间,除了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学生几乎听不到校长的声音,看不到校长的身影,更不要说,和校长个人有过什么美好的“偶遇”或“交集”了。上行下效,校长如此,教师自然也无心钻研学生,眼睛向上,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琢磨校长上,甚至挖空心思去巴结校长的上司——局长或者县长。

这样的校长,可能会仕途光明,也可能依然能够依靠抢夺生源、狠抓死揪等各种手段弄出些好看的成绩来,甚至可能会通过各路关系或各大媒体让学校成为一所名校。但是,这样的学校,有学生的分数,却没有学生灿烂的笑脸和优雅的举止;有学生的成绩,却没有学生生动的成长和活泼的身影。这样的教育,即使听起来如何“优质”,依然是缺乏真正的生命力的,因为它不接地气。

教育要接地气。这个地气,就是指要切实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要努力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各种机会与空间,让学生实现自己生命的成长。学生不该是插在瓶中的塑料花,而应当是活生生地扎根在大地之上的花草树木。这个大地,要广博,要深厚,要肥沃,要富饶,有各种植物所需的营养,供它们自由地呼吸和成长。

好的学校,就该是这样的一方沃土。它能够给学生以自由生长的机会,尽量减少对学生不必要的束缚。学校和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并给学生以足够宽泛的空间和足够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校园里自由地嬉笑怒骂、学习玩耍,尽情地晒太阳,尽情地读好书,尽情地踢足球,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主要的是,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追求自己的理想,尽情发展个性,释放潜能。

好的学校,就是这样一方沃土。它思想丰富,养料充足。教师知识渊博,人格高尚。学校课程丰富多样,课堂灵活多彩,课外则有广阔的实践空间和锻炼机会。校园里充满了无数的机遇和无穷的创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自己适合的课程和社团,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更主要的是,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做一些这个阶段的孩子值得做、应该去做的事情,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并最大限度地接近自己的梦想。

教育本该是一种真正优质而特殊的服务,学校和教师应当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肥沃”,更加“丰富”,更加“博大”,以便随时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他所需要的一切“营养”。

接地气的教育是真正贴近学生的教育,是真正着眼于和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离开了“学生”这个中心和“服务于成长”这个目的,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生命力。

大力士安泰,力大无比,几乎战无不胜。他即使被打倒,只要脚不离开地面,就能迅速恢复力气,因为他的母亲是地神盖亚。盖亚能够迅速给他力量。后来,他的对手识破了这个秘密,把他举到半空中,不让他接触地面,终于把他扼死。

现在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是被人生生举到了半空,而更多的时候是自己把它悬到了半空。

不久前,南方某地教育局出台文件,要求校长每周到教师办公室走一走,每半个月至少巡视一次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和校园其他重要部门。我不明白,这个文件出台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严重问题。校长们如果连教学楼和教师办公室都不去,他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是什么让他们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室、离开了学生和教师?这真是个匪夷所思,而又不能不深思的问题。

无论何种原因,教育如此缺乏地气,总归是危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