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设计,是课前作业有效实施的渠道

优化设计,是课前作业有效实施的渠道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提高课前作业的实效,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特点,设计灵动的课前作业,将作业从单一的“写”的形式中走出来,力求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并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等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拥有个性,富有趣味,让学生更乐于完成。以往针对基础知识,惯常的预习做法是抄写字词、读课文。

教育工程中有个力学原理:

教学内容×作业量=学生负担×教学方法

学习效率=教学内容×作业量÷学生负担

将这个原理用到课前作业上,得出的推论就是想要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减轻学生的负担,关键是改进方法,即作业内容的优化设计。

我把课前作业分为常规性作业和灵动性作业两部分,怎样进行优化,让预习落在实处呢?

(一)常规作业的优化

无论学习哪篇课文,预习的时候都离不开“三字经”,即读、识、问。“读”就是读通读顺课文,“识”就是扫除生字新词的障碍,“问”就对课文的质疑。这是常规性预习作业,虽然缺少变化,但是教师依然可以动动脑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学习习惯。有位老师就用“纸片老师”的方式来布置。

为什么叫作“纸片老师”呢?每个孩子的知识水平不一样,他们在面对一篇新课文时,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而且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同,在面对不同课文时,学习的热情也不一样;同时,学生的自觉程度和注意力程度也不一样,对新课文的朗读次数、查字典的生词数目也会不一样。所以,学生的自学过程应该得到老师的指导。

现实的问题是,教师光叮嘱或唠叨是不管用的,学生一出校门,就有可能把你讲的东西忘到九霄云外。怎么办呢?经过反复思考,教师决定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一条一条的提示,由简单到深入,由课内到课外,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构成一篇课文学习的简单训练程序,然后把这些提示打印在纸片上,分发给学生。

细看这个学习指南可以发现,它以模块化操作的方式,指明了学习课文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要素,把学生的课前预习纳入到规范的模式中,学生在预习时经历对课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生字识记到情感体会的过程,不但可以深化认识,而且能够提升自学能力。让常规作业习惯化,成为一种学习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这是作业设计的最大功效。

(二)灵动作业的优化

如果课前作业一直是那些常规性作业,就会形成一个一成不变的无趣模式,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提高课前作业的实效,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特点,设计灵动的课前作业,将作业从单一的“写”的形式中走出来,力求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并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等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拥有个性,富有趣味,让学生更乐于完成。

1.关注差异,有层次性

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别,分别设计符合各个层次学生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展示。

例如《燕子》一课的学习,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份课前作业:

这一组作业不仅难度层层深入,设计中还包含了“读、画、抄、查”等多种形式,既给爱画、爱读的学生准备了展示本领的空间,又为爱探索、爱写作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锻炼能力的机会。这一项作业能使他们各尽所长,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2.改变形式,有趣味性

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所以,课前作业要增加一点趣味性。

再如《晏子使楚》的课前作业,笔者这样设计:

①过门槛:找出本课的生字,在课文中划出生字所在的词,并认真抄写在横线上。五年级的学生有能力自主识字,解决生字词,因此该项任务可以在课前交给学生完成,课堂上只需对易错的字做提醒即可。

②观全局: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等目标,可见培养和提高高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的重要性,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掌握“语用”的一个体现。

③见曙光:通过预习课文,我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在预习时边读边悟,写下自己初读课文时的感受。

④拨云雾:我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还未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在课堂上,当学生看到自己提出的疑惑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时,那该是多么愉悦的事啊!

过门槛、观全局、见曙光、拨云雾,虽然只是换了标题,但是这些标题和这篇课文有隐性的关联,让学生耳目一新,在这样的挑战中,学生有了一种成就感,似乎自己也成了晏子,充满了睿智。

3.贴近生活,有实践性

“实践出真知”,我们也可用一些实践性的课前作业来让学生理解课文。如《爱如茉莉》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爱的平淡无奇”,我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利用一周时间,把父母为对方做的事记录下来,感受父母之间的爱意。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能跟随老师的步伐,感受到文中父母之间那淡淡的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般的爱。

4.打破常规,有创新

以往针对基础知识,惯常的预习做法是抄写字词、读课文。此种预习存在很多弊端:字词量大,学生常疲于奔命;机械性地抄,学生不愿动脑;没有区分度,学生只是完成任务……如果我们改变一种作业的形式,预习就会变得更有针对性,更高效。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一课的课前作业为例:

我理解:试一试,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①联系旧知,我知道在汉语中,有些字往往有多个意思,如“厌”字有“嫌恶,憎恶”的意思,如:讨厌、喜新厌旧;也有“满足”的意思,如:贪得无厌、百看不厌。

所以,我理解诗中“相看两不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②结合查字典,我理解了下列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是:

众鸟高飞( )①完毕;②达到极端;③全部用出,竭力做到;④全、都。

孤云独去( )①无事,与“忙”相对;②空虚;③清静、自在。

通过这样两道题目,学生自主研究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总结文言语言的表达规则,在课前就有效地解决了原本需要老师花大量时间去讲解的内容,真正做到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