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我申请了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机会。还记得去年夏天,许纪霖教授关于“应试教育下人文素质教育如何成为可能”的演讲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很庆幸如今可以有这样的课程,让我们不但能够学习专业知识和教育方法,还能遇到如此多的良师益友,他们不仅解答我们的困惑,更成为我们人生细流的“水源”,让我们在“脚踏实地”之余,还有“仰望星空”的勇气和希望。

陶悦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13级教育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现执教于上海市第八中学。

教育,始终都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一方面我们需要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需要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外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让自己不断吸收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不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才能真正在三尺讲台“常站常新”。

成为一名教师至今已有两年,在这两年期间,有过彷徨,有过挫折,有过艰辛,但在这一切的背后,回过头去看,我看到的是自己的成长和快乐。

2000多年前,孔子对弟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可见,要成为真正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就必须不断多学习,多接触各领域的知识技能。

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我申请了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机会。在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通过暑期集中授课及网络授课,学习到了众多的知识,使我受益良多。

还记得去年夏天,许纪霖教授关于“应试教育下人文素质教育如何成为可能”的演讲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作为刚步入教师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们也时常会思考应试教育和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我们始终带着美好的理想,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真正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素养的学生,而不是在各种应试技巧的磨砺下产生出的“刷题机器”。然而,理想丰满的羽翼渐渐地被现实击打得残缺不堪。当我们渐渐地感受到,学生在家长、社会长期的影响下,已变得比我们更加现实的时候,我们也开始了犹豫,我们也开始思考,是不是我们应该顺应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并去改变我们原有的想法,离开那看似缥缈的“幻境”。

而许纪霖教授的演讲,突然让我领悟到了许多,我曾经试图去思考却思考不得的问题,如高考本身带有的社会作用,如“分数为上”的大环境。我突然领悟到,我们不是要去颠覆自己的理想,而是应该更清晰、准确、客观地去认知并接受我们如今的教育大环境,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来培养能够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孩子。对于大学毕业初期怀揣万分理想的我们来说,是曾经的我们太过于注重“仰望星空”,在走上职业生涯的初期时却没有“脚踏实地”,故而摔得鼻青眼肿。许纪霖教授的一番话,让我真正明白,这个时代必须要有人文素养,因为只有真正拥有人文素养的人,才能走上更好的人生发展之路,但是它不是一个空中楼阁,它必须要在现实的地基上才能真实存在。

除了心灵思想上的震撼和改变,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也通过课程的学习,不断了解和提升了自我。

科学人文综合素养课程中关于城市发展的报告,让我对城市的建设更加关注。我不再是游走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匆匆过客,我会驻足新天地抚摸那里的红墙砖瓦,我会走进武康路感受海派建筑的韵味,我会前往当代艺术博物馆欣赏最潮流的艺术作品,我会踏入石库门嗅闻历史带给这斑驳砖墙的印记。走进西塘,我会感受商业气息背后人们的心态,思考这街道建筑变化背后的印记,感受热闹背后的无奈。踏入无锡,我会感叹那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之外的寂静和落寞,我会看到那些所谓成功的复制,看到那些自以为是的保留背后的破坏。

在完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作业过程中,我专程访谈了十几名学生,并让全体学生写下了自己眼中理想的老师、学校、教育,将他们的想法整合成了一份调查报告。曾经我以为幼稚的学生,其实有着他们的成熟;曾经我以为现实的思想背后,我也看到了理想的光辉。通过他们的文字和话语,我感受到现在的教师仅仅教授知识还远远不够,学生更希望在这种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和教师之间达到一种友好、良性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水平固然重要,但学生也许更欣赏那些能够懂得、理解他们的教师,能够真正和他们有心灵上沟通的教师。

郝宁老师的“学习风格与差异性教学”,让我懂得了每个学生其实有他自己的学习偏好,那些在教室里看似桀骜不驯、看似是“皮大王”的孩子,其实只是他个人学习生活的一种模式的体现。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仅仅只关注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虽然他们往往比较乖巧,学习习惯较好,成绩较为出色——我们更应关注那些试图引起我们关注,或者希望得到我们关注,在学习上也许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学生。有些学生并不愿意在白天完成很多作业,我们也应该予以理解和尊重,因为他们感到晚上效率会比较高;我们应该适当遵从学生个人的想法,给他安排一个较为合适的位置。

在两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自己经历了许多,而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课程,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有形无形地始终帮助着我不断前进。在教过的学生中,有上课前突然赌气不进教室的,有无论如何沟通都不愿意写作文的,有就是想和我讲话不愿意回家的,有和家长闹矛盾每天晚上十点才到家的……有些学生,甚至桀骜不驯到即使是颇有经验的教师也对其望而却步。我并不认为曾经的我一定选择了最好的做法,也许多年后我再回顾其中的一些事情,我会说“如果当时那样处理,也许会更好”。但是,生活没有如果,我要做的,只有在努力向前的时候,不断吸收新的知识,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让自己做到当下的最好。

今年暑假集中授课,教授语文教育发展史的赵志伟老师性格颇为不羁,喜欢读书,言谈间给了我们很多书目供我们参考。他总是说自己“述而不作”,总是要我们多读书,跟我们说“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他让我们不要去轻信那些所谓的“专家”,而要在大量吸收知识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认知,唯有这样不盲从,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坚守。我以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确实必须坚守至此。

很庆幸如今可以有这样的课程,让我们不但能够学习专业知识和教育方法,还能遇到如此多的良师益友,他们不仅解答我们的困惑,更成为我们人生细流的“水源”,让我们在“脚踏实地”之余,还有“仰望星空”的勇气和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