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淑红[1]
[摘 要]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中学生群体,具有独特的情绪变化和情绪体验特点。本文在我国高中生情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分析了高中生情绪特点和引起高中生不良情绪的主要动因,并从宏观上提供了一些调控建议,以期能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中生;情绪;调控;教育
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情绪状态作为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中学生群体,高中阶段学生身心矛盾较多,情绪较不稳定。高中阶段,学生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各种心境等。这一时期,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及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面临升学和择业的压力,高中生的不良情绪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点,有研究表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介于初中生和大学生之间,有着随学业程度升高而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趋势,高中生的不良情绪的表现和体验,在不同年级之间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高二学生的情绪问题相对集中,68%的高中生情绪波动性大,且在人际交往上高中生更具有封闭性。因此,针对我国高中生情绪发展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良情绪状态,本文拟在目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分析高中生情绪的发展状况及不良情绪产生的动因,并针对高中生不良情绪的调控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以期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一、高中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一)高中生情绪体验的特点
高中生的情绪可分为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消极的情绪以愤怒、惧怕、嫉妒、焦虑等情绪最为普遍,积极的情绪如高兴、好奇等也常出现,但积极情绪出现的次数和强度一般不如消极情绪出现的次数多、强度大。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这就造成了高中生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在情绪上表现出成熟前的动荡性,情绪体验是人在主观上的感受、知觉或意识到的情绪状态。高中生的情绪体验有如下特点:
1. 延续性
在小学、初中阶段,学生的情绪具有易感性、易表现性,情绪活动延续的时间较短,到了青年期,即高中阶段,学生情绪爆发的频率降低,作为心境的延续时间加长,情绪的控制能力提高,情绪体验的时限延长,稳定性增强。例如,高中生发怒可长达数小时。甚至有些情绪体验会长期影响着高中生的成长,并可改变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2. 丰富性
高中生正处于多梦的年龄阶段,几乎人类所具有的各种情绪,都可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并且各类情绪的强度不一,有不同的层次。例如悲哀有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哀痛、绝望之分,这些不同层次的情绪在高中生身上都存在着。另外,在情绪体验的内容上,也是千头万绪,丰富多彩。以“惧怕”的情绪来说,高中生所怕的事物,主要与社会的、文化的、想象的、抽象复杂的事物有关,与幼儿所惧怕的猫、狗之类的具体的、单纯的实物不尽相同。高中生的惧怕多与社会文化因素有关,诸如怕考试、怕陌生人、怕惩罚、怕寂寞等。可见当高中生步入一个纷繁多彩的情绪世界时,他们的体验也更加丰富了。
3. 特异性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为他们的情绪体验增添了不同感知的能力,这里面包含个性的差异、自我感知的差异、性别的差异等。
(二)高中生情绪表现的特点
1. 内隐文饰性
随着高中生社会化的逐渐完成和心理上的日趋成熟,他们能根据一定的条件和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形成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性,如有的学生对异性萌生爱慕之情,应对方式却往往是贬低、冷落对方。
2. 两极波动性
尽管高中生的自控能力提高了,但由于生理方面、学业方面以及心理的发展还未成熟等种种原因,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明显,顺利时得意忘形,受挫时垂头丧气,情绪的反应强度大,容易走极端。
二、导致高中生产生不良情绪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情绪的角度说,目前我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良好,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是极少数的,这与国内有关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国内研究者曾采用问卷法对6 015名高中生的不良情绪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高中生不良情绪的状况呈缓慢上升的变化趋势,高二学生的焦虑、抑郁、孤独、敌对、恐惧等不良情绪状态比高一学生明显,高三学生的五种不良情绪状态比高二学生明显,但高中阶段的这五种不良情绪状态并未显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下面主要从高中学生常见的五种不良情绪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焦 虑
焦虑是指个体因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而产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失败和内疚感增强,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大多高中生在初中期间学习成绩优秀,而到高中后却只有少数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这种反差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了失落感;课程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学生面临测验、会考、高考等压力,容易产生紧张、忧虑、恐惧等情绪。由于高一学生还未真正进入高中学习的状态,相对而言升学的压力较小,因而焦虑要比高二、高三学生少。高二、高三学生的焦虑状况基本持平,其中,高中学生当中男生的焦虑水平要高于女生,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的作用,家长和社会对男生的要求普遍比女生高,这种观念对男生造成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二)抑 郁
高中学生的抑郁是指他们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情景或事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一种不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久的、相对稳定的,高中生的抑郁多半是由于学习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烦恼造成的,抑郁情绪是五种情绪当中表现程度最高的一种不良情绪,这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相一致,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能力的认识越来越客观,因此抑郁状态呈下降趋势。
(三)孤 独
孤独是指个人的交往动机、合群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孤独感来源于社会接触不足或人际关系缺陷。有研究表明,高二学生的孤独感相对较强,因为高二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人际交往上都有强烈的希望被人认同、支持的需要,因此他们在这类需求是否满足方面比较敏感,再加上学习压力的加重,他们更少地投入到社交、结交朋友方面,而高一学生刚进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相对比较关注,高三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教师、家长对他们尤为关心,经常跟他们谈心了解学习、生活情况,并与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沟通,相对而言,教师和家长对高二学生的关注较少,使得其孤独感较强。
(四)敌 对
敌对是指在个人环境遭受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敌视、对抗态度。敌对态度一方面是由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引起的,如有的家长把子女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动辄就采取打骂等粗暴方式,有的老师对一些能力低、成绩差的学生抱有偏见,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些学生心里有气没处发泄,于是以抵抗的态度表示内心的不满,从而产生敌对情绪;另一方面,高中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突变期,其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不想过多依赖教师和家长,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只顾一点而不及其余,因此对现实中存在的弊端比较敏锐和反感,这些也是家长和教师难以接受的;此外,学习过程中同学间的激烈竞争也会导致高中生产生敌对情绪。
(五)恐 惧
恐惧作为一种消极情绪,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和境遇产生的强烈的、非理性的害怕。高中生在人际交往、学习情境中遇到挫折就易产生恐惧情绪,如受到老师的批评、责骂等,而女生对压力的承受力较弱,因此,她们的恐惧感比男生更强。
值得提出的是,学习压力是导致高中生产生不良情绪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对影响高中生学习情绪的因素作一个探讨:(1)学习成败与自我期望的影响。这类影响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家庭的期望、老师的评价、对学习活动及学科的兴趣等。(2)情绪的人缘因素的影响。这类影响包括教师、同学、家长的理解和认可,其中尤以同学认可最为重要。(3)情绪的兴趣方面的影响。这类影响包括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这类因素的影响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且以精神兴趣为主。(4)情绪的道德荣誉方面的影响。这主要是指自己或别人对社会公德的遵守,对集体利益的维护,道德义务的履行与否所引起的情绪体验。在这些影响高中生学习情绪的因素当中,高一学生由父母期望引起的不良情绪居多;高二学生因教师态度引起的不良情绪居多;高三学生因考试分数引起的不良情绪居多。
三、不良情绪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
能否保持稳定的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不良情绪状态持续时间过久还会影响到我们的生理健康。作为高中生,面临的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他们对不良情绪的体验相对比较深刻,再加上高中时期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良好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必须充分认识到不良情绪对自身的危害并进行适当的调节。
一般来讲,不良情绪对高中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影响自身行为的发生
高中生的情绪会极大地影响认识的加工过程,影响自身行为,当然,积极的情绪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推动力,可以调动机体的巨大潜能,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不良情绪则相反。学校教育实践表明,高中生在愉悦状态和兴趣状态交替出现和相互补充时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充分的心理基础和力量去经受顺境和困境,迎接成功和失败,而强烈的不良情绪会使学生思维混乱、举止失态,严重时会使其丧失理智,走上犯罪道路,这是教育者应当高度重视的。
(二)影响智能的发挥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情绪同智力活动呈正相关,精神愉快、情绪乐观的人其智力发挥处于最佳状态;情绪低沉、心情忧郁对思维加工过程会产生破坏作用,使知觉范围变得狭窄,思维活动停滞不前,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协调
高中生生活在群体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冷漠、抑郁、敌对、自卑、暴躁等不良情绪则会影响人际交往,妨碍团结和友谊。
(四)影响身心健康
情绪既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生理活动,情绪的变化会引起生理的变化。大量事实表明,良好的情绪是维护学生生理机制正常运行的前提,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因素。情绪处于高度的唤起状态,特别是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之中,如愤怒、恐惧、悲伤、忧郁等,对高中生健康成长十分不利,有时甚至会诱发各种疾病。
(五)对个性的影响
人的全部活动和行为方式都要受到情绪状态的影响,当情绪对人的活动的影响或人对情绪的控制具有某种稳定的经常表现的特点时,此特点就构成了性格的情绪特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性格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对性格的形成则是不利的。高中生正处于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良的情绪将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优良性格的形成。因此,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应该充分认识到不良情绪的负面影响并采取适当的调节措施。我们可以根据高中学生情绪变化的规律,科学地引导其情绪方向,转化和克服不良情绪,巩固和强化积极情绪,使高中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之中,形成自信、乐观、进取的情绪倾向。
四、高中生不良情绪的调控及教育策略
(一)高中生不良情绪的调控
1. 客观调控
高中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观念在控制、调节高中生情绪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学校要重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养成乐观豁达、正视困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正确的观念对自身的情绪进行积极的调控,用积极的态度去战胜前进路途中的曲折与坎坷。
2. 环境调节
对人的情绪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环境。学校、家庭、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大气候、小氛围以利于高中生积极、乐观情绪的形成。
3. 人际调节
高中生与家长、同学、老师交往的情况往往是影响其情绪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要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做好班集体建设,建立和谐、融洽、欢快、互助的人际关系网。
4. 自身对不良情绪的调节
个体要掌握调节与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当个体情绪低落时,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寻找合适的释放渠道。学校教育要及时预测学生情绪发展的方向,把工作做在前头,一旦出现不良情绪,则应予以及时调控。当学生正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不良情绪时,学校应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其合理需要以消除不良情绪。作为高中生自身来讲,应学会处理和消除不良情绪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如注意转移法、语言暗示法、求助疏导法、合理宣泄法以及加强体育锻炼等。
(二)高中生情绪心理教育策略
1. 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是影响高中生情绪的重要因素,因此,家长要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尽力消除与孩子的隔阂。家庭环境较好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即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情绪发展水平,因此,改善家庭环境,对提高高中生的情绪发展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大的作用。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度;另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以增强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
另外,有人对中、日、美三国的中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调查发现:对于“母亲了解你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三国学生基本一致。在成绩优良并感到学校生活愉快的人中,认为母亲了解自己的比率较高,中国为74.9%,日本为76.4%,美国为83.1%;反之,情绪较差的学生认为母亲了解自己的比率较低,其中以中国中学生最为显著,只有18.5%。中国父母虽注重家庭教育,但对新一代中学生了解不深,易用自身经验去揣测他们的心理,结果,往往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其实,高中生的独立意识已大大增强,希望不受管束,自由自在地生活。然而,对父母的依赖并没有消除,这种心理特征常使他们处于一种矛盾之中。所以,家长要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加强沟通,消除由于家庭矛盾而引起的不良情绪。
2. 教师教育
教师要做到寓教于乐,做“交流型”教师。
第一,树立全面的教学观,使学生学有乐趣。全面的教学观,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的综合发展。但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生负担过重,疲于应付,难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往往将“自己学习成绩好”作为自己乐学的唯一动力条件。教师应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减轻高中生学习上、心理上的负担,拓宽升学就业的路子,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第二,改善师生交往关系,使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师生间的交往影响学生的情绪。高中生喜欢公平公正、理解自己、平易近人的教师,而这种教师一般属于“交流型”的教师。学校的师生交往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故有必要加强课堂民主,既要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又要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运用。为此,教师首先要了解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高中生,以求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其次,要尊重学生,不损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应该平等地对待他们,听其言、观其行,与其共同研究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最后,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知之者”变为“乐之者”与“好之者”。
3. 社会教育
社会应该多给高中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各种角色,增加对社会各行各业的理解,缓解对社会的不满情绪。通过设置情景、转换角色、换位思考、以静制动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角色互换,既可正确看待自己,又可正确对待别人。近年来,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更易产生不良情绪。所以,让学生体会社会生活,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 1 ] 张承芬.关于中小学生情绪动因的调查研究[J].心理学探新,1986(2):57-58.
[ 2 ] 俞国良,陈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201~208.
[ 3 ] 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卫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22-134.
[ 4 ] 郑和均,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47-160.
[ 5 ] 刘慧娟,张璟.高中生不良情绪状态的特点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2):60-63.
[ 6 ] 乔建中.中学生情绪性素质的调查报告[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2):80-83.
[ 7 ] 杜亚松.高中学生情绪和自我意识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2):106-109.
[ 8 ] 靳继恩.关于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1,121 (7):351-356.
☆ 本文原载于《心理学与社会—— 四川省心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略有改动。
【注释】
[1]【作者简介】代淑红,女,1985年生于重庆丰都,中学二级教师,现任职于四川省新津县华润高级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