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谈我们的研修文化

谈谈我们的研修文化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本教研立足于教师本身、课堂本身,它需要我们的教师以一种真实的、开放的心态来正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以一种学术研究的热情来处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疑点。因此,教师的主动性成为校本教研得以全面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强有力的支持系统与激励机制是推动校本教研的保证。

教研是伴随教学的产生而产生的。今天我们所研讨的校本教研,是为了解决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困惑、新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全面落实课改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它的目标应指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是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是取得课改成功的必由之路。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对校本教研内涵的领会,我们努力探索,开发出了校本教研的新领域。

一、实施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的主动性为前提

校本教研立足于教师本身、课堂本身,它需要我们的教师以一种真实的、开放的心态来正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以一种学术研究的热情来处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疑点。也只有当教师以主动研究的态度参与到校本教研中去,才能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发展。因此,教师的主动性成为校本教研得以全面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教师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需要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学校管理与教师个人愿望的有机统一,这样,教师的个人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理想的校本教研是教师生命成长的教研,是教师情感升华的教研,是充满文化品位的教研。要实现理想的校本教研,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物质上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怀,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向上的进取氛围。

1.权利保障

实施优质教育必须有一批优质的教师,一支专业技术拔尖的优秀教师队伍。基础教育改革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要满足教师校本教研的需要,首先应该保障了教师的三种权利:

(1)保障教师拥有受培训权。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教师参与培训,可以组织教师间的同伴互助,可以利用教师的自培自训等等。

(2)保障教师拥有购书权。如:为教师设立订购教育书籍的专用经费,充实校园图书馆图书库存等。

(3)保障教师信息获取权。创设现代信息环境,搭建校园网络,设置“校本教研专栏”,内设“教学指导”“教育资源”“教学信息”“教师沙龙”等栏目,为校本教研建构绿色信息通道。

2.政策扶持

校本教研最经典的解释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学校的发展只有植根于学校生活,贯穿于学校发展的过程,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我们所追求的改革才能积淀为学校的传统和文化。因此,强有力的支持系统与激励机制是推动校本教研的保证。学校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不断地把教师个人的智慧、经验和思想转化为集体的财富,并形成学校的特色和传统,从而实现以教师的发展推动学校的发展。在教师聘任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预先通盘规划,进行设计,拟定薄弱学科、重点设岗、学科组长等岗位的布点、聘任办法,通过公开招聘、职级聘任、绩效工资补贴等,优先保障教研网络的建立,使一部分专业知识水平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专业引领人,让教师个人的知识财富运用于集体,为开展校本教研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自身的文化和机制,感染、熏陶、培育教师。每学期,要对教研组、教师个人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评定,评选优秀个人和先进教研组,张榜表彰,大力宣传,给予教师精神鼓励,并予以量化加分,结合绩效工资进行奖励,在晋级提干中优先考虑,从政策导向上向具有校本教研成果的教师倾斜,为教师的发展创设良好平台,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理论水平。

3.目标导向

要让教师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体,就必须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在需求。也只有着眼于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的统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发展校本教研,使它与一线教师本身的需要有机统一? 我们认为,除了物质上的保障、精神上的激励外,思想上的引领、目标上的导向同样重要。如果说以学生为本,意味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那么,以教师为本,也应当树立不同教师有不同发展的观念。学校的教师不会处在同一层面,他们有差异,也有各自的特点。校本教研要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就必须让教师找准个人的定位,满足自身的需求,取得不同的成长。

我校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根据教师的情况,拟出三个层次的教师发展标准,即成长型、研究型、专业型,不同层次完成不同工作,实现不同目标。在教师评价上,我们淡化教师之间的横向比较,注重教师自身的纵向比较,根据教师的成长状况给予不同待遇,从而使教师认识到校本教研与自身发展密不可分,将个人发展与学校校本教研统一。学校要以明确的目标引领教师投身校本教研工作,促进教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校本教研,心须以研究的实效性为保障

福建师范大学的余文森教授在《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导出:“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教育或教育改革本身,而忽视承载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学校,以至于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发展教育必须通过实现发展学校来实现,改革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学校来实现。课程改革的依托在于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可以说,变革陈腐的教研制度,建立新型的教研制度,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校本教研开创全新局面的保障。为此,学校必须以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为根本出发点,以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为最终归宿点,进行一系列校本教研制度的变革与探索。

1.变革分组活动

在教研组的建设上,要更加注重它对教师研究工作的推动作用,打破传统的固定教研组,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小组。有以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为单位的语数小教研组,有以年段为单位的语数大教研组,有以同一学科不同年级教师组成的综艺学科组,还设立了同一年级跨学科的综合教研组。教师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中寻找不同的研究重点,解决教学的难点,同时促进了学科组间的互助学习,共同发展。为推动学科组研究活动的发展,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我们要求各组的研究活动做到“四有”(有提炼出来的教研专题,有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有中心发言人,有活动记录)“三保证”(保证时间、保证人员、保证实效)“两结合”(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他的思索与定位、他的重视与支持,都极大地鼓舞着教师。只有激活了教师的内驱力,才能使理念转化为行动,教研工作才会呈现良性态势,积极发展。因此,校长与教师直接面对自身的教学问题而展开的思考、探索和改进等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研究活动。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干部的“五善”策略,即要求从校长开始到各中层干部必须每月到一个学科组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做到善于听、善于思、善于写、善于说、善于评,以保证对教师与教研组的引领作用。

在各学科组实施的具体活动中,我们倡导各学科组推行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两种反思型教研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让教师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1)以课例为载体的反思型研究模式:瞻前式学课—集智式备课—双向式说课—对话式上课—沙龙式评课。研究活动可以取其中一个环节进行,也可以是其中几个环节的反复进行,如:对话式上课与沙龙式评课就可以有多次实践,在实践中强调教师个人、教师群体的反思:教师在备课中对学课有一定的反思,在说课中引发对备课的反思,在评课中产生对前一过程的反思。

(2)以问题为主线的反思型研究模式:要把教师为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研究与教师每月的个人自我反思结合起来,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研究势态,思路如下:教师反思、提出问题—共同选择、确立主题—参与行动、解决问题—梳理反思、达成共识—自主实践、生成新问。

2.变革师资培训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各校都很注重抓教师三笔字和普通话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但走进新课程,我们发现新课程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三笔字、普通话,不是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而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育能力的形成,是教师要真正树立一种全人的教育观,一种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观,是教师需具备对自己的教育行动与教育活动加以思索、研究、改进的能力。这种提升,绝不是一次报告、一次赛课就能完成的。让一些显性的认识真正内化为教师的隐性文化积淀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以形成先进教育思想、科学实践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学习。因此,我们倡导在教师中启动以提高研究水平、实践能力为方向的“十个一”比学活动和“两条龙”集训活动。

(1)“十个一”即对教师提出每周、每月、每期的学习任务,①保证教师每周参加一次教学研究活动;②每周参加一次教师素质培训;③每月进行一次课例评析;④每月完成一次教师反思;⑤每期提供一次公开教学;⑥每期完成一篇教学案例;⑦每期读一本书、完全成十页的读书笔记;⑧每期参加一个专项课题研究,并有相应研究成果与过程资料;⑨每期完成一篇教学研究论文;⑩每期参加一个教学软件的开发。

(2)“两条龙”集训活动,即紧扣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理论提升,由学校校本培训管理人员针对教师的现状和学习需要,安排有序列性的培训。多样化的培训形式与教师个体、学科小组的评优评先挂钩,使学校学习氛围更浓、进取精神更强、教学水平更高。

3.变革交流平台

过去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不能更好地引发教师去思考、去体验,因此实效不佳。随着校本教研的推进,抓好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过去的交流形式,为教师搭建双向交流平台。平台注重引导教师的信息交流、经验共享、专题辩论,教师通过彼此的交流可以最大范围地促进教育信息的流动,扩大和丰富教师的信息量,让教师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让已有的经验在分享中不断升值。

(1)教学笔记交流平台:对教师备课推行“通用教案”与“执教笔记”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先备出体现新课改理念的“通用教案”,并留下“补充窗口”和“后记窗口”,让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学生实际,完成两个“窗口”的笔记,随时记录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收获。与此同时,学校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采取“周交流、月总结、期评比”的办法让各年级学科组每周有半小时的展览欣赏,年段学科组一月有一次教学笔记的互动交流欣赏,学校期末评估时,以教师的教学笔记为评估优秀教案的材料,从而引领教师形成教学个性,实现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

(2)教学问题交流平台:教师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深刻思考与反思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们实践与创新的过程,因此,搭建教学问题交流平台,有利于促进教学的发展。在实施中,要注重教师在交流中的参与、交流后的延伸。首先要进行优秀话题的征集,要求教师结合教材、教学实际,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或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问题悬挂”板块,向学校教师发布,并设立“方案招标”栏目,让教师先进行个别交流,引发思考,做好当面交流前的组织工作。在教师进行小组教研,有了充分思考后,再选出一些问题组织现场交流探究活动。双向互动、对话商榷等形式,让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倾听同伴意见,带着新的思考走向交流后的实践,去探寻更多的发现。

4.变革同伴互助

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新老教师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挑战,因此,建立新的互助形式、选择新的互助伙伴成为必然。利用学校已有人力资源,推行“名师挂职服务制”,对校本教研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可以用答辩、竞选等形式从全校研究型、专业型教师中选拔一部分课改引领人,让他们担任各学科的引领职务,并享受一定待遇。教师根据个人情况,打破学科界限,从校内名师中寻找帮助者,签订互助协议、互助责任书,成立若干帮扶小组,根植于教学实际,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三课一条龙”帮扶活动,即互动跟踪听课(旨在通过“手把手”的导教,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三段两反思作课(旨在通过对典型课例的研究提高教学评判能力、研究水平)、与名师同上一课(旨在体验成长,找到差距,确立更高目标);通过扎实有效的系列性帮扶活动,充分发挥校内名师的辐射带头作用,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了解,也促进各类教学人员更加深入地领会每一个课例所蕴含的课程发展理念,进而获得建构理论与专业成长的机会。

回顾在探索校本教研有效途径过程中走过的曲折道路,我们为取得的成功而欣喜,也更加坚定了“教师成长系于教研”的认识。历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相信,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发展,随着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教师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焕发生命的活力,校本教研也将以更强的冲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定将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教育研究的新途径、新方法的追寻,谱写教育发展的全新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