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谈教研组建设

谈谈教研组建设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本教研也应运而生,成为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校在落实校本教研基地建设中,经过探索,发现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就必须抓好校本教研的基层组织——学科教研组的建设。教师乐于参加这种小组的研究,也总能在第一时间提出教学中的问题,与同伴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体现了校本教研以教师为本的人性化原则。

21世纪的社会呼唤着人文回归,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要得以有效实施,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产生于教师对自身教学不满,努力提高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实践之中。校本教研也应运而生,成为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校在落实校本教研基地建设中,经过探索,发现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就必须抓好校本教研的基层组织——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只有加强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形成教师相互尊重、共同探讨、和谐进取的人际氛围和文化氛围,才能更好地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进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从教育的需要出发,教研组建设坚持独立与开放相结合

教研组是各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组织,它作为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其重要工作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教研组工作的特点,我们坚持独立与开放相结合的办法,组建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小组。

(一)突出独立性,形成教研组建设的网络化

根据我校教师教育研究水平的实际与课程设置现状,我们将研究的着力点分为“德育困惑”与“教学疑难”两大版块。德育研究下设了六个年级组,并包含品德与生活研究组、心理教育研究组,各年级组长负责拟定研究计划,组织实施,开展研究,由学校德育处承担引领与监督的职责。教学疑难研究整合为语文、数学、综艺三大研究组,分别由教导处、科研处三位主任监督。语文组下设低段、中段、高段三个教研组,数学组下设了低段、高段两个教研组,综艺组由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科学、英语微机五个研究组组成。各研究小组由组长负责拟定计划,组织教师根据计划开展研究活动。这样,各研究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研组长抓过程,中层干部抓监控,学校领导抓目标,形成了科学有序的管理网络,为教研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为了确保教研组活动的实效,学校确定了德育与教学两大组别的研究专用时间,并颁布了《教研活动管理要求》《教研记录要求》等相关条例,使学校的教研组管理、教研组活动更加科学规范。

(二)倡导开放性,体现教研组建设的人性

为了满足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需要,学校除了十六个相对稳定且独立的教育教学研究小组外,还在全校教师中提倡“研究为教育而存在”的校本教研思想,倡导教师将研究置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解决教学需要,生成若干“空堂教研组”“互助教研组”。这样的小组与学校组建的教研组相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自主性、群众性。一方面,空堂课教师一有空,就聚在办公室,时间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不是行政手段安排,而是教师自发组成,彼此性格、兴趣相投,易于沟通。这种群众性、临时性研究组织的存在,是教师实实在在的一种需要。教师乐于参加这种小组的研究,也总能在第一时间提出教学中的问题,与同伴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体现了校本教研以教师为本的人性化原则。

二、从教育的实际出发,教研组管理坚持常规与课题相结合

随着校本教研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教研管理的矛盾也突显出来,主要表现为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与德育、教学的常规研究相互分离,科研不仅没有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教师的教学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说,还成为教师的一种负担。但科研作为优化教育生产力的一种策略,又是任何一所学校谋取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解决教研管理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使先进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并产生积极成果,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提高教学水平,我校将课题研究管理与常规研究管理“双轨合一”:以科研课题为中介,连接课题管理与常规管理两条线,寻求课题管理与常规管理的最佳结合点,使课题管理与常规管理合二为一,形成新型学校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的第一层面是科研室与教导处、德育处有机结合,即科研室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现状,确定科研课题及实施策略,教导处、德育处根据科研课题需要拟定工作计划、改革管理措施。管理体制的第二层面是科研处下设的各课题小组与各教研组有机结合,即课题小组根据课题研究重点及学生德育、学科实际确定科研实施措施。教研组长根据课题组措施,进一步调整计划,开展教研活动。这样的管理思路,将学校的课题与教育教学研究相结合,形成人人都是教育研究者的局面,通过“教研合一”,帮助教师在研究活动中由经验型、常规型向研究型、反思型转化,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从教育的发展出发,教研组活动坚持多元与研究相结合

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十分强调教师应该成为研究的主体,也只有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质量的稳步提高才会真正成为可能。为了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养成自主学习与自觉反思的习惯,并积极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我们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坚持多元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发展着学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方式:

(一)学习突出系列化

实施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我们认为这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三个阶段,使这三者有机融合的关键就是教师的学习。学习可以让教师把显性的认识真正内化为隐性的文化积淀,因此,教研组活动必须以学习为起点。我们要求各教研组在每期中开展“十个一”的比学活动,即要求教师每周参加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参加一次教师素质培训,每月参加一次课例评析、完成一次教师反思,每期上一次公开课、完成一篇教学案例、读一本书并完成读书笔记、参加一个专项课题研究并有相应的研究成果与过程资料、完成一篇教学研究论文、参加一个教学软件的开发。比学活动明确提出了教师每周、每月、每期的学习内容,使教师的学习、学校的管理有章可循。为了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学校还利用校园网络、校本培训、外出学习、推荐教育书目向广大教师传递教育信息。教研组定期或不定期交流学习成果,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一种习惯。

(二)反思突出多样化

我们深知,要让教师要具有自觉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就需要进行反思教学行为的研究。因此,我们对教师提出了反思要求,并努力为教师营造一种反思的氛围,要求各教研组以教师为本、以教育教学实际为本,以教师的自我反思为前提,安排以下形式的研究活动:(1)看看我的反思教案:变革传统备课模式,推行“通用教案”与“执教笔记”相结合的备课方式,让教师先备出体现新课改理念的“通用教案”,并留下“补充窗口”“后记窗口”,教学结束后,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目标、效果及策略进行评定和反思,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反思教案的展评;(2)读读我的教学随笔:教师每个月结合学校和个人教学实际,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片段,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写出随笔,并带入教研组,与大家分享;(3)听听我的教育故事:教师用心教书,用情育人,必然捕捉到教育生活中那些鲜活生动的场面,记下这些点滴,并生动地讲述,让同事们共同品味教育的甘苦,感悟教育的真谛,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总之,通过多样化的自主反思,教师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轨迹,看到了教育的蓬勃生命,也体验到了研究的无穷乐趣。

(三)交流突出合作化

约翰·密尔说:“一个人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这就说明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教师要获得成长,必须依存于一个有合作意识的集体,而教研组正是实现教师通力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层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合作学习的文化,形成宽松开放的氛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求教研组以两种主要的活动模式(即课例研究和问题研究)为载体,努力为教师搭建对话交流、合作互助的研究平台。

1.以课例为载体的互动平台

(1)观摩式学课:为了方便各组教师开展课例研究,学校购买了部分走在课改前沿的专家课例光盘。教研组在活动中,通过对课例的观摩学习,深化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集智式备课:教研组根据教学实际,如教材中变化的内容、教学中感到迷茫的课型,选出一课安排组内教师先自主备课,集中活动时,相互借签,相互补充,整合为一份教案,再用于实践,并反复修订。

(3)双向式说课:在组内活动中,更加注重教师的多向互动,改变过去说课时,中心发言人就教学过程的“一言堂”、其他教师敷衍了事的局面。说课教师侧重于表述教学目标、各环节的安排,并在表述中留出时间,由听者做出点评,评析其设想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从而帮助教师更理性、更宏观地去思考教学。

(4)探讨式作课:围绕“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研讨”这一核心,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探索:可以是同一内容、同一教师反复作课,组内成员共同研究,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有所收获;可以是同一内容由组内成员分别上课,在教师不同风格、不同方法的教学中,研讨最佳方案;可以是围绕所定专题,选择不同内容上课,寻求存在的规律,并进行总结提炼。

(5)沙龙式评课:强调同伴间有一种互助、合作的学习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以文人雅士的沙龙式聚会营造出人性环境,让教师能聆听到同伴发自内心的声音,思考课堂教学的成败。

(6)汇报式献课: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开展多种汇报展示活动,并倡导以基层教研组为单位参加,通过活动体现集体研究的水平和能力。这样,既给教师提供了学习机会,也为更多教师创造了脱颖而出的机会,还增强了基层教研组的凝聚力,推进教师更好地合作、互助。

教研组在活动中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也可以选择其中几种课例研究方式穿插进行。

2.以问题为载体的互动平台

(1)问题会诊:教研组长广泛收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难困惑,确定一个主题,公布给同组教师,让教师先进行独立探索。教研活动时,小组成员汇集在一起,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认识,组员再进行概括提炼,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条理化、理论化。

(2)课题汇报:开学初,教研组根据本组教师选定的校级课题,设计一个具有探索性的研究专题,教师再围绕这个专题定出个人研究的小课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开展研究。教研组每月定期开展一次课题研究进展的汇报,通过“教研合一”的对话交流,让教师相互学习研究的方法,并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发展每位教师的科研能力。

(3)信息交流:充分发挥网络、图书资源的作用,使其服务于校本教研。教研组根据教学实际,确定教师课外学习的专题。教师围绕主题,广泛阅读教育著述,查看教育网站,并筛选出有交流价值的内容,在开展组内活动时,进行信息交流。学习与交流不仅丰富了教师的资源获取途径,也促进了教师进一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意识。

(4)引领对话:教研组在围绕问题展开对话交流时,要尽可能地变组内独立活动为开放活动,一方面与教研机构联系,与课改知名学校联系,为校本教研开通校外通道;另一方面,发挥校内管理干部、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多渠道引领,促进教研组的活动更切合教学实际,也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我校力图以教研组活动为突破口,提升“校本教研”的品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深信,随着我校校本教研的深入发展,我们的教师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焕发生命的活力。与新课程同步,与新理念同行,我们的学校也必将沿着以人为本、以合作为本的教研之路,谱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