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谈主导与主体

谈谈主导与主体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体教育的提出,使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切与教师主导的时机、主导的方式息息相关。因此,思想品德课实施主体教学绝不可放松对教师主导的探索,它是学生主体的前提、保证。这样的主导,才充分体现出了教学民主、以人为本的精神,既有助于学生的独立学习、道德认识的提高,又能使学生结合自身现有水平真正理解道德观点,进而通过内化转变为道德行为。

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看,依赖于一个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民族。为适应时代的这一需求,教育实践的本质就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学习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为核心任务的思想品德学科,在新的形势下也在努力摒弃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创建适应儿童发展与时代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主体教育”模式。该模式的内涵,是要求教师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把学生培养成自主、能动的社会主体。在这种教学观的引导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原有教学模式中教师按预定教学程序一板一眼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格局被彻底打破,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又如何体现? 该怎么合理调控,使“主导”作用最优化呢? 这一问题,值得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深入探讨。

一、教师主导是实现学生主体的前提

主体教育的提出,使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不再是教材、教师的“奴隶”,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问题提出者、探索者,情感体验者、表述者。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学习目标明确;二是学习情绪优化;三是学习方法可行。三个要素的实现,需要教师的主导。有人认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尊重学生,依循学生的思维教学,那么课堂上只要学生全面活动,热热闹闹,满堂开花便行,教师不必多讲,学生能悟多少就悟多少。这一论点显然有失偏颇。从中西教育的对比来看,中国教育的一大优势便是基础知识抓得扎实。如果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主导作用,走入另一个误区,其结果不仅导致基础的缺失,更谈不上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诚然,在主体教育模式下,我们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但当学生学无所获、学无规律,言而无序、言而无理时,教师又怎能不帮助其明确方向,选择学法,理清思路呢? 这一切与教师主导的时机、主导的方式息息相关。课堂上,实现学生对道德观念的不知到知晓,实现学生道德情感的平淡到波动再到高潮迭起,实现学生道德实践由不会到会再到创新提高,都依赖于教师合情合理、深入浅出的诱导。因此,思想品德课实施主体教学绝不可放松对教师主导的探索,它是学生主体的前提、保证。

二、提高对目标、环境的调控能力是有效实施教师主导的关键

(一)目标调控

目标在教学中起着指向、激励和检测的作用。在主体教育下,我们倡导学生主体,但教师必须有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课堂上有具体、准确、可操作的训练目标,教学中教师才能扣住目标发挥主导作用,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甚至导一点带全面,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确定目标,要从目标的准确性、全面性和针对性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就是要把握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从知、情、行三个方面确立目标,知是行、情的基础,情是知、行的中介,行是知、情的深化,三者缺一不可。实现目标的准确性,要依据大纲对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总要求和年段目标,以此为基础,教师再按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参考课后题目,确定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与行为目标。教师不仅要对每个单元甚至每篇课文的目标在整个思想品德教材系列中的地位心中有数,而且在制定目标时还不可简单重复,更不能超前,如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思想品德教材都要对学生进行“尊敬老师”的教育,但教学目标却各有不同。低段要求学生尊敬老师,听从老师指导,对老师有礼貌;中段则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劳动,要尊重老师的劳动;高段的要求更深入,要求学生能以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两方面,举例说明教师工作的意义,尊敬老师,能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目标的针对性,要求教师把握年段特点,明确目标后,充分结合具体的教学材料和学生认识水平的实际情况设定,看看引导学生从材料的哪些内容来感悟观点,这些材料能感知出哪些观点;看看采用哪些材料指导行为,着力引导哪些行为实践能力,这便是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有了目标作统帅,无论学生自主学习中出了多少偏差,教师的“导”总有方向,总有点子,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二)环境控制

学生的情绪(即心理状态)对教学过程有着重要影响。课堂上建立良好的情绪场,学生会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参与学习。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道德认知内化、道德行为培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把准学生层次,认真设计疑问

巧妙而富有思考性的疑问,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去认知道德观点,但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心理品质、智力因素等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那么,教师的质疑又能否面对不同层次、不同气质的学生,激起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认真思考呢?长期的实践证明,课堂上教师单一的问题往往照顾到的是少数甚至及个别优等生,而多数学生的思维被抑制。那么,在主体教育下,如果教师的主导方式仍不改,就很难实现真正的民主。因此,在实现主导作用的最优化时,教师必须把准学生的各种层次,设计多样化的提问。如在教学《心胸要开阔》时,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设计了一组疑问,先提出思考题目,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学习,再告诉学生还可以围绕课本方框中的疑问学习,还可以直接思考课后的练习题,也可以自己设计疑问,自问自答。四种疑问,四个坡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的主导,才充分体现出了教学民主、以人为本的精神,既有助于学生的独立学习、道德认识的提高,又能使学生结合自身现有水平真正理解道德观点,进而通过内化转变为道德行为。

2.注意信息传递,灵活设计导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调控环境必须注意信息的反馈,随时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控,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加强多元化的交流,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自始至终作为学习的主人,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教师处理信息的关键点还在于导语设计。教师设计的导语要做到三点:一是精练、准确、及时,课堂时间仅40分钟,要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师的语言绝不可拖沓重复,当学生的讨论偏离目标时,教师要及时点评,拉回到本课的知、情、行目标中;二是激励鼓动,思品课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教师的导语切忌平淡,课堂上如果教师身体力行,率先入情,再用抑扬顿挫、饱含真情的导语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定能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真情;三是启发诱导,课堂上,教师要有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平易近人的口吻与学生商讨,参与学习讨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错误行为的纠正,都大有裨益。因此,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语言功底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处理课堂信息时,具有雄辩家的口才、演讲者的气魄、主持人的敏锐,相信这样的主导定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定能对学生道德观点的内化、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极重要的深化作用、点拨作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爱护课桌椅》时,在学生认识到要爱护公共财物后,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掌握行为要求,要求学生动手去开门窗、搬桌椅。对这些操作,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随机性很大,有的学生遇到窗户难关,拉一下就放弃了;有的学生搬桌椅的动作显得格外紧张;有的学生开门遇到门栓出了故障……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教师要采用应变技巧,巧妙地应用儿童化、情趣化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诱导点拨。或用榜样进行激励;或赋予桌椅门窗人的性格特点,告诉学生桌、椅、门窗在对他说什么;或用富有真情的赞许,或用商讨的口吻,讨论、纠正学生不恰当的行为方式;或身体力行,亲自示范。总之,师生间气氛融洽,学生在教师生动的引导下,就会学得活跃,学得积极。

3.恰当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感悟

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创设鲜活的声光环境,对激发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它能再现纷繁世界中的特定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道德美的震撼力,掌握实现道德行为的方式方法。如教学《要有毅力》的时候,教师借助课件,一开始就为学生再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张乐平的漫画,为学生介绍两人一生的成就,让学生在特定氛围中,油然而生对两位伟人的钦佩之情,产生探究两人成功秘诀的渴望。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读书中的材料。通过自学讨论,学生很容易认识到毅力是成功的保证。

在思品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涵,同时还要让课内外相结合,发挥多媒体容量大、信息快的优势,恰当运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