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贾莹《渔家傲》教学设计

贾莹《渔家傲》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贾莹紧密结合“词言情”的文体语境特点,抓住范仲淹《渔家傲》中的一系列典型意象以及汉语词汇的文化意蕴,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咀嚼、品读、体会词人选择意象的特殊性和表现的生动性,加深对词中所体现出的思乡、建功、悲悯等情怀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深切的审美享受。

学习目标:

1.抓住词中独特的意象,感受塞下秋景之异,感知作者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吟诵,感知诗词的韵律之美。

3.初步把握通过意象、意境、韵律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中包蕴的诗人忧国、思乡、悯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2.初步了解通过意象、意境、韵律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词的文体特点,联系相关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体会词人选择意象的特殊性和表现的生动性。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千百年来,无数的诗人用他们真挚的情感,吟诵出大量的诗词歌赋。这些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从小学至今同学们学习了很多诗词,在这些诗词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一首是什么呢?请和大家分享你的记忆。

(生背诗词)

师点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或婉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或豪放,气象恢宏,悲壮慷慨。无论是怎样的风格,诗词中都尽情地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去学习一首词——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起去品读其中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

1.读诗,读准字音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首词,关注一下字音和节奏。

2.疏通词意

师:这首词在词意上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提问,师解惑)

再读: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扫清了阅读的障碍,带着一份初步的理解,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词。

三、品读情感

1.我们知道了这首词写的是什么,这便是真的读懂了吗?在这首词中,你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2.诗词中哪一句或者哪一个字促使你产生了初读时的情感体验呢?

(“泪”字,泪是万般情感的外显。)

四、一字品读

1.这个“泪”字包容的情感是丰富的,流的是什么样的泪呢?如果在泪前面加几个表示作品传递情感的词语,结合这首词的内容,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适合?

2.文章里哪些具体的语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情感体验了呢?

【预设1】思乡的泪

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我们也曾学习过关于雁的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些诗中,作者都是借雁来表现对家乡的思念。像这样有着明显的特征,有蕴含着作者丰富情感的形象就是古诗词中的意象。雁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表现思归的典型文化意象。

“无留意”:因为边塞天气寒冷,连大雁都不忍其寒,想早日离去。北雁南飞,其实是一个物候现象,秋去春来,雁无情思,实则是人无留意。想早日回到温暖的南方,温暖的家里。

浊酒一杯家万里

“浊酒”:无法回家,只能借酒消愁,酒浊,不仅看出边地条件之艰苦,更表现了人内心万般的忧愁,酒浊心乱,喝酒并不能解千愁,而引起了万般情思。

“家万里”:这里的万里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也是时间上和心灵上的距离。

“一”“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之深。

【活动方式】理解“意象”、换词

【预设2】壮志未酬的泪

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未勒”:这个典故记述的是窦宪大败北单于,杀一万三千多人,俘不计其数,出塞三千多里,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并在后来的金微山之战中彻底解决了历时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词人借用这个典故,是想告诉我们他的凌云壮志——(想建立功业,想功成名就)。

“归无计”:将士们虽处险境,生活艰苦,又倍受思乡之愁的煎熬,但由于为国家建立功业的壮志未酬,仍然不愿解甲回乡。这正是我国古代无数仁人志士那种“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的生动体现。

浊酒一杯家万里

不仅有思乡的愁绪,亦有功业未建的苦闷。

【活动方式】品词、对话

【预设3】忧国的泪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四面边声”:声音多、方向全

想象一下你能听到哪些声音?这些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慌乱、急促、紧张)

“连角起”:这里的角声是召唤在外的百姓和将士回城,夜晚将至,城门要关了。

“千嶂里”“孤城”:“千”表示多,很多的像屏障一样的山峰,仅仅把孤城包围起来,堵塞了视野,也堵塞了心灵里的万般愁绪,让人看不见未来,很是迷茫。

“千”和“孤”形成对比,不仅看出形势的严峻,也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凄凉。

“千嶂”“长烟”“落日”“孤城”这四个意象是不是并列的?有没有主次呢?哪个是主。(“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四个景点并非是不分轩轾的并列关系,而是主宾有序的。“孤城”是核心,前三者是它的反衬,这样措置,是为了突出孤城在空间上的渺小孤独,环境上的凶险紧张,从而暗示出困守孤城的将士们艰苦紧张的生活。)

“闭”换成“关”可不可以?

(不可以,音律上不行,诗词有韵律美,“闭”不仅有一种关的很紧的感觉,还有一种严阵以待的感受,突出了当时战事的紧张,宋朝守军力量的薄弱,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暗示了这座孤城军事形势的严峻。“闭”字更写出了万般情感无法抒发出的苦闷。)

【活动方式】诵读、想象与联想

【预设4】悯人的泪

羌管悠悠霜满地

“悠悠”:是一种什么样的音调?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悠悠”:可指忧思,也有遥远长久之意,还可以形容声音飘忽不定。羌笛声音的特点是悲凉凄切,勾起人无限忧思)

谁在吹羌笛呢?

(边地的人:夜深未眠,心思惆怅,为自己担忧;战士:连战士都会了这样的乐器,表明驻守时间之久——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范仲淹:满腹愁情,忧己忧民忧国——范仲淹不仅在词中表达了自己的思乡忧国之情,也关注到了边塞不同人的内心世界——忧人)

“霜”:什么时候下霜,霜给人怎样的感受?

(夜半,时间之晚,霜寒,天气之冷,霜加重了心理之寒,更表现了作者的万般愁绪)

“满地”:将“满”换成“一”可不可以?

(满,一种范围的广,没有间隙,无处不在,全眼的白色,无法躲闪,将人困在其中,无比寒冷,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心灵。满,有一种动态,霜由无到有,由有到满,慢慢地扩张、延伸,就如同人的各种情感的积聚,填满内心,不断蔓延,直至无法承受。)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考:哪些人不寐?

(将军、战士、边地的人、范仲淹)

他们为什么不寐呢?

语文活动:可以想象其各自心理。

此时此刻,他们会有着怎样复杂心理活动呢?

思乡的痛、战争的苦、未建功业的愁、心怀天下的忧……

【活动方式】联想和想象

五、思想延展

1.一行浊泪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是谁流的泪呢?

诗人的泪;征夫的泪;将军的泪;边疆人民的泪……

2.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作者却在词中以男儿泪结束,会不会冲淡这些为国戍边,英勇杀敌的将士们的形象呢?

不会,因为这恰恰表现了戍边将士们真切、平实、真挚、深远的情感。

师小结:自古表现思乡爱国情感的边塞诗词并不少见,但是如此真切地再现这样丰富情感的,恐怕非《渔家傲》莫属。这就是范仲淹:不仅自己思乡忧国,也关注到了边民们、将士们内心丰富情感,有着悲悯的情怀。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他。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意象的品读,典故的体会,情感的体验,走进了北宋西北边塞的军旅生活,感受了那荒凉的秋景,决绝的雁阵,四面的边声……体会了这首词中思乡、建功、悲悯的情怀。然而一节课是很难读尽这首词的,课后,大家可以先去看一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然后重读《渔家傲》,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七、课后作业

“我读边塞诗词”文学活动:

以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读读其他边塞诗词,可以和《渔家傲》做个比较,不久后举办一个交流会,相信大家会有精彩的表现,丰富的收获!

【简评】

贾莹紧密结合“词言情”的文体语境特点,抓住范仲淹《渔家傲》中的一系列典型意象以及汉语词汇的文化意蕴,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咀嚼、品读、体会词人选择意象的特殊性和表现的生动性,加深对词中所体现出的思乡、建功、悲悯等情怀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深切的审美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