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勇《月迹》教学设计

张勇《月迹》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引领学生经由语言的路径,获得文学审美阅读的真切体验。在教学中,张老师重视指导文本诵读和品味,从词语切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形式之美,体会词语中蕴含的丰富、深厚、细腻的情韵,感受探寻“月迹”的美妙的历程,观赏月夜美的画卷,走进作者内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体会文章富有表现力和音韵美的语言所营造的纯美月境。

2.深入揣摩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纯真美好的思想情感,体会特定情感依托下月亮所表现出的特殊审美意义。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在你的记忆中最美的一处月景是怎样的呢?

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孩子的眼睛去寻找月亮,他看到了怎样的月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美文。

二、美文选读

请大家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写月的文字,静心品读。努力将文章的画面再现到自己的脑海里,你会有奇妙的发现的。

三、美景循迹

刚才你选读的是哪一处月景呢?请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阅读体会。

镜中之月(变化之美):

(爬,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词汇,月亮怎么会“爬”呢?作者为什么不用“升”呢?这让我注意到作者写月亮刚照进来的时候,他用的一个词。你们注意到了吗?)

“溜”很容易让人想起什么人?这哪有美呢?

请同学们留意这“溜”字前面的修饰词。加上“款款”之后,你会把这“溜”和什么人联系起来?

(切合那时那景的情景,这便是语言的情境感情韵感)“款款”不仅写出月光移动的缓慢,更有一种从容悠闲的姿态,所以后面的“溜”便有了一份调皮和可爱了。

看着这样的月亮,孩子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文句中哪个词表现了这种心情?

月亮不是经常挂在天上吗?为什么会惊喜呢?(这个“闷”字用得很好,能想一想那样的情景吗?)

【再读】——除了月亮进来的样子,此处的月亮还有吸引我们的地方吗?

伴着这样的慢慢移动,最后,月亮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你从这些词汇中,读到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瞧,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一个语气词,便写活了心情。

哪位同学愿意读这段文字?将这月光的调皮可爱、动态变化之美,以及孩子们的惊喜、专注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谢谢×××同学与我们的分享,经由他的指引,我们从作者的文字中得出了这么多的体会,这不就是阅读的幸福吗?

院中之月(皎洁之美):

你喜欢这一处的月景。那请你将这一段文字读给我们大家吧。

你在读这段文字时,特别想读出怎样的感觉来?你认为文段中有哪些语句,帮助你读出了这样的感觉。

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用“玉玉的、银银的”来形容院中的月光呢?真的是那样的吗?

(“尽院子的白光”“我们也被裹进了这明亮洁白的月光中了”。“玉玉的、银银的”这两个词不仅写出了白亮,而且还有了温润的质感,仿佛整个环境就是一块晶莹剔透的白玉,这让我们想起了老舍在写济南冬天时的一个类似的句子;老舍在写那段文字是也只是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并没有用“蓝蓝的、晶晶的”这样的样式,想想作者为什么会选用叠音词,而且选用的还很多呢?)

除了叠音词外,作者还选用了一种特殊的语词形式,增加了这份童心童趣(儿化音)。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将这些表现好。

杯中之月:(情态之美)

这处月景为什么会吸引你?

(“浮起”——慢慢变化的过程,专注凝神;联系上下文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酥酥地颤”——心里的怜爱)

酥:古代称酥油为酥;(食物)松而易碎;面粉和油加糖制成的松而易碎的点心;酥软。同学们觉得在这里选用哪一种解释更切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院中其他地方的月,水中之月,瞳中之月。

如果你去找,你还会在哪些地方看到月。

(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四、童趣探源

这么多美丽的月景,真让人陶醉呀!哎,有些羡慕这些孩子了,我们也常常看到月亮,怎么就没有这样的体会呢?

儿童特有的心理:“生怕会一口气吹跑了”“羡慕、嫉妒起来”“啊,啊!月亮是我的啦”(怎样读出三妹的口吻?)

儿童特有的体验:“我们已在了月里”(那头顶的那是什么呢?)

儿童特有的期盼:“什么都不满足”“大家都满足了”(沿着月迹寻找美丽)

儿童特有的思想:“月亮是我所要的”“月亮是个好(能想到哪些好呢?那么弟弟说的‘所要的’是什么呢?)”——我是怎样想的呢?“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长天为纸月为印。天空是我们的作品,月亮是我们的印章。我们拥有了天空,我们拥有了宇宙!拥有所想要的一切。这样一种气势真可谓气贯长虹,大气磅礴,这就是什么都不满足的儿童!

儿童的心理与前面我们所欣赏到的月景有何关联?

随着月景的变化,我们的感悟体验越来越具体丰富且深刻。这便是对美的理解和领悟呀!

五、拓展深思

(1)千百年来,月亮已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人们所喜爱的意象之一,很多关于月亮的经典的诗词文赋早已熟读成诵了。同学们的记忆宝库中收藏了哪些呢?

(2)在这些月的意象中,你们读到了怎样的月景和情感?

(3)这些诗文中的“月”与今天阅读的“月迹”比起来你更喜欢哪一处?

这就是贾平凹。一个充满童心的老男孩,一个满怀爱意的追梦人。

六、作业超市

月亮独特的美,给予了人们很多的遐想,寄予了人们丰富的思想情感。课后请同学们从下列两项学习任务中任选一想完成。

(1)读__________(填人名)的月

(2)城里的月光。(写一篇城里孩子眼中的月)

附:板书设计

【简评】

张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引领学生经由语言的路径,获得文学审美阅读的真切体验。上课伊始的“记忆中最美丽的月景是怎样的”提问,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处写月的文字,静心品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在教学中,张老师重视指导文本诵读和品味,从词语切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形式之美,体会词语中蕴含的丰富、深厚、细腻的情韵,感受探寻“月迹”的美妙的历程,观赏月夜美的画卷,走进作者内心。

在深入品读《月迹》中的纯美意境后,师生还就“描写月亮的经典诗词文赋”这一话题展开交流,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促进思维比较,更真切深入地感悟《月迹》的语言美与情趣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