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我监控的测评研究

自我监控的测评研究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Snyder根据这个概念的内涵编制了自我监控量表,用于评定个体的自我监控程度。目前自我监控量表的测评研究主要集中于测评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而自我监控水平适中的个体则不同,他们一般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的生活可以由自己来决定,自己可以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因而适中的自我监控水平的个体的社会适应性最好。

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这个过程即自我呈现(陈超男,2014)。不同个体的自我呈现存在差异,例如有的个体通过保持自己行为的一致性来保持自己的形象,这类人通常比较有原则性、有主见,但是常常会使人觉得固执刻板;也有个体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会随着环境的改变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受到群体成员的欢迎。通常来说这种个体社交范围广,但是也会有些负面作用,如给人圆滑、信任度低的形象等。针对自我呈现的个体差异,Snyder(1974)发展了自我监控这一概念。他认为,高自我监控者的行为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低自我监控者的行为并不能根据情境的改变而有效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Snyder(1974)根据这个概念的内涵编制了自我监控量表,用于评定个体的自我监控程度。量表共25个项目,3个维度,分别是表演、外向、他人导向。其中表演分量表指的是关注自我呈现的社会适宜性;外向指的是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表情和自我呈现的敏感程度;他人导向指的是使用外界提供的线索作为监控和管理自我呈现以及表情行为的指南的程度(肖崇好,黄希庭,2009)。量表采用5点计分制,得分越高,个体越能够灵活地适应当前的环境,在不同的人面前做出不同的表现,即自我监控的能力越强。反之,得分比较低的个体,不能依据当前环境的变化来做出相应的调整,习惯以自己一贯的行为方式做事,容易表现自己的真实态度,行为调节能力差。除此之外,Snyder对量表的信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7到0.75之间,有着良好的信度。目前自我监控量表的测评研究主要集中于测评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

Miller和Thayer(1984)曾在研究中指出,过高或者过低的自我监控水平都不是环境的良好适应者,因为行为反映态度,高自我监控者对环境线索比较敏感,因而不可能会依从自己的真实态度表达以前所形成的行为意向,这会导致他们内心产生矛盾、冲突,因而适中水平的个体对社会适应性最好。肖崇好(2005)在研究中也指出高自我监控者在社会中需要维持人际和谐,这需要个体经常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迁就他人,与他人保持一致,因而个体会产生情感枯竭,身心俱疲。肖崇好和黄希庭(2009)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表明相对于在自我监控量表上得分过高或者过低的个体来说,得分适中的个体的社会适应情况比较良好。在另外一项研究中,他给出了相关的解释,即低自我监控者一般缺乏自信心,他们的行为一般不受自我控制,容易表现自己的真实态度,行为调节能力差,因而社会适应情况比较差。而自我监控水平适中的个体则不同,他们一般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的生活可以由自己来决定,自己可以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肖崇好,2012)。国外的学者以企业的员工为调查研究对象,结果发现,相对于在他人导向在分量表中得分较高的个体来说,得分适中的个体的情感枯竭程度低并且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表明对当前工作环境的适应情况比较好(Boz,Ayan,Eskin&Kahraman,2014)。舒晓丽和肖崇好(2010)从社会回避角度来研究自我监控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也发现适中水平的自我监控者在社会回避与苦恼体验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低自我监控者,说明相对于低自我监控者,适中水平的自我监控者更能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因而适中的自我监控水平的个体的社会适应性最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