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我接纳的测评研究

自我接纳的测评研究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若是在肯定自我接纳分量表得分较高,说明个体能够接受有价值的自我;若是在否定自我接纳量表上得分较高,说明个体能够接受有缺点的自我,也比较理智。目前自我接纳量表一方面会被用来进行跨文化研究,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自我接纳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研究者们会用来研究自我接纳与自尊的相关关系。这说明文化是影响自我接纳发展的重要变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自我接纳的发展状况存在差异。

“自我接纳”这一名词是伴随着“自我”这个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目前关于自我接纳的研究有很多,研究者们也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如1937年Allport在其著作《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中曾经将自我接纳定义为:“一个人,他能估量自己的抱负,也有能力将其实现;他能将自己的素养与他人相比较,也能接纳别人对他的意见,作为充实、修正自己的参考。自我接纳也就是自我客观化的能力,是洞察,也是健全人格的主要条件。”而Gough(1956)也给出自己的定义,即将自我接纳定义为个体对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反映了个体自身的价值感及其独立思考的能力。Shelley和Ellen(2006)指出自我接纳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方面即个体有能力并且主动让他人看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个体能够对自己做出恰当的评价。我国学者李闻戈(2002)较好地综合了之前学者们所给出的定义,提出自我接纳是个体愿意去了解、面对自身所具有的全部特征,并且会无条件接纳,能确认其客观存在以及正面价值,认可现实,不盲目自傲、自卑,更不会因他人的毁誉、看法而动摇。

日本学者高木秀明、德永由纪根据自我接纳相关理论编制了自我接纳量表,该量表包括4个分量表,即对肯定自我认知的自我接纳、对否定自我认知的自我接纳、对肯定自我认知的自我排斥和对否定自我认知的自我排斥。对肯定/否定自我认知的自我接纳两个分量表测量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接纳程度,能否接受真实的自我。若是在肯定自我接纳分量表得分较高,说明个体能够接受有价值的自我;若是在否定自我接纳量表上得分较高,说明个体能够接受有缺点的自我,也比较理智(李闻戈,2002)。而对肯定/否定自我认知的自我排斥的测量是探究个体是否会对整体自我有排斥,若是个体在对肯定自我排斥量表上得分较低说明个体对成功的自我排斥性较低,若得分较高则相反;在对否定自我的排斥量表上得分较低说明个体能够正视不完美的自我,若得分较高说明个体逃避面对自己的缺点,对这样的自我抱有排斥的态度(谢兰,2009)。研究者在使用该量表进行研究时对该量表的信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重测信度为0.83。目前自我接纳量表一方面会被用来进行跨文化研究,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自我接纳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研究者们会用来研究自我接纳与自尊的相关关系。

在跨文化研究方面,马存芳(2002)选取汉、藏、回的学生作为被试,结果发现,受到历史、文化、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三个民族的学生被试自我接纳情况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回族的学生对自我的接纳性最强,而藏族的学生对自我的排斥性更强。刘成芳、陈国典和吴娟(2005)同样也选取不同民族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再一次验证不同民族的学生自我接纳情况存在差异。这说明文化是影响自我接纳发展的重要变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自我接纳的发展状况存在差异。

在自我接纳与自尊的相关关系方面,高文凤和丛中(2001)指出自尊是通过个体觉察到实际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不一致而产生的,是个体对理想自我和实际自我之间的差别的一种态度,并且这种态度最终会表现为对实际自我的接纳程度,因而自尊和自我接纳之间有一定的联系。Chamberlain和Haaga(2001)的研究表明自尊和自我接纳的得分有显著的正相关。但是也有不一致的研究结果,张日昇(1993)以中日青少年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与日本的青少年相比,中国的青少年在肯定自我接纳、否定自我接纳维度上得分更高,但是中日青少年的自我接纳水平与自尊的相关程度都比较弱。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青少年表现出更能积极接纳自我的倾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东西方个体的自尊受到文化的影响存在差异,相对于西方个体自尊为个人取向的情况,东方个体的自尊更多的是集体取向,因而其自我接纳和自尊的相关程度相对于西方个体来说较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