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指导意见

教学指导意见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科学态度,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民主平等、合作交流、互动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并有意识地贯穿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明确学生主体。课程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要改变传统语文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和实践上的缺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个人发展和主体意识的觉醒为目的,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用语文的方式方法进行核心价值引领、文化品位提升和审美情趣培育。

(2)改变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科学态度,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重建师生关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民主平等、合作交流、互动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批判意识,做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者和人格建构的指导者。

2.立足语文素养的培育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等不同层次。

(1)面向全员。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关注全面。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3)放眼全程。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促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突出语文的实践本质

实践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之一。语文学科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听、说、读、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行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1)把语言积累放在主要位置。语言积累是基础,语感领悟是中介,语感积淀是归宿。这一切都离不开大量的语言实践行为。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环境,要让学生直接地在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中接触语言材料,丰富语言实践经验。

(2)倡导开放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张扬个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3)关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语文教育中丰富的人文内容要使学生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去体验、揣摩。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并有意识地贯穿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这些都要靠大量的语文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