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部非正式制度的变革

内部非正式制度的变革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正式制度对行为的规范,不在于强制,而在于引导,在于特定背景下人们的自觉听从。非正式制度是支配组织运作的潜在力量,是一种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信仰。这一转变的实现,首先归功于国内教育理论界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大力弘扬。因此,“以人为本”理念越来越得到学校管理者的广泛认同。而要在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学校的非正式制度建设无疑是最佳选择。

人们在研究学校制度时,通常关注的是正式制度,其实,如果没有隐含在各种教育行为、管理行为中起教化作用的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在学校内部力量整合与行为规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有学者认为,当今的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习俗、规范、仪式、价值观、信仰、学校文化或学校氛围、隐蔽课程的作用,因为它们往往比正式制度具有更好的潜在约束作用,更能节约交易费用,从而更有利于学校发展”[13]。就如难以对文化做出统一的界定一样,也很难给非正式制度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人们对它包括哪些现象的看法并不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非正式制度是一个与正式制度相对的概念,是一个体制外的领域。“尽管人们用不同的方式称呼它,如‘非正规制约’、‘文化网络’或‘文化潜网’等,但其内涵均是局限在社会普遍认同,没有、也无须被国家法规政策制度化的社会现象。”[14]虽然非正式制度不具备法定的效力,但它以惯例和习俗的形式,以弥散性的方式存在于每一个学校组织成员的思想观念中,成为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正式制度对行为的规范,不在于强制,而在于引导,在于特定背景下人们的自觉听从。学校的非正式制度存在于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它的掌握不需要经过特别的训练,在耳濡目染的工作与学习中会逐渐感觉到它的存在,熟知它的特点。非正式制度是支配组织运作的潜在力量,是一种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信仰。探讨学校的制度体系,不仅要从正式制度的视角去解析学校各种文本制度的内涵,还需要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去寻觅那些深深根植于学校领导者们和教育者们内心深处的东西。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我国中小学校的内部管理,开始经历由前科学化、前制度化管理转向科学化、制度化管理的阶段。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受国家“依法治国”思想和企业“制度增效”措施的影响,学校管理者逐渐认识到“依法治校”的重要性。于是,许多农村学校管理者从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点出发,为确保学校的各项事务、各种活动都能做到“有法可依”,开始致力于学校的内部正式制度建设,大有制度越多越好之倾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忽视非正式制度的存在与作用。

近些年来,学校制度建设中的“唯正式制度取向”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非正式制度建设逐步进入学校管理者的视域,成为他们工作中关注的重要内容。这一转变的实现,首先归功于国内教育理论界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大力弘扬。过去,在传统教育思想文化中,学校场域中人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以至于在学校工作中,形成学校管理者——校长及其中层领导,与学校被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态势。显而易见,在学校内部,领导层与教职员工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并不符合教育活动特殊性的要求。因此,“以人为本”理念越来越得到学校管理者的广泛认同。而要在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学校的非正式制度建设无疑是最佳选择。

从农村中小学校有关优化非正式制度建设的具体实施来看,应该说,不同学校的具体做法各异,各具特点,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措施和风格。但从总体而言,农村中、小学校的非正式制度建设有如下一些共同取向。

第一,关注学校共同教育价值观的培育。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是学校凝聚力的基础,为学校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潜在、无形的支撑。学校管理者也越来越重视对学校个体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很多中小学校都在醒目的位置,以标语的形式张贴本校崇尚的价值观,如“勤奋,求实,创新进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等等。同时,学校也注重通过各种不同的仪式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如升旗仪式不但是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光荣的升旗手也带给学生很多的自尊和自信。

第二,关注学校教师的精神世界和家庭生活。在传统教育观中,教师经常被假设为一心为公、毫无私利的“慈善家”,他们是乐于“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这种教育观的错误根源即在于把教师予以“神”化,而无视教师作为“人”的这一本质属性。事实上,教师也是社会的普通成员,他们有七情六欲,有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因此,为促进教师能有更多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学校管理者开始由以往的对教师工作情况的关心,逐步转向对教师工作时间之外的生活、休息和娱乐的关心,立足于解决教师在工作之外所遇到的多方面的困难,从而为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条件。

第三,关注教师群体中的弱势小群体。现时,在整体社会生态系统中,教师群体并不是一个强势文化群体,他们工作职责繁重,却收入相对较低,总体社会地位不高,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也较差。由此,在教师群体中,常常会有部分教师由于疾病、家庭变故等原因,而出现生活贫困或精神压力过重等问题,致使他们成为教师群体中的弱势小群体。从现实层面来看,学校对这些弱势群体成员的关注和支持,既可以帮助他们及时摆脱困境,也可以促使所有教师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以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