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是:六至九年级能自觉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四年的阅读总量200万字;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读报刊文章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四年的阅读总量400万字。高中生有课外阅读兴趣,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发展方向和语文学习的目标进行广泛的阅读,三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
当学生已达到这样的阅读量,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办呢?上海市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会会长、语文教研员谭轶斌老师是这么说的——
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唯有读书才能沉浸自己的心灵,不至于迷失自己;唯有读书,才能让自己始终保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说:“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对一名语文教师而言,这何其重要。于是,每次经过陕西路地铁车站,我总会去一趟季风书店,然后抱回几本新书;我了解复旦大学附近哪家书店折扣打得最低,哪家书店在第一时间有新书上架;每天晚上睡觉前,不管多晚,我都会与书晤面,如果哪天晚上没来得及看书,感觉就像没刷牙一样难受。(《阅读教学田野研究》代跋)
谭老师对阅读的一片深情,让我们感动。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笔者以为,重要的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唤醒教师走进阅读的主体意识
“一个人不爱读书,不爱与书做伴,是真贫穷,是真孤独,是真堕落,是真偷懒。而且,因不知利用现代文明,也难免成为非现代人。”(《杨贤江教育文集》)曾经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宣传,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方法,使得一些中学语文教师把注意力大都用在了对名师讲课技巧的仿效上,忽略了自身的读书学习。看看于漪、钱梦龙老师的教学实录,最精彩的便是他们眼中所理解的课文,而不仅仅是教学技巧。
我们在课堂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至少要阅读或重温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就说那些中国古典名著吧,“先民的歌唱”《诗经》、“儒家的圣经”《论语》、“哲学的天籁”《庄子》、“泽畔的悲歌”《楚辞》、“儒者的良心”《孟子》,还有那“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在中华民族那辉煌灿烂的文化殿堂里,大道名儒,各树一帜;诗词曲调,连峰叠起。阅读经典,让你从历代先贤的精神世界中汲取养分,让你在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让你于大气、高贵、雍容、华彩的乐章中感受美好人生。
唤醒教师的阅读意识,要把读书看作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职业底线。
2.重视校长带动阅读的领导力
校长是一所学校师生读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灵魂的指引者,有义务把教师素质引向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校长要带头读书,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和领导全校师生亲近阅读。要把建设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职责。校长应该意识到,教师的阅读状况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校长应当关注与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关注教师工作量大、时间紧、很少有时间阅读的问题,关注语文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的要求和素养的问题。学校可以规定每学期的“必读书目”,创办“读书节”,设立“读书日”。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确立这个节日,目的就是推动阅读和写作,希望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因此,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校长责无旁贷。
3.发挥教研员引领阅读的指导力
教研员应该比基层教师读得多一点、深一点。教研员可以定期向教师推荐必读的阅读书目,或者推荐好的报刊论文。组织指导教师定期开展文本阅读研讨活动,定期组织名著阅读心得评比活动。确实,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无论在阅读、思考还是教学研究方面,教研员应该走在教师的前面。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在课改的实践中和教师共同成长。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中学语文组举办了“文本阅读”系列讲座,先后请上海市中学语文教研员谭轶斌老师讲《文本阅读基本原则与方法》;请上海市语文教师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意如教授讲《名著的阅读与教学》;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詹丹教授讲《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这些讲座,对教师重视阅读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试想,一个连文本都没有独到见解的语文教师,教学怎么能体现新课改精神?一个没有深厚语文功底的教师,怎么能把握教学的规律,怎么能不在万花筒般的语文教学中迷失自我?从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主体角度看,课堂教学需要“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文教师。
4.提倡语文教师亲近纸质阅读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已从纸质时代进入影视、网络、纸质多者并存的时代。影视、网络阅读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选择,它很好地弥补了传统书本阅读的缺陷。人们也已习惯于通过影视娱乐释放压力,愉悦心情。网络的兴起,更使人们快捷、便利地享受着“及时知晓”的实用功利的解读。但是传统纸质阅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占据重要地位。
从深层次的研读、品读,深度学术思想研究来说,纸质媒体仍然是简便易携、老少咸宜的一种载体,是最能够表现传达细致入微的情感和深刻思想的一种工具。因此,影视、网络阅读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纸质阅读。应该说,阅读是一项基于形象思维之上的抽象思维活动。如果简单用上网与图像代替阅读,长此以往,会形成被动接受的思维方式,而且会造成思维贫乏、单一。通过纸质阅读,可以获得网络、影像所不能给予的想象力。
一个民族如果让娱乐戏说成为生活常态,浅尝辄止成为思维定式,直白易懂成为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势必就会在急功近利、浮躁喧嚣的文化景象中渐渐消解了本应具有的理性、深刻、厚重、从容和创造力。
因此,有必要回归传统的阅读方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这样说过:“任何地方,不仅在我们这时代,书籍正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各种科学的开端。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觉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世界。”(《书的礼赞》)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翁森《四时读书乐》之一)扪心自问:“今天,你读书了没有?”阅读,本就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一辈子要做的事情。
(本文发表于《上海教育》2009年第4期B)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