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估方案目标指向

评估方案目标指向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代表和描述入学机会状况的是入学率,而按时入学率则更能说明问题。随着“两基”宏伟目标的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巩固与提高仍有必要。据此将其分解为两个二级指标:政策规划制定与规划实施举措。与按时入学率相对应,以按时完成率作为评估指标来反映教育普及效果。在学业成功上,以毕业生的升学成绩作为评估指标,以具体体现抽象。

“指标作为一种评价准则,它用外在的行为来反映内在的思想,用具体的项目来反映抽象的内容,因而,它为人们的测量提供了一条便利的途径。”[36]换句话说,如果指标没能达到这一要求,那么它就失去了作为指标的意义。以下将对方案中的具体指标就它们各自所反映的思想和内容做进一步说明。

“起点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基本人权与自由发展,即教育权利平等、入学机会均等。”[37]入学机会是教育起点公平的最直接反映,也是儿童和少年受教育权维护与保障状况的集中体现。因此,入学机会能有效地反映或说明教育起点上的公平状况。能代表和描述入学机会状况的是入学率,而按时入学率则更能说明问题。随着“两基”宏伟目标的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巩固与提高仍有必要。对学前与高中阶段学生入学上的均衡问题也应前瞻性地予以关注,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性别差异问题。而残疾、流动儿童与少年是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入学机会的考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过程公平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地享有教育教学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如学校硬件设施)与无形资源(如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中观层次上的过程公平,在整个教育均衡体系中体现了经济学的特点,反映的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38]我们选取政策规划、经费保障、条件设施及师资配置来反映教育过程中的资源配置状况,这些指标集中体现了县级政府在促进本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上的努力程度,也为政府教育工作指出了努力方向。政策规划主要考察政府对教育均衡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对本域内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规划以及所应采取的行动举措等。据此将其分解为两个二级指标:政策规划制定与规划实施举措。既考察制定又考察相应的实施,而实施结果则在其他三个指标中得到反映,而最终结果则体现在教育的起点公平与结果公平上。经费保障是确保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也是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政府所负责任中最为重要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教育事业费、公用经费更能够反映财政资金在教育上的支持程度[39];教育费附加与新增教育经费重在考察政府按规定筹措与使用这类经费情况;危房改造与校舍维修及贫困生扶助重在关注政府对薄弱学校和贫困生在财政上帮扶的保障机制及落实情况;教师工资待遇强调县域内特别是城乡间所有教师享有大体相当的工资水平,在逐年提高的基础上对农村教师收入实行必要的财政倾斜。条件设施与师资配置最能反映县域内教育发展的外部均衡性,条件设施主要包括校舍基础设施、教学实验设备与信息化设施等,而学校布局规模则从全县或某一乡镇范围考察教育资源的均衡与适切性问题。师资配置从数量上的师生比以及质量上的教师合格率来衡量城乡间与学校间的差异,而校长轮岗与教师交流重在引导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

结果公平是指学生在经历一定年限的教育后在学业成就上获得了均等的成功机会,它是教育公平的最终体现。从个体来看,结果公平主要是指学生得到符合其自身需要的发展;从集体来看,主要是指群体间获得了大致均等的成功机会。县域教育均衡从集体角度出发,我们选取普及效果与学业成功两个一级指标(前者从量的角度而后者从质的角度)来反映集体间成功机会的差异。与按时入学率相对应,以按时完成率作为评估指标来反映教育普及效果。在学业成功上,以毕业生的升学成绩作为评估指标,以具体体现抽象。但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升学成绩仅作为一种比较参数,并不作为评估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