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支持和协同学习作用

支持和协同学习作用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上述协同学习作用,表现于教学的全过程,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体现“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支持、促进和协同学习作用的发挥,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协同学习作用主要是:“酸碱盐”的教学单元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多。

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有强烈的指导、支持和协同学习的主体意识,发挥“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指导、支持和协同学习作用表现于:

• 依据课程标准,建构教学单元,进行课时教学设计;

•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可以理解的自然现象、生产生活中选择和学习内容相关的事物、问题来创设学习情景;

• 通过师生对话,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相关知识,使之能迁移应用于当前学习活动;

• 提供条件和资源,鼓励、支持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学习资料、尝试练习、交流、探讨来开展学习活动;

• 及时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心得的展示,学生和同伴或教师的对话中发现、肯定学生所表现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 及时了解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新知识的难点及其原因,针对学生的疑难、困惑,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寻求同伴的交流和合作学习,有效地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提高学习实效。

• 控制课堂节奏,协调学生的对话交流和合作学习活动,把握学习方向和进程,创造机会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展示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 通过师生对话或案例教学(或范例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了解科学家在创造知识过程中运用的科学方法,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体会科学方法,正确地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

[案例5-3]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理想化方法的教育

理想化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在化学科学发展的历程中,许多概念、原理都是运用理想化方法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要从理想化方法运用的视角进行介绍、讲解,帮助学生认识这些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以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和原理,了解理想化方法在化学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

理想化方法包括为了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绝对理想的形态或客体的理想模型;以真实的科学实验为基础,以已有的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念、原理和逻辑思维法则为依据的理想实验设计。

原电池模型,金属的吸氧、析氢电化腐蚀模型,从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等都是理想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很多运用理想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反应原理的例子。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识理想实验的特点和局限性,正确理解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

例如,钢铁吸氧、析氢腐蚀发生过程的理想实验。从钢铁在潮湿空气中发生腐蚀生成铁锈(以氢氧化铁作代表)的事实和条件出发,联系氧气、铁、碳的化学性质,依据原电池反应原理,运用思维方法,通过想象,分析推演变化的过程:钢铁表面水膜溶解的氧气和钢铁中的碳和铁,形成了许多微电池;铁原子失去电子,转化为亚铁离子;电子转移给碳,水膜中的氧气分子在碳上结合电子,形成氢氧根离子;亚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氢氧化亚铁,并进一步氧化生成氢氧化铁,发生吸氧腐蚀。而当钢铁表面水膜酸性较强时,氢离子在碳上结合电子析出氢气,发生析氢腐蚀。这两种理想化实验中,想象在铁发生氧化的同时,或发生氧气的还原,或发生氢离子的还原,把电化腐蚀过程的吸氧和析氢过程纯化、分别论述,帮助学生运用原电池反应原理比较清晰地感知、理解金属电化腐蚀发生的本质原因。

事实上,钢铁表面在空气中凝结的水膜一定含有溶解的氧气,吸氧腐蚀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在水膜呈酸性的情况下,析氢和吸氧腐蚀同时存在。只有水膜酸性较强时,析氢腐蚀速率较快,才成为腐蚀的主要因素。不能机械地认为钢铁表面有酸性水膜,只发生析氢腐蚀。钢铁发生腐蚀的趋势、程度、速率和环境温度、水膜的电解质成分、酸碱度、氧气浓度、钢铁中的杂质等因素有关。钢铁的化学腐蚀、吸氧腐蚀、析氢腐蚀并非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在很多情况下金属的几种腐蚀可以同时存在。

理想实验只是在深入分析物质及其变化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的基础上,用严密的推理、演绎进行“实验”。理想实验可以完全排除次要的或干扰的因素。而真实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对研究对象的简化和纯化是有限度的,不容易甚至不可能完全排除次要的或干扰的因素。例如,进行伏打电池的实验,由于锌电极的纯度等因素的影响,锌板上不可能没有氢气析出。由于存在热效应和电阻,不可能使化学能完全转化为电能。而在理想实验中,可以想象锌电极上的电子全部通过外电路移向铜电极,转移给氢离子,在铜极板上析出氢气,氧化还原释放的化学能完全转化为电能。

化学教学中运用的真实的化学实验,可以呈现化学变化发生的过程、现象,揭示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呈现变化的主要过程、主要现象和主要特征,往往需要忽略次要的特征或因素,防止次要或非本质现象对教学的干扰。中学化学有不少真实实验的设计或操作中,要对研究对象加以合理地简化、纯化,带有理想化实验的色彩,使研究对象在比较纯粹的状态下表现出它的本质特征,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变化的固有规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例如,要避免使用不纯、会产生干扰作用的试剂;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实验装置力求简单,并有利于显示特征的变化现象。有时,还要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观察、分析主要的现象和问题上来,避免次要的或会干扰正确概念形成的因素的影响。

教师的上述协同学习作用,表现于教学的全过程,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上述作用的有效发挥,不是靠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地位和威严,也不能借考试指挥棒和分数来驱使学生服从。教师要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得体的教学行为赢得学生的尊敬,用自己精湛的教学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体现“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案例5-4]初中“酸碱盐”单元教学中教师的协同学习作用

“酸碱盐”教学被认为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最大难点。该单元是初中化学后阶段的一个学习单元,学习内容涉及多种物质、多种化学反应。要从个别物质的感知,提升到从酸、碱、盐、单质、氧化物的类别来认识,要把个别的反应归类,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从酸碱盐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来理解、把握。这些内容还涉及不少化学概念和一些反应规律,还要联系自然生产生活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应用事例。

对学习这些内容,如果前面各单元的学习比较扎实,教学目标把握得较好,教、学都得法,可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化繁为简,把书读薄,达到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的境界;反之,就会觉得难记、难理解、难掌握。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支持、促进和协同学习作用的发挥,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协同学习作用主要是:

1. 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确定单元教学的目标。

“酸碱盐”的教学单元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多。但是,不能把知识技能归纳为知识点,在课堂上单向灌输,要求学生在课外“牢固记忆”、反复通过习题的练习熟练掌握。一些教师从平时教学到复习,都把知识点的记忆和练习作为教学的不二法宝,给学生开列记忆清单,并在作业中布置各种类型的练习、试题。需要记忆的清单包括各种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色态、主要化学性质、主要反应和重要用途。这些常见物质记忆清单的内容,对初中生而言却并不常见,不免让学生畏惧和反感。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为纲,融合三维学习目标,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第一位工作。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出如下的单元教学目标:

(1) 了解无机化合物的简单分类:知道可以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特点,把常见无机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能列举常见的物质做说明;

(2) 认识酸碱盐:能列举常见酸、碱、盐的代表物,通过实验说明酸、碱溶液的性质特点,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和浓硫酸的特性,知道如何安全地使用;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盐、化肥及其作用,认识碳酸盐、铵盐的性质特点,能应用实验检验碳酸盐、铵盐;

(3)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知道通过实验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说明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知道通过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4) 认识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能举例说明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特点,能运用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反应通过实验探究,解决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

2. 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生产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例如,利用醋酸、盐酸、消石篼、食盐、碱面(纯碱)、石篼石(大理石)、碳铵、肥田粉及其应用的事例,石篼岩溶洞的形成等自然现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假黄金(黄铜)、掺假食盐(含硫酸钠)的检验,牙膏中碳酸钙摩擦剂的检验设计实验。教学有一定的方法,但并没有固定不变或可简单套用的方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组织教学。

3. 设计组织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推理,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运用化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利用化学实验检验土壤样品的酸碱性;设计并进行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盐。

4. 倡导探究学习、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和师生间的对话,转变学习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例如,在“常见的盐”教学中,学习盐的化学组成特点、了解常见的盐,都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来进行,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建立盐的概念。例如,讨论下列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添加剂——“食盐”也简称为盐,它和化学学科中讲的酸碱盐的“盐”是什么关系?从化学组成上看,为什么说食盐是盐类的一种?建筑工地上使用的一种工业盐,称为亚硝酸钠,化学式是NaNO2,也有咸味,但对人体有毒,它和食盐在组成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许多化学肥料如碳铵NH4HCO3、硝酸钾KNO3也都属于盐类,为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对“盐”概念的理解。

5. 运用学习心理学和学习规律,通过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学习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化学科学而言,相当于英语学习中的“ABC”。许多基础知识的记忆,对后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典型金属、非金属元素的符号和常见化合价,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无机物的一般分类等等,这些知识都需要牢记。在“酸碱盐”教学单元,学生要记忆较多原先没有接触过、实践过的事物,要记住一些难以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知识,没有良好的记忆习惯和一定的记忆能力,学习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记忆习惯,发展、提高记忆力,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

人们在生活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保持在大脑里,并在相应刺激的影响下重现出来,这就是记忆。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慧活动可言。信息的趣味性、新奇程度,所造成刺激的强烈程度,学习者的专注程度,对记忆内容理解的深刻性,记忆规律和方法的掌握,记忆时间的分配等等因素,都会影响记忆效果和记忆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例如,遇到重要的记忆内容(如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在讲课中要注意提高读、写、用的频数;要减少一次性要求记忆的材料数量;要注意以旧引新,通过已经被牢固记忆的知识的联想,使新、旧知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提高新知识储存记忆的效果;通过应用,特别是在新情景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该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期记忆;注意避免知识储备之间的负干涉,利用前后信息间的正干涉,提高记忆效果。此外,在教学中,还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相应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提高学生记忆的广度、速度、持久度和准确度。

上述讨论表明,中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决定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要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是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角,要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是设计、组织、调控学习活动的主角。教师要激励、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观察、聆听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生共同交流、切磋,教学相长。

由于教师、学生在教学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不同,所处地位、身份不同,教师和学生又处于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人生经历、社会经验不同,学历、学养、学习能力、处事方式、态度上的差异,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学行为是不同的。在中学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要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和组织,具有规定性;学校所在地域、办学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差异,又决定了它应有一定的可变性和灵活性。把握、处理好课堂教学的规定性、可变性和灵活性的关系,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教师应该负有主要责任。

从课堂教学性质、特点出发,全面考虑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角色,全面地、客观地分析、看待、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提高中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问题。

【注释】

[1]王云生.化学概念原理教学和理想化方法教育[J]. 化学教学,2014年第 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