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记忆系列之记忆系统

学习记忆系列之记忆系统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详细阐释就能辅助这一过程。为了理解详细阐释的工作原理,我们需要考虑两种记忆系统。详细阐释为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起更多的联系。详细阐释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提高目标记忆被触发的概率的。详细阐释在记住那些本身具有一定含义的事物上效果显著,包括新词汇、句子、人名、路线甚至电话号码,等等。

详细阐释[1]是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关联起来,从而提升记忆效果的学习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想象一个情景:沈德琳在逛商场的时候结识了一位朋友,她想把对方发展成自己的客户。畅谈之后,两人道别时对方说:“记得给我打电话哦——67332046。”然后小沈一边在包里翻找纸和笔,一边嘴里念叨着这串号码,这时正好过来一位路人向她询问洗手间的位置。指完路后,当她回过神来准备写下电话号码时,才意识到刚刚还在嘴边的电话号码已经忘记了!

真郁闷!号码刚刚还记得怎么转眼就忘了呢?这是因为号码虽然在嘴里念叨着,但只是把它储存在了短期记忆(工作记忆)中,并没有存入长时记忆,因此就很容易被刷新掉(例如热心指路的事情)。如果小沈借助一些更机智的方法就很容易记住号码。比如赋予这些数字某种意义:“本地号码都是6开头,对方刚好是我这个月的第7位顾客,两个3相加刚好是第一位的6,2046是王家卫的一部电影……嗯,67332046。”这样的“详细阐释”可以建立起一座桥梁,把新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关联起来,形成更为牢固的记忆。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条有关记忆的黄金定律:一遍遍地重复只能让信息在脑海中短暂停留,但如果将它与已知信息关联起来,就能创造出记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牢记这条真理呢?

人类的身体拥有多种不同的记忆系统[2],分别负责不同类型的信息。比如,免疫系统也有记忆,负责记住进入过体内的病毒等外来物的信息。医生在实施骨髓移植手术时,会先破坏掉病人原有的骨髓,让免疫系统“忘记”所有曾经经历过的疾病。当移植完新的骨髓后,再从(疾病的)痛苦经历中重新学习。免疫系统是典型的智慧体,相比每次都要搞明白对方是敌是友,直接记住对方的身份就高效得多。此外,免疫系统也让我们意识到,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仅凭记忆出招是不够的,因为我们还会不断遇到全新的问题(例如新型病毒)。

详细阐述非常适合记忆陈述型信息[3],即那些可以让我们展开话题谈天说地的事物。人们脑海中所容纳的陈述型信息数量惊人:微信好友、电影评论、小学二年级时经常欺负人的同学、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父母的喜好、字母表、前任最爱吃的菜,等等。好在人们不需要同时回忆起这些信息!记忆系统最精妙的一点就在于,在合适的时间回忆起合适的事情。详细阐释就能辅助这一过程。

为了理解详细阐释的工作原理,我们需要考虑两种记忆系统。一种被称为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例如思考解决一个问题。不过,工作记忆的信息储存能力只是临时性的,它会根据当前处理的问题来调取或排除信息。由于工作记忆无法长时间储存信息,因此人们需要靠不断地重复来保持信息的存在感,就像本章开篇的例子一样。虽然这种方法可以让信息在工作记忆中随时待命,但对于长期使用显然不是个好办法。所以为了方便日后使用,我们需要把信息编录到长时记忆[4]中去,信息在那里会无限期地保持下去。至此,目测已经万事大吉了!然而,事情到这里只进行了一半。要想运用这些信息来解答疑问、解决问题,我们还需要能将它们从长时记忆中调回到工作记忆中(见图E.1)。

图E.1 解决问题时大脑调用不同类型记忆的方式

图E.2展示了编录记忆和调取记忆之间的区别。左边是一个极简化的大脑原理图,展示了一个人如何利用详细阐释来记住他在中国银行的账号密码。利用特殊的年份和领土面积这些相关概念,通过“详细阐释”这一技巧把银行账号的密码同银行名称里的“中国”联系在一起(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960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

右图展示了利用详细阐释技巧带来的好处。找回记忆是一个触发线索、逐渐激活记忆的过程:工作记忆向长时记忆发出一个请求,比如“我的中国银行账号密码是什么?”这会触发长时记忆中与“中国”一词有关的概念,延伸出几条线索,最终到达目标记忆,使其处于足够活跃的状态,再由工作记忆调取使用。

图E.2 使用“详细阐释”来编录与调用信息的好处。详细阐释为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起更多的联系。在调用信息的过程中,更多的联系增加了找到目标记忆的机会

图E.3展示的是人们在记忆新信息时没有借助详细阐释的情况。虽然信息也被储存到了长时记忆中,但它没有和其他信息建立任何关联,所以想找到它就会很困难。做个类比,在整理有序的档案中找文件,要远比在堆积如山的资料中找文件容易得多。

图E.3 展示了人们没有使用“详细阐释” 时的情况。在编录阶段,新信息(新中国成立时间和领土面积)没有和长时记忆中的其他信息建立联系,在调用阶段也就没有可以找回信息的路径,这串记忆也就石沉大海了

真实的记忆网络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其基本原理却非常简单:连接在一起的信息相互触发,相互触发的信息连接在一起[5]。详细阐释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提高目标记忆被触发的概率的。

详细阐释在记住那些本身具有一定含义的事物上效果显著,包括新词汇、句子、人名、路线甚至电话号码,等等。然而,详细阐释不那么“详尽”也能发挥作用。在特雷斯特(Tresselt)和梅哲内(Mayzner)1960年做的一项研究中[6],研究人员利用100个单词对比了三种不同的记忆方法:①去掉元音只记辅音,②抄写单词,③判断单词与“经济”领域的相关度(比如,“诗歌”较低,“信用”较高)。实验结果是:“判断”组参与者的表现要比“抄写”组好2倍,比“去元音”组好4倍。

其次,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记住某条信息,那么其详细阐释的逻辑不见得需要多么正确。举个例子,我们该如何让小朋友们记住“门”的量词是“扇”呢?比如可以通过给这句话加上“因为”来解释:“门论扇,因为……开门关门的时候带起风,像扇子一样。”真正的原因是不是这样并不重要,因为单靠建立起的因果关系就能促进记忆,“因为”的准确度可以被适当牺牲。当然,阐释的内容最好还是符合事实,以防形成误解。(门论扇的真正原因是:“门两旁如羽翼也”[7],又是一户之出入口,因此成会意字,为扇)

总之,强化记忆的基本策略是建立新信息与已知内容之间的关联。这里有三种相辅相成的方法:①准确且相关的阐释,②组块化,③与结构清晰的知识相融合。

借助准确且相关的阐释可以创造更好的调取记忆的路径。例如在一项实验中,参与者被分为四个条件组,任务都是阅读并记忆一些内容,但是每组阅读的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Stein&Bransford,1979)。下面列出了各组参与者分别读到的内容及其阅读方式。

(a)第一组:“高个子男人买了一袋饼干。”(不要求参与者详细阐释。)

(b)第二组:“高个子男人买了一袋饼干。”(要求参与者自己动脑筋阐释句子。)

(c)第三组:“高个子男人买了一袋正在打折的饼干。”(句子中加入了无关的阐释。)

(d)第四组:“高个子男人买了一袋放在货架顶层的饼干。”(句子中加入了相关的阐释。)

每组参与者都会阅读10句类似的内容。在随后进行的记忆测验中,参与者需要填出每句话中缺少的形容词,例如:一个_______的男人买了一袋饼干。

各组参与者回忆的准确率如下:

(a)第一组:42%(不要求参与者详细阐释。)

(b)第二组:58%(参与者自己动脑筋阐释。)

(c)第三组:22%(句子中加入了无关的阐释。)

(d)第四组:74%(句子中加入了相关的阐释。)

“身高特征”与“够得着货架顶层的饼干”之间建立了极为精准的逻辑关系,正如相关的阐释所描述的那样。平均水平来看,给出的相关阐释可能比自己想出来的更为有效,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想出的关联都是无效的。但是,如果人们靠自己想出了既准确、又相关的阐释,那么准确回忆的概率会高达91%(Stein&Bransford,1979)。

相关的详细阐释也有助于提高对图像的记忆。我们拿图E.4举个例子,这几幅图乍看上去是一些扭曲的线条,形状非常难记。但是如果把它们与你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就小菜一碟了。提示一下:左上图是不是很像一名橄榄球运动员呢?剩下的三幅图就交给你啦(答案稍后揭晓)。记人名的时候,围绕视觉信息进行详细阐释也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好方法,比如说见面的时候,默默地把对方的名字与其面部特征联系起来,在下次见面时就更容易回忆起他的名字。随便举个例子,王大志,可以用他额头上的一枚痣来帮助记忆。

图E.4 有意义的详细阐释有助于记忆图像。那么,你会如何阐释这些图像呢

组块化是把分散的信息组合在一起的过程(请参考章节D)。举个例子,为了记住26242220这些数字,你可以把它们组成26,24,22和20。虽然还是这8个数字,但是记住4个两位数要比记住8个一位数简单(继续阐释的话:每组数都比上一组少2,这样就只需记住“第一个数是26”和“逐个递减2”这两条信息)。组块化的过程需要依赖详细阐释,正是因为我们已经了解个位、十位等相关知识,所以才能把两个单独的数字合并为一个两位数(并同时注意到以2递减的规律)。再举个例子:房子、狗、汽车、飞奔、春天——去年春天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的狗从房子里飞奔出来追逐一辆飞驰的汽车。这个详细阐释的过程中,我们把5个词语组块化为一个句子,并与以往的经历联系了起来。

第三个详细阐释的技巧是把新信息与结构清晰的知识关联起来。地点记忆法(method of loci)就是经典的例子之一。当人们需要记住一系列操作步骤、一篇演讲稿的各段内容,或是其他顺序性信息时,可以想一想自己平时从家到单位的路线以及沿途的地标(或者任何熟悉的路径),再把每个步骤或各段内容对应到这些地标上。一旦把记忆“放到”了相应的位置上,想要找回记忆的时候,只要想想自己去上班的路线即可。举个例子:把年终总结演讲稿对应到我国自北向南的几大城市上:开篇(首都北京),回顾一年的成果(历史名城南京),新一年目标(飞速发展的深圳)。

图E.5 将抽象的知识结构对应于生活中具象的地点

层级结构(hierarchy)也是一种清晰的结构体系。在一项著名的研究中(Ericsson,Chase&Faloon,1980),一名参与者需要背下一个很长的数列。而他正好又是一名马拉松运动员,因此他把需要记忆的数列与自己的比赛成绩联系起来。例如,35912变成了3小时59分12秒。然后他把这些具有一定意义的组块整理到一个层级结构中去,比如他职业生涯中从早期到后期的比赛成绩。这样,他只需记住“我早年的比赛成绩”,然后就能联系到时间所代表的组块及其中的数字。虽然这个方法对于不跑马拉松的读者可能不那么直观,甚至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理解;但是对于职业马拉松运动员来说,比赛成绩的数字实在太常见、太熟悉,很容易记住。人们可以结合自己熟悉的领域来充分发挥该方法辅助记忆的效果。

回到前文图E.4中的其他3个图形,相应的详细阐释分别是一个戴着礼帽叼着烟斗的特工(左下方),一个女人(右上方),和一位圣诞老人(右下方)(Schwartz,1999)。

详细阐释能够促进对陈述型信息的记忆效果,尤其是当人们进行线索回忆的时候。人们回忆[8]时所处的情景多有不同。例如,某种情况下我们只需要运用辨识记忆(recognition memory):“我记得我见过这幅画。”而在进行线索回忆时,某个想法或是眼前的某个信息刺激会激发脑海中的相关记忆,例如:“这幅画的作者是……”大多数学校中的考试利用的都是线索回忆的原理:写出该术语的定义、写出12的质因子,或是列举生物链顶端的例子,等等。上述情况中,如果潜在的线索与要回忆的内容之间关联越多,就越容易找到答案。

从上文可以看出,详细阐释主要是为了辅助记忆的过程(若想加深对内容本身的理解,可能需要更为严格的阐释形式,比如“自我解读”,具体请参考章节S)。详细阐释这一方法对于教授别人或者自我学习都比较直观。在一项实验中(Weinstein,1982),研究人员将几种详细阐释的策略教给一群青少年,包括在脑海中构建图像、编撰故事或句子,以及与已知事实进行比较,等等。随后的5周内,学生每周会接受一次辅导。在第6周的时候,他们与另一批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学生一同测试: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阅读一篇文章并尝试记住其内容。一个月后进行的测试结果显示,接受过详细阐释训练的学生记忆效果更好。

此外,详细阐释这个方法不只适用于成人,5岁大的小朋友也可以掌握简单的技巧(Yuille&Catchpole,1973)。研究人员与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其中小朋友们的任务是记住哪两个物品属于一对。实验中共有3个条件组,研究人员对其中一组小朋友进行了想象力阐释培训,训练他们自行想象物品之间的互动方式。研究人员首先给孩子们展示了10对物品,每次都会演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帽子和鸭子,把帽子戴在玩具鸭子的头上;石头和勺子,把石头放在勺子里,等等。10组训练之后,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他们将得到一些新的物品,并鼓励他们像之前演示的一样,自己想出每对物品的互动玩法。随后,实验人员将20对物品逐对摆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自行探索。

研究人员把这组小朋友与其他两组未被培训的小朋友进行了比较。在“排排放”条件组中,孩子们只会观察到20对物品每对并列摆放在面前,并得知“这些物品两两成对儿”。在“展示玩法”的条件组中,研究人员会演示每对物品的玩法,即孩子们会观察到别人提供的阐释样例。最后,所有孩子都要完成线索型记忆测试:看到一个物品(例如,石头),选出与之成对的另一个物品(例如,勺子)。

表E.1 五六岁孩子完成一项记忆任务时的表现(Yuille&Catchpole,1973)

表E.1展示了孩子对20组物品进行线索回忆的表现。其中有两组比较与我们的讨论内容密切相关。首先是接受培训的条件组与未接受培训的“排排放”条件组进行比较,前者成功回忆出物品的平均个数(11.6)几乎是后者(6.1)的两倍。第二组比较是接受培训的条件组与未接受培训的“展示玩法”条件组进行比较,11.6与12.2旗鼓相当。这说明孩子们虽然没有看到研究人员展示20对物品的玩法,但却已经学会想象阐释了。虽然我们不知道参与实验的孩子们今后是否还会主动应用详细阐释的方法(目测不太可能主动去用),但该研究还是提供了一个帮助儿童学习详细阐释的参考。

认知过载(cognitive overload)可能会让人们错失详细阐释的良机。例如你刚刚结识了一位新朋友,结果一转身就把人家的名字给忘了。这是因为在彼此相互介绍的时候,你可能把大部分的认知资源(cognitive resources)都用在了社交礼仪上(比如,表现得绅士一些,观察对方举止,等待对方的信号,等等),结果错过了详细阐释对方芳名的最佳时机,于是就真的给忘记了。

工作记忆有个特性,就是只能同时处理几条信息。因此当同时有太多信息涌入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受到强烈的认知负荷[9](cognitive load),根本顾不上详细阐释!毕竟,能把所有的信息保留在工作记忆中就已经挺不容易了。大学的数学课和化学课是出了名的“硬课”,这是因为老师在课上接连出招,一个个新公式和新概念让人应接不暇,就更谈不上详细阐释了。显然,教授们已然忘却了自己当年学习之路的艰辛,如今时过境迁,早已风轻云淡。因此,“连环出击”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同行之间的切磋,并不适合给学生们讲课。若是换成教授的朋友们坐在台下,那听起来便轻松多了,因为他们对内容多有了解,且自身早已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因此也可以很快地把新内容融会贯通。

第二个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人们很可能会搞混需要记忆的内容。假如你现在需要记住下列词语:面包、肉丝、水牛、野猪、韭菜、公鸡。你会怎么做呢?合理的策略是用详细阐释把它们分为食物和生物两类。但如果还要记住词语的顺序呢?那么字钩记忆法[10]或许更为适合:八-面包,四-肉丝,六-水牛,五-野猪,九-韭菜,七-公鸡。这样,只要记住846597,再分别根据数字的押韵回想对应的词语,就能将词语及其顺序全部回忆出来[11]。所以,在详细阐释之前,确定记忆的目标很重要。

还记得学生时代,我们常做的词语造句题吗?如果句子造得漂亮,就会将详细阐释的作用发挥出来,促进对词语的记忆效果。如果句子糟糕,就是白费功夫。下面列出了用薄暮(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前的最后一道光)造的句子,从最糟到最好排列:

·薄暮的拼音是bómù。

·完全没有信息量。

·薄暮的意思是黄昏时分。

·单纯重复含义,并非详细阐释。

·薄暮可以是我家狗的名字。“坐下,博牧,坐下。”

·与已知信息无关的详细阐释。

·薄暮指的是,我上次登山露营时,大蚊子们开始活动那会儿。

·与之前经历有关的详细阐释。

·薄暮时,一对情侣趁着夜幕降临彼此亲吻,喜悦之情让他们容光焕发。

·精准,发音与含义的双重阐释。

核心学习原理是什么

详细阐释的过程就是在新信息与已知事物之间建立明确的关系。详细阐释过的内容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也更容易被回忆起来。

对学习什么有帮助,举个例子

在学习的时候,学习者可能需要记住“问题求解闭环”所包含的几个步骤:识别问题(identify problems)、定义目标(define goals)、探求策略(explore strat-egies)、预测结果(anticipate outcomes)、回顾学习(look back to learn)。利用详细阐释策略来记忆的话,我们可以设法建立这些步骤与已知事物的联系。比如利用IDEAL(完美的)这个单词来记忆五个步骤的首字母,并将它与解决问题的“完美”思路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会有用

人类记忆的容量如宇宙般浩渺。而所谓回忆指的是在正确时间找到正确的记忆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详细阐释能让学习的新内容与记忆中的已知事物产生关联,于是就更容易回忆起新内容。例如,当被问及一个好的问题解决思路是什么时,可以通过如下思路来回忆:好的思路→完美→IDEAL→识别问题(identify problems)、定义目标(define goals)……

能解决什么样的学习问题

·学习者记不住学习内容,太健忘。

·学生记不住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都有哪几位。

·员工记不住公司的采购审批流程。

·老师记不住学生的名字(老师又读了一遍学生花名册,却依然对不上谁是谁)。

使用的范例

·学习生词的含义。

·造一个可以准确表达其含义的句子。

·需要记住一篇长演讲或者一长串步骤。

·把每一段落/步骤与熟悉路线上的地标联系起来。

·希望记忆一组规律。

·关于二十四节气,古人编了一段歌谣来帮助我们记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容易出现的问题

·老师(或者课程视频)讲得节奏太快,学习者顾不上详细阐释。

·人们可能无法发现需要记忆并加以阐释的目标内容。

[1] 详细阐释(elaborate):利用已有的熟悉、生动经验,对要学习的新材料进行人为的、有意义的主动添加的一种学习策略。可参考精细加工策略(elaboration strategy)。

[2] 在这里指存储信息的结构。——译者注

[3] 陈述型信息(declarative information):又称“描述性知识”,反映事物的性质、内容、状态及变化发展原因的知识,可以是抽象符号,也可以是表象。可参考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4]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LTM):有巨大容量可长时期保持信息的记忆。

[5]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译者注

[6] M.E.Tresselt,Mark Mayzner.A Study of Incidental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ed 50(2): 339-347,1960.10. ——译者注

[7]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译者注

[8] 线索回忆(cued recall):借助提取线索而进行回忆的过程。

[9] 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单位时间内人体承受的心理工作量。可参照心理负荷(mental workload)。

[10] 字钩记忆法(peg-word),用来记忆顺序,把目标对象按照押韵对应到数字,并记住数字的顺序。——译者注

[11] 专为认真阅读脚注的你准备了另一个更有趣的例子:你该如何记住十二生肖呢?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嗯,紫薯,臭妞,银狐,毛兔……——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