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盲人比正常人更能得到别人信任

盲人比正常人更能得到别人信任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每两人为一组成为活动搭档。然后,“引路者”拉起“盲人”的双手对盲人说这样三句话:“请让我来帮助你”,“我一定会保证你的安全”,“请相信我!”回来后“盲人”用语言或肢体语言向“引路者”表示感谢。在活动过程中,不同的“盲人”和“引路者”都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特征。这也符合青春期心理的一些特点。

陈娟

心理学家丁瓒先生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对于高中生来说,随着心理的发展,独立意识的增强,渴望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更加重视同伴交往,对友情越来越重视,但是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又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的心理咨询工作中,经常会有学生咨询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自己的真诚和付出得不到回报”;“自己总是很信任别人,为什么却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可”;“为什么感觉身边的同学都不值得信任”。他们因此内心总会有孤独感,进而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究其原因,现在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自我中心严重,不注意他人的感受,对同学缺乏热情,还有些学生不懂得换位思考,与同学交往时对他人缺乏基本的信任和理解。面对这些问题,单纯的说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有时候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我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设计了“请让我来帮助你”这节团体辅导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体验,感悟信任、互助在交往中的作用,享受爱与被爱的幸福。

活动过程:

第一轮:

1.找搭档。学生每两人为一组成为活动搭档。一人扮“盲人”,一人扮“引路者”,“引路者”帮助“盲人”戴上眼罩。

2.情境创设。学生在背景音乐《眼泪》的渲染下,“盲人”与“引路者”听着教师不同的指导语,进行不同的想象。指导语的大意是:“在一个电闪雷鸣、大雨瓢泼的夜晚,盲人跌倒在了回家的路上,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引路者正好经过,看到盲人的无助,决定来引导盲人走过这段旅程。”

然后,“引路者”拉起“盲人”的双手对盲人说这样三句话:“请让我来帮助你”,“我一定会保证你的安全”,“请相信我!”

教师讲解活动规则,并交代行走旅程的路线。

3.学生活动。在背景音乐《彩虹天堂》中,由“引路者”帮助“盲人”完成有障碍的旅行。回来后“盲人”用语言或肢体语言向“引路者”表示感谢。

第二轮:

每组搭档交换角色,重新体验。调整路线,按第一轮的程序进行。

4.学生心理分享。学生分享两轮活动中的心理感受。

5.教师总结升华。教师结合学生的分享,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不愉快事件,进一步讨论如何与人建立起真诚信任的关系。最后由教师总结升华。

6.结束。本节课在手语歌曲《爱因为在心中》中结束。

★ 活动过程分析

(一)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观察

在活动过程中,不同的“盲人”和“引路者”都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特征。有些“盲人”和“引路者”比较默契,速度很快,一路走得很顺利;但有些“盲人”对“引导者”的信任度比较低,行动比较迟缓,不太敢迈步,所以与前面人拉开了很大距离;有些“引路者”很自信,觉得很简单,没什么困难,自己走得很快,没考虑到搭档,甚至有时候松开手,没有始终陪伴在“盲人”左右,搭档险些摔倒,降低了自己的信任度,后边的旅程走得更慢;有些“盲人”很信任“引路者”,但是“引路者”很粗心,总是使“盲人”磕碰,还有的在从栏杆下钻过的时候,有的“引路者”陪“盲人”一起钻过,有的松开手让“盲人自己”钻过去,只是从旁协助一下,这也影响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度;有的“引路者”非常细心,整个旅程对“盲人”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有的“盲人”不习惯这样的亲密接触,尤其在个别男女生组合搭档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也符合青春期心理的一些特点。

(二)对心理分享阶段的分析

在活动结束的分享阶段,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活动体验和感悟:

A同学:“刚开始我很害怕,不敢迈步,看不见路怕摔倒了,可是后来我的搭档对我帮助特别细心,每到有障碍的时候他都会提前提醒我,并始终扶着我,我心理就感觉很踏实了,就敢迈步往前走了。我感悟到不要总是把别人往坏处想,这个世界很多人是可以信任的。我们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些事情凭我们自己难以做到。所以我们人与人之间还是需要多一些信任。”

B同学:“本来我和我的搭档是同一个班的,但是我平时觉得这个人很不靠谱,挺不敢信任他的,刚开始挺害怕的,怕他带我不好好走,可是今天他对我照顾得特别细心,让我感觉很踏实,对他有了新的看法,他这个人还是挺好的,真是患难见真情啊!看来不能轻易给人下定论,真正了解一个人需要时间。”

C同学:“我的搭档上台阶下台阶不提醒我,只是在拐弯处才告诉我。碰到障碍物也不提醒我,只是一直带着我走,所以后来我就不太敢相信他了,我就自己摸索前进,可是险些摔倒的情况更多了,然后我就告诉他多提醒我,后来走得还算平稳吧,这一路可真不容易啊!我感悟到人与人交往需要多沟通,很多时候你自己知道的事别人不一定知道,所以要主动告诉他。”

D同学:“听到他(C同学)这么说,我刚开始还觉得挺委屈的,我挺用心地带他走,因为他看不到路,我就是他的眼睛,我觉得我的责任很重大,我从来没这么细心过。但是却没得到别人的信任。平时我也总会遇到这种困惑,为什么我的付出总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回报,我今天终于发现了我的问题所在,我有时候太大大咧咧,注意不到一些细节和别人的感受,总是以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去对待别人,所以总会感觉自己很委屈。要善于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照顾到别人的需要。”

E同学:“我做‘盲人’的时候,我的搭档顺利地把我带回来,我很感谢他,他帮助了我,于是我就很认真地去帮助了他。我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交往其实是相互的,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以前我总觉得上了高中之后,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有时候我对别人好,别人对我不好我就会很生气,可是我对他们不好的时候他们也没生气,看来我还是不够大度,不够宽容,我得向别人学习大度一些,多帮助别人,让他们了解自己,另外遇事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

……

通过学生发自肺腑的感言,我发现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很大改变:

1.原来他们很多同学都抱怨别的同学不真诚,不值得信任,通过活动和分享,他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信任的。很多时候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自己首先得成为一个真诚和值得信任的人。

2.很多学生之前都是被动等待别人主动和自己交往,现在发现主动付出很重要,你主动帮助别人,就会换回别人的帮助。你想取得别人的信任,首先你得先去信任别人。

3.之前很多同学之间有了摩擦总是闷起来生气,而不愿去沟通和解。今天他们感到沟通很重要,缺乏沟通,就缺乏理解,缺乏信任。

★ 活动总结反思

本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自我教育”理念,即自己是自己的老师,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在本活动课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不是用传统的说教去试图改变学生的认知,而是通过创设情景,通过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亲身体验和感悟,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来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认识,通过讨论和分享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这些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所以他们自己认可和接受,并会带到生活中去指导自己的行动。

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只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学生在活动后自身收获了很多新的认识,获得了心灵成长,因此无需我再强调太多,只是在学生的心理分享中给予及时的点拨和引导,在最后做了总结和升华,与学生一起做手语歌曲,整个课堂气氛温馨,令人感动。

可喜的收获是,发言中的E同学在课程的前几天给我写了一封信,咨询的就是人际交往的信任问题,他在班级里总会有一种孤独感,今天他在课上主动分享了他的心理感受,也达到了个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所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在团体活动中,通过心理分享,学生能够产生心理的共鸣,能够认清自我,真正实现心理的自我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