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的目的并非消灭思考能力

教育的目的并非消灭思考能力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并不快,我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才到达,如果我现在马上出发,以之前的速度作为参考,再回到第124街,那么丝毫没有疑问,我会迟到二十分钟。同高架铁路相比,地铁的速度要更快一些,而且,我要到达的目的地的附近就有一个地铁出站口,如果我乘坐地铁的话,只需走几步就能到第124街区,这样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通常,教育所实现的抽象是为了思考而思考。不过,前提是要对有关智力的问题很感兴趣。

起点上的行动和过程需要依赖其他事物作支撑的情形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并且已成长为具备强大吸引力的价值。所以,它与思考和知识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最先仰仗外界的结果和调整而逐渐吸取了更多的注意力,然后经过某段过程,实现最终目的。

如此,人们就将兴趣逐步简便地运用在反思性的观测和体会中,并使感兴趣的事情变成现实。最终,人们不但会提高思考的能力,还能够使自己养成思考的习惯。

现在,我们再重新回顾一下第六章所举的三个例子。

(1)实际去思考的一个事例

几天之前,我走在第16号街上,一开始我也没有太注意什么,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街上有一座钟。那座钟上的指针还在正常运动,当时的时间是正中午12点20分。当看到这个时间,我就想,还有四十分钟,也就是在下午1点的时候,我需要赶到第124街,因为我已经和别人约好了在那里见面。

我开始思考一些同时间有关的问题,刚才我是乘坐车辆来到了这里,起点就是第124街。可并不快,我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才到达,如果我现在马上出发,以之前的速度作为参考,再回到第124街,那么丝毫没有疑问,我会迟到二十分钟。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或许我可以乘坐地铁赶过去,这样也许就能省下二十分钟。

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不过我对这里不熟悉,这里有没有地铁站呢?如果没有的话,我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寻找车站,而且还未必能找到。这样一来一去所需要的时间应该不止二十分钟了。这个方法有点行不通,我应该寻找更可行的办法。

于是,我想到了高架铁路。我现在就能看到在两个街区之外有高架铁路线,但是高架铁路的车站也是固定的,而且站与站之间的距离不短,假如附近没有车站,或者还要再走几个街区才能到找到车站,那么我就不能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浪费更多的时间。

就这样,综合比较了之后,我又想到了地铁。同高架铁路相比,地铁的速度要更快一些,而且,我要到达的目的地的附近就有一个地铁出站口,如果我乘坐地铁的话,只需走几步就能到第124街区,这样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最终,我决定乘坐地铁去赴约,事情同我预料的一样,这种方式是最快的,我也没有迟到,恰好在1点的时候到达了目的地。

(2)根据观察进行思考的事例

我每天出门都要经过一条河,过河的办法就是乘坐渡船。这艘船是一艘比较现代化的船,船甲板的正前方有一条同甲板平行的、白色的长杆,在这个长杆的顶部挂着一个金色的圆球。在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长杆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个旗杆,因为不论是它的颜色和形状,还是它在顶部所挂的圆球,都似乎在表明它就是一个旗杆。

所以,当时我就想,这一定是一个旗杆,很多观察也都证明应该如同我的猜测。不过很快,我又发现它不像旗杆了,因为所有的旗杆都是竖着的,但是这个白色的长杆却是横着,几乎是同甲板呈一种水平平行。再说,这个长杆上也不像旗杆一样有悬挂旗帜的绳子和滑轮。并且,支撑我这样的看法的还有,我在这艘船的其他地方看到了两面随风飘扬的旗帜,这就让我更加断定,这个横着的白色长杆并不是旗杆。

既然不是旗杆,又会是什么呢?我继续思考,想到了三种可能:

第一,它可能是这艘船上的装饰品。但是很快我就否定了这样的想法,因为不仅是我所在的这艘渡船,其他的船只上也装有类似的长杆,包括一些拖船上也是,所以,它不像是装饰品。

第二,它会不会是船上的无线电天线杆?不过这个猜测似乎也不成立,凡是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无线电天线杆应该放到尽量高的地方,这样才能更好地接收信号,这艘船比较高的地方是驾驶室的顶部,而且驾驶室顶部的情况也适合放天线杆。

第三,这个杆子还可能用来指示船的航向。有了这一方面的想法,我就开始仔细观察这个长杆,我发现它正好是在驾驶室的正前方,处在驾驶室里的舵手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它。而且,这个长杆摆放的方式是根部低、顶部高,沿着它往前看,可以看到很远的正前方。如果舵手沿着这个长杆往前看的话,就会很容易掌握航向。

这么说来,长杆用来指示方向就显得更有道理了,我也基本能够确定了,这个长杆的作用就是用来帮助舵手瞭望、指示方向的,在它的帮助之下,舵手就能够更好地去掌舵。

(3)同时进行实验和思索的事例

在洗杯子的时候,我会用热的肥皂泡沫水,洗完之后,将杯子的口朝下放到盘子上。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种现象:气泡先在杯口的外延出现,然后就会进到杯口的里面,为什么会有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们都知道,气泡里面是空气,有气泡存在就一定有空气,那么我看到的气泡,那里面的空气就有可能是来自玻璃杯的内部。因为杯口的肥皂水阻挡住了杯子内部的空气出来,所以就出现了气泡,但是,杯口里面的空气为什么一定要出来呢?

当我把杯口朝下放到盘子里的时候,杯子内部并没有多什么,所以里面的空气也不会受到挤压。但是它们出来了,这出现的气泡说明,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杯子内部的空气就产生了膨胀,要么是热度升高,要么是压力增大,或者两种因素同时进行。这样,杯口里面的空气出现了膨胀,产生了气泡。

不过,问题又出现了,当我从热的肥皂水中拿出杯子,空气会产生什么变化吗?很显然这不太可能,而且当杯子从肥皂水中拿出来时,它内部的空气也是新进入的空气了,这样会让空气变热吗?如果说产生气泡的原因是热空气,那么热空气一定是在我把杯子从肥皂水里取出来,然后放到盘子上的过程中进入到杯子里的。

为了检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我又重复了上面的动作,我把很多杯子放到热肥皂水中,然后再把它们取出来,杯口朝下放到盘子里。在这一过程中,我会把一些杯子在空气中晃一晃再放下,这样就能保证杯子里进入一些冷的空气;还有的杯子,我会马上把它们放下,以防止冷空气进入。

最终的结果就是,那些被晃过的杯子在盘子里都出现了气泡,而防止冷空气进入的杯子则没有,这也证明了我之前的想法是正确的。冷空气进入到热的杯子后发生膨胀,然后出现气泡。但是,这些气泡为什么又回到杯子里了呢?答案就是空气先热胀,然后冷缩,当杯子凉了的时候,杯子里的空气也会变冷,这样,它内部的张力就会消失,这就能够很好地解释气泡为什么会又回到杯口里面了。

为了确定这一点推理,我又做了一个实验:在刚刚拿出的杯子上面放一个小杯子,小杯子里面装上冰块。很快,我预想的现象出现了,气泡都进入到杯子里面了。

以上三个例子,证明了由实际到理论的循环上升。

为按时赴约而进行思考是一个具体的例子。而想要弄明白船上的杆子到底是何种意思显然是中间情形,而且,杆子的存在是实际的,对于建筑设计者来说是完全具象的,目的是保证活动的形成。但对于船上的乘客而言,杆子就是理论性的,其中包含着猜疑。无论最后得到何种结论,都不会影响他们到达目的地的结果。

在第三个例子中,气泡的出现和运动是严格的理论和抽象问题。若是好奇心被反常的求知欲所困惑,那么思考就只不过是超出了解释普通理论知识之外。

我们应该注意到,抽象思考所代表的并不是一个终极目的,而只是简单的目的。长距离的持续思考离直接使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它并非实际和直接思维模式的替代品,而是衍生品。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授拉尔夫·泰勒在其代表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消灭思考的能力、跨过障碍、调整路径和目标,也不是用抽象思考来代替它们。同样,理论思考也不比实际思考更高一筹。拥有两种思考能力的人,肯定会比只有一种思考能力的人睿智许多。”

拓展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如果削弱了实际与具体的思维习惯,教育的理想就无法实现。正如在培养发明、预测、计划的能力时,忽视了与实际结果无关的思考的乐趣。

教育者需要观察个人之间的不同点,不能将一种模式或类型强加在被教育者身上。

多数被教育者的实际执行偏向占据主要的目标导向,其思维习惯不仅是为了知道,还是想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所以,教师、医生、厨师等,要比科学家、哲学家、学者的数量多很多。

但是,教育者应该使人们都具备科学家或哲学家身上的品质,而不论人们有何种兴趣爱好。

不过,教育者没有理由认为一种思维习惯会比另一种出色,更不必强制性地将实际性转变成理论性。

教育的目的应当具备两种思考态度的平衡,并根据个人的性格激发其自身的强大能力,也不应该限制个人的具体爱好或天分,应当抓紧所有能够提高对智力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实际活动。

不可以依赖暴力来压制人类的性情,对于那些对抽象的智力问题感兴趣的人而言,极力争取应用思想的机会和需求以及象征性的真理,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每个人都有这两种能力,若是能将其融合起来,那么人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