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给老师起外号教师应如何处理

学生给老师起外号教师应如何处理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将这种现象归结为模仿,那也只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因为单就模仿而言,这一行为的产生应归结于另一个深层原理的表面现象,这个原理就是“刺激-反应”。对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师的方法和水平往往是不一样的,有的教师会注重要点的讲解,同时也注重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刺激-反应”这一原理让学生更深刻地思考和学习,有的教师则不会。

模仿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尤其是处于学生阶段的孩子,他们都非常善于模仿周围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非常容易受到周围人的习惯的影响。正如一句话所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时候,榜样无声的行动要比千言万语更具力量。比如在校园里的关键角色——教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个性或者行为性格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抑或他觉得自己的行为和个性无足轻重,那么,一些不好的言行举止习惯可能就会葬送他在教学上的努力。相反,如果一个教师时时刻刻注重自己的个性和言行,在学生面前时刻起到表率作用,那么他无意当中带给学生的启发将会对他自身在教学方式上的某些不足给予弥补——“为人师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我们所说的这种情况并不仅仅是因为孩子具有模仿能力,老师或者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产生的心理作用和影响也不仅仅是因为模仿。如果将这种现象归结为模仿,那也只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因为单就模仿而言,这一行为的产生应归结于另一个深层原理的表面现象,这个原理就是“刺激-反应”。

老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有意识、无意识的习惯和行为,都会激起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会对学生的个人态度产生影响,而且无论什么样的反应、多大的反应,它们的影响都是存在的。

很多时候,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让他帮忙做一些事情,他明明听到了,但不会做出任何回应。其实,这种情况也是家长无意间对孩子的影响所引起的一种反应。教师在学校里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家庭中的家长,他们是孩子们通往学习科目的至关重要的媒介。对青少年来说,教授一个科目的教师的个人特点往往与科目密切融合,孩子不会把一个老师同他教的科目隔离,更不会将二者分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如果不喜欢某个老师,他对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就没有兴趣,成绩也一定不好。

对于自己遇到的任何事情,孩子的反应只有两个——接触或者离开。而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孩子总会对自己所接触到的事物进行评论,要么是喜欢和同情,要么是讨厌和反感。在学校也是一样,要么是喜欢老师,要么是不喜欢,对教师所讲的科目的态度也与他们对教师的态度紧密连接在一起,或者接触,或者离开。

学生的品德和言行、性格和习惯甚至是对待社会行为的态度都会受到教师和周围人的影响,虽然人们承认这一点,但却有很多人认为思维是一种单一的功能,包括很多教书育人的教师。如此一来,他们就无法清楚地看到思维这个功能对学生的智力所产生的切实影响。

对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师的方法和水平往往是不一样的,有的教师会注重要点的讲解,同时也注重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刺激-反应”这一原理让学生更深刻地思考和学习,有的教师则不会。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上的方法必然是他自身某些习惯和特征的反射,如果他在教学过程中用词不够严谨、推理不够精细、缺乏想象力,而且他也不认为这是问题的话,这些习惯就会影响他同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也会对他的习惯做出反应,使之影响到自己的心理、习惯。

所以,在这个领域内,思维训练与教学的关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具体的实施时,应当着重注意三点。

(1)不依据自己的思维来判断他人

很多人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习惯是特别的、与众不同的,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习惯来自后天有意无意的训练,所以认为自己形成现在的思维习惯是理所当然的。如此,他们便会无意识地以用自己的思维为标准,去判断他人的思维过程。这样做会给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一种教学中的倾向,即对那些与自己此时此刻的想法相符的学生予以鼓励,而对于那些同自己此时的想法不同的学生则是冷处理或者不理解。

学生的思维训练现状就是,人们对于思维训练的一些理论性科目的价值总是予以过高的估计,而那些实践性的科目的价值则被估计不足,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且已经出现了失衡的端倪。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对教师的选拔过于注重理论性人才,而他们的实际办事能力却被忽视。这样挑选出来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当中自然会延续老方法,对学生和科目的评估也只看理论,而忽视实践,这就造成了学校整体只注重学生单方面的理论智力开发模式,而扼杀了他们实际动手的本能。

(2)不夸大教师的个人影响力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会依靠个人的影响力去取代课程内容的影响力,尤其是一些能力较强的教师,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强项去吸引学生学习。这样做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一些对某些课程无法提起兴趣的学生来说,如果讲述这门课程的老师本身具有强大的魅力,那么他们对课程的态度就会随着老师而慢慢发生变化。

但是,这样做也会产生一种后果,就是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这一点,以至于让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取得了科目和学生的关系,学生愿意学习一门课程并不是课程本身具有吸引力,也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充实自己,而是因为教师的吸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因为教师的个人影响力而形成依赖心理,并且对课程科目本身的价值予以否认。

(3)不随波逐流,学会独立思考

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举止言行,以免对学生产生负面作用。有很多事实指出,学校的许多学生会放松对科目的研究,而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教师的特点上去。大部分学生都非常注重教师对自己的期待,因此,他们会尽量让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老师的期待,从而忽视了对知识的学习。

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学生首先思考的是怎样回答才能让老师满意,而不是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才能解决。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学生研究教师的特点毫无价值,而是强调学生分清校园生活的重点和学习的本质意义,不要因为他人的意志而转移和改变自己的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