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样的北平,不一样的精彩

一样的北平,不一样的精彩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散文之部”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散文的形与神”,要求学生对散文形与神的概念、不同形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较深入的理解。在比较其不同的过程中,学生能领略散文形与神多姿多彩的呈现方式。以此为出发点,将三篇写北平的散文整合在一起,让学生以此为素材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其实,有着多年散文阅读经验的学生对散文的“形与神”的概念比较熟悉,不需要老师过多讲解。

授课教师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中学 刘卓娃  

评鉴教师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任全林

精彩看点

以“散文的形与神”为教学重点,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把教科书和学习读本中描写北平的三篇散文《动人的北平》《想北平》《北平的四季》重组,展现出不同作家笔下的同一个北平的不一样的精彩。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图文并茂说北平”、“交流研讨赏北平”、“撰写评联品北平”三个教学环节的前铺后垫与自然转承。

任务分析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散文之部”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散文的形与神”,要求学生对散文形与神的概念、不同形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较深入的理解。教材中选取了《动人的北平》《汉家寨》《特利尔的幽灵》三篇文章,而其配套的读本中又包括了《想北平》《北平的四季》等三篇文章。在常规教学中,很多老师一般只对课本内容一篇篇地讲解,而《读本》作为学生自读材料,只起到增加阅读量和开阔视野的作用,这大大削弱了读本的学习价值。

在目录中“北平”这一词的高频亮相,让我对这三篇文章有了格外的关注。同为名家的作品,写的又几乎是同一时期的北平,三篇文章有着诸多的相同之处。而仔细读来,三者在选材和情感方面却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三篇文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正是比较阅读的绝佳素材。在比较其不同的过程中,学生能领略散文形与神多姿多彩的呈现方式。专题的落实、教学内容的整合还需立足学生兴趣及需求。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总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感,所以对于描写家乡的文章也常常会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读起来似乎更容易形成情感的共鸣。以此为出发点,将三篇写北平的散文整合在一起,让学生以此为素材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事实证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情感,在本次专题学习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们在浓烈的情绪氛围中完成了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

其实,有着多年散文阅读经验的学生对散文的“形与神”的概念比较熟悉,不需要老师过多讲解。而学生在阅读中最大的问题是,只看到浮在表面的“形”,而不能通过散文的各种外在的“形”,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对其神做出深入而全面的解读,读完后,只知道写了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导致阅读的肤浅化。而通过三篇同题材散文的比较阅读,学生更容易在比较中发现其形与神的不同,并通过原因的分析,更深刻的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整个专题研习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自主阅读(2课时)

1.搜集作家及资料(文字和图片、视频)、扫清字词障碍

2.展示搜集到的资料,交流阅读初步感受。

3.以自己喜欢的形式(一幅画或一段文字)来分别概括三篇文章的内容。

4.四人一组,在各自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对三篇散文形与神的梳理。

第二阶段——交流研讨(1课时)

1.通过观赏短片,回顾三篇文章。

2.通过成果展示(一幅画或一段文字),梳理三篇文章的形与神。

3.通过两个问题,讨论形神关系。

4.为喜欢的一篇文章撰写对联,巩固提升所学内容。

5.学以致用。以“魅力北京”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

第三阶段——编辑整理(2课时)

学生将第一、二阶段生成的作品加以整理,并补充资料,编辑《北平专刊》

1.召开编辑研讨会,讨论刊名、栏目内容及负责人、稿件要求、撰写编者按等。

2.各栏目负责人根据要求征集稿件、插图,并撰写点评。

3.汇总、印刷、装订成书。

教学实例

师:前几天,咱们同学自学了三篇著名作家写北平的文章。下面咱们就通过一个短片来回顾这三篇经典之作。(播放短片并现场配音)

它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豪爽达观,宽怀大量; 它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广,枝繁叶茂; 它是作家林语堂如数家珍的动人都市。没有伦敦的时尚,也没有巴黎的热闹,却永远是老舍先生血脉相连、魂牵梦绕的故乡。走过了秋的悲凉、冬的寒冷、它又迎来了春的葱茏、夏的清凉。 它是郁达夫遥望中的完美都市。 它就是北平。一个几百年文化聚萃的地方,一个写满辛酸往事的故都。走过岁月沧桑,那些散落在发黄的书页上,记忆的碎片还在熠熠闪光。那么,就让我们跟随故人,一起去捡拾那珍贵的北平记忆。

(点评:配合短片教师朗诵,一方面将三篇文章的内容给学生梳理一下,为“散文的形与神”的专题教学开了个好头,也为下面师生的共同学习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气氛; 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教师强大的朗诵基本功。)

师:好,短片结束了。通过这个短片,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篇文章,作者写的都是北平,但是所选择的材料却是各不相同的,所表达的情感似乎也有着细微的差别。那么,选材和情感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一起来看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屏幕显示):通过三篇散文的研讨,领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提高散文阅读鉴赏的能力。关于形与神,我们并不陌生。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形”包括哪些内容呢?

生:选材、行文方式。

师:很好。“神”指的是什么呢?

生:情感、意蕴、主题、线索。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从选材和情感两个角度来分析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图文并茂说北平。我们通过这个环节对三篇散文的形与神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这三篇文章呢,同学们在课下已经做了充分的阅读,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了这样一个任务,那就是:(大屏幕显示)用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写一段话或者是画一幅画从选材和情感两方面来介绍这三篇文章。下面呢,咱们就进行一个成果的展示。首先来看《动人的北平》这篇文章,哪个小组愿意首先来分享你们的成果呢?

生:我们组选择了图画的方式来介绍《动人的北平》这篇文章。从选材上看,这篇文章描写了很多的场景,有大街上的人、车、事物,具有很浓郁的北京特色。这幅画的主要选材就是大街上的街景。这两个就是第2段中提到的“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还有“新式的汽车、洋车、驴车相媲美,北平却不理这回事”。还有第3段中说到的“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还有“在饭馆前吆喝的光头廊倌儿”这些看似很不协调的东西却能很和谐地相容在一起,体现出了北平的博大。这两处是文中重点写的衣衫褴褛的人力车夫,他们用诙谐清雅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遭遇,从他们身上能体现出北平自强乐观的性格。另外,在文章的第8段作者说:“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见西山的雄姿——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商店只有一箭之地。”所以我们用这里隐约的山做背景,更体现出了北平既有都市的繁华,又有田园的自然风光的特点。我们总结这篇文章的情感是作者对北平博大、宽容的性格进行了欣赏和赞美。以上就是我们组对这篇文章的总结。谢谢大家!(生鼓掌)

师:这一组同学总结出《动人的北平》这篇文章选材特点是写了众多的场景,表达的情感是对北平动人特色的欣赏和赞美。咱们看下面一篇《想北平》。哪一组同学准备了呢?

生:我们组为这篇文章写了一个简介。《想北平》通过老舍的一己之忆将北平与巴黎、罗马作对比,重点写了体现北平特点的事物,像老城墙的严谨,酸枣的喜人,蜻蜓、蝌蚪的安适,香片茶的温和,以及在人为之中透出自然,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喘息的布置,无不于零散片段中体现了北平整座城市的品格。在这里花多菜多果子多,淳朴中透着自然清新,几乎有诗似的美丽,而美国包着纸的橘子在北平带霜的玉李前也就不可避免地相形见绌了。同时,北平的环境更贴近自然,这里再贫寒的人也可以享受清闲安适的生活。

世上所有的美未必都来自于眼前的好景良辰,最重要的是于平淡细微处见到最绚丽动人的光彩。心有花束,满城风景。从老舍的《想北平》中不难看出,北平于他是母亲,是爱人,是于点滴中融入血脉,最自然不过,却无法用贫乏的言语述说的深爱,这深爱日夜在他的心中萦回,使他在对北平动情带泪的思念与眷恋中坐立不安,所以,他心中他笔下的北平是世上最美最好的地方,就算是那些最微不足道的细节也能被扩大成一个故事,成为老舍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无论他再次走过怎样的绚丽,终究都会回归到最初浅而静的一条路,最初那哺育了他,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北平。(生鼓掌)

师:你们概括的情感是什么?

生:深爱。

师:深爱。这组的同学认为,想北平主要的特点是选择了这些有北平特色的片段来写,表达的情感是对北平的深爱。那么,《想北平》这篇文章情感的高潮在哪儿啊?

生:最后一段。

师:最后一段。那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老舍为什么要落泪呢?

生:因为他想北平。

师:想北平。北平是他的故乡。

师:想故乡就坐火车回去呗,为什么要在这落泪呢?

生:因为现在北平正处于即将沦陷的时期,是多事之秋,所以老舍无法回到他的故乡。

师:非常好。通过这个背景的补充,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除了一个游子对故乡的这种深爱和思念以外,还有什么?

生:担忧……担心……

师:一个中国人,一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是《想北平》。最后一个机会哪一组来,《北平的四季》。

生:我们组是通过漫画的形式来展现《北平的四季》这篇文章的。《北平的四季》这篇文章在选材上主要是采用了北平一年四季的景色和一年四季人们的活动。所以我们按照课文冬春夏秋的顺序画了四幅小图。(图略)

冬天这幅图是根据课文第7段来画的。屋外寒风呼啸,可是人们却可以在暖炖炖的屋里面喝着酒,吃着羊肉火锅,热气还使玻璃上挂满了花色奇异的花纹。

春天这幅图是按照课文第13段来画的。城乡内外都是一片新绿,如同洪水似的新绿,而这时还有一个神经系统不太健全的人不小心闯入这一片海洋当中而昏厥了过去。

夏天我是按照课文第16段来画的。三伏天人们可以坐在葡萄架下吃着冰茶雪藕,还可以听到旁边树上的知了在吱吱地鸣叫。

秋天是根据课文的第18段来画的。图中有随风飘荡的芦苇荡,还有远处长满红柿的青山,以及烟树人家。

这就是北平一年四季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美好生活的眷恋,但是就是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长满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就像要把这幅画撕碎一样,所以这还会激起读者的爱国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一种祝福。

(点评:用图画的形式来展示《动人的北平》《北平的四季》的选材和情感显得很独到,把对文章理解画成图画,再把图画展示出来并用语言表达出 来。把文字转化成图画,再把图画转化成语言,这也是语文学习,鲜活而 生动。)

师:这组同学非常精彩,以漫画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了《北平的四季》选材特点——写了四季的景色和人们在四季里的活动,然后他们概括出的情感是眷恋和祝福,通过同学们的展示,我们对三篇文章选材的特点进行梳理,这些都是属于散文形的范畴。但三篇文章的情感也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是属于什么的范畴呢?

生:神!

师:形和神二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那咱们进入第二个环节——交流研讨赏北平。这一环节主要有两个问题。

(点评:师生在亲切的交谈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本课时学习的重点内容——从三篇散文看“形”和“神”的关系。)

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三篇文章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那么作者是如何借助所选的材料来表达各自的情感的呢?请你任选一篇加以分析,可以着眼于全篇,也可以选择最能体现情感的语段或者是语句进行分析。

(生思考……)

师:谁愿意先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找的是《北平的四季》第11段的最后一句话——“聊作我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这句话堪称字字珠玑,因为这一小句与之前所有的描写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之前作者把冬日写得极尽的完美,非常的温馨,体现出了北平的美好,但是这句话像针一样刺痛了读者的心,因为越是美好的东西要落到侵略者的手里就越是可惜。

生:我看到了林语堂写的《动人的北平》第5段“一个人总觉得他不了解北平。在那里已经住了十年以后,你偶然会在小路上发现一个驼背的老人,后悔没有早日遇见他;或是一个可爱的老画家,露着大肚子坐在槐树下的竹椅上用芭蕉扇摇风乘凉梦想他过去的日子;或是一个踢毽子的老人,他能把毽子放在头顶上一点一点地移动着,然后由背后掉下来时,平落在他的鞋底;或者一个刀手;或是一个儿童戏剧学院的太太;或是一个人力车夫变成满洲国的高贵人;或是一个前朝的县太爷。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这些人之间都没什么联系,他们都不是做一件事的人,但是他们都能和谐地在北平生活,说明北平有包容、宽大的特点。

师:包容、宽大的特点。他选择的段落很好,写了很多不一样的人,他说这一段主要体现了北平的包容宽大,能不能体现出来?看关键的句子,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呀?

生:“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

师:这一方面说北平宽大,还说什么呀?

生:人的渺小。

他说“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因为北平的人事物景实在是太多了,就像他另一段说一只虫子是无法了解树的宽大的。他是把自己写得渺小,然后突显北平的宽大和包容。

师:这样就把自己写得渺小,然后突显北平的宽大包容。而且这个可爱的老画家他在干什么?

生:“在槐树下乘凉,梦想他过去的日子。”……

师:然后还有后边这个踢毽子的老人,这些人虽然在身份上是普通的人,但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非常好。还有没有其他同学分享一下?

生:我找的是《北平的四季》这篇文章,其中第8段对下雪时候的描写。其中这一句“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这句话就让我感到下雪时候雪的那种洁白无瑕,或者是晶莹素雅的感觉,给人一种特别活跃的感觉,让人看到一改以往那种愁云漫天或者黄沙满地的那种生活气氛。

还有一句:“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这句话也让我感受到北平下雪时候,人们户外生活非常丰富,使人同时感到格外的浓。使人感到非常美好,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令众人青睐的北平,却要经受着外来侵略者的践踏和毁坏,同时使人想到这就会感到非常的痛心,也不舍失去她。

师:以这美景即将被破坏来激起人们的爱国情怀。还有同学想说的吗?

生:我选的是《动人的北平》第7段,这一整段,作者把北平比作是国王的梦境,饮食专家的乐园,还有贫富共居的地方,最后是采购者的天堂。

首先是把北平比作是国王的梦境,那既然是国王的梦境,那他梦境里边出现的东西一定不会是平庸的,而且种类一定是非常的多,所以我觉得应该能看出北平有一点华贵,还有一些宽大的特点。

还有,第二个是比作饮食专家的乐园。那既然是饮食专家,对食物的那种要求肯定是特别高的,既然能够比作饮食专家的乐园,那就能看出北平一些餐馆里食物的美味,然后,这些美味一定是经过历史的沉淀,经过不断地实践,他才能做出这些美味的食物,能够看出北平的历史悠久。

下边是“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可以体现出北平的这种包容。

最后是采购者的天堂。应该可以表现出北平的东西特别的全,样式特别的多。可以看出北平的宽大。

然后就是看这一整段,都是写的北平的一些好的特点,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平纯粹的赞美。

师:是赞美、欣赏的。说得不错。那我有个问题想问你:刚才你说到第2行里“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你说是把北平比作饮食专家的乐园,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是这样的吗?

生:嗯——不是……

师:不是比喻,是吧?要注意不是所有有“像”的句子都是比喻。咱们来总结一下。通过你们刚才的讨论是不是可以看出形与神之间的一点关系呢?不管是表达什么情感,作者都借助什么来表达的呀?

生:形。

师:形,咱们这里边说的选材。所以形对神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师:显、传都可以。以形显神。(师板书)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任意从三篇文章中选取一句或一段或着眼全篇来分析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通过生与文本、 师与生、生与生等多重对话得出“神”与“形”的第一层关系:以形显神。)

接下来我们思考:三篇文章写的几乎是同一时期的同一个北平,那么,为什么作者选材各异呢?按理说都是同时期的同一个地方,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啊,为什么选材各异啊?与什么有关系?

(小组讨论)

生:我选择的是《想北平》,作者多次提到“我爱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大爱无言,所以可见作者对北平的爱是非常深沉的。然后在文中又提到“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作者对北平的爱已经具有排他性了,是不能用一般的语言来表达的,他的感情非常的强烈,已经冲淡了理智了,以至于他的选材不会非常的全面,一定是选择他对北平印象最深刻,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那些地方来描写北平的好处的。

师:所以写了一些片段是吗?好,他说跟情感有关系,情感太浓了就不能很完整地表达出来了。其他同学呢?

生:我非常同意××的观点。而且我觉得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在北平生活的时间非常长,对北平有很深的了解,所以说他选择了一些比较真实的细节来描写的。比如说第6段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还有“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这些都是比较真实的细节。也正是因为他生活的时间长才有这种真实的细节。

师:他补充了一点,说跟老舍的经历还有关系,因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所以他选择的东西往往是比较细致的,最有北平特色的东西。是这样吗?非常好啊。还有没有其他同学?大家都喜欢《想北平》这篇文章,还有没有说别的的?

生:我选的是《北平的四季》。首先因为题目就叫做“北平的四季”,所以这篇文章选的一定是四季的景色。再有,因为作者他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所以他可能对这里有一些美好的回忆,所以他就选了一些他记忆中最美好的片段来写。再有就是因为北平快要沦陷了,所以他把北平写得特别的美,激起读者的爱国情怀。

师:她从读者的角度说了一下,还能抓住题目来说,非常不错。

生:我想说《动人的北平》,我觉得林语堂在动人的北平里要表现的是他对北平的一种欣赏,一种赞美的情感,所以,他写了很多北平的景物,比如说大学生公寓、北京饭店、各式各样的餐馆,这些都是为了表达他的情感才写出来的。但是他选择的是不一样的,特别全面的,各式各样的东西,他们都很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我觉得这应该更能表现出北平的性格是那种特别包容、特别宽大的。

师:为了表达这种特别包容、特别宽大的性格,所以选择了很全面的东西。还有没有同学想说说呀?

生: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林语堂,他曾经在清华大学任教,所以他的思想就很理性,他去了一个地方,他觉得这里很好,然后他就想告诉所有的人,说这里好,大家都来,所以说这篇文章也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总体都表现他对北平的那种赞美和欣赏。

师:他还从作家的经历上来说了,因为他比较理性,想和大家介绍这个好地方,你们都来吧,是吗?做广告呢。好,非常不错,请坐!其他同学还有谁想说说?

生:我觉得前面几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我给他们总结一下吧。为什么选材各异呢?我觉得选材应该和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关系。从《想北平》来说吧,感情是最强烈的,你看这个第2段“可是,我真爱北平。这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种大爱无言的感情,让人感到作者不知道该写什么,就像写自己的家一样,总觉得有很多东西,不知道从哪儿下笔,就像一个个珍珠似的,串在一起,写出这样一篇文章。然后《动人的北平》,因为作者,刚才有同学说了,他不是大学教授嘛,所以他的思想应该是比常人要冷静的,所以写得比较理性,有条理,让人感觉到有条不紊那种感觉。然后郁达夫那个《北平的四季》,我感觉写得跟游记似的,写得既有情感,又介绍了北平的总况,情感介于其他两篇之间。

师:非常好,他刚才说《北平的四季》有点像游记,这个大家同意吗?

师:你要到一个地方,比如到北京来旅游,要写游记一般会写什么呢?

生:长城……故宫……

师:这些名胜古迹,是吧?而郁达夫,因为他在这里生活过,写得还是比较深入的,所以不像游记。通过总结,我们知道了散文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实际上跟什么有关啊?

生:情感。

师:那么咱们说这个神对形有什么作用呢?

生:决定……统摄……

师:决定、统摄的作用。(师板书)

(点评:从“三篇文章写的几乎是同一时期的同一个北平,那么,为什么作者选材各异呢?”这一问题入手,小组合作,师生探究,从而得出“神”与“形”的第二层关系:以神统形。)

好了,通过这两个问题,咱们搞清楚了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咱们一起来说,是什么呀?

生:以形显神,以神统形。

师:请你选择其中一篇你喜欢的文章撰写一副对联。要求是:内容上,一联写形,一联写神,上下联不限制;形式上,基本符合对联特点即可。

(生小组合作创作,并到黑板上展示)

咱们一起看一下同学们的作品,咱们得找作者来解说一下。让他说说他的创作思路。

生:我写的是《北平的四季》。上联是“忆昔春夏秋冬北平胜景”,写的是形。下联是“忧今如画江山旧地危状”,写的是神。从文章的题目——《北平的四季》可以看出,他表面上写了北平四季的景物,这是形。然后神是根据文章中的一句话写的,“她现在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天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从这句话可以表现出作者对北平的担忧,所以写的是神。(生鼓掌)

师:那咱们来看下一个啊。下一个是谁创作的呀?

生:我写的是老舍的《想北平》。上联是“田园北平悠然见南山”,下联是“质朴鸿来杜鹃啼真情”。上联我是根据文章中第7段他有一句是“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是写的散文的形。然后下联呢,是根据文章第3段中“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这里我用了“杜鹃啼血”这个典故,我觉得更能体现作者老舍对家乡这种深切的感情,也就是散文的神。

“鸿来”是老舍曾经用的笔名,所以说更能体现作者对家乡这种爱恋。

师:有同学举手了,你有异议是吗?

生:她写的是“南山”,根据《想北平》第5段的最后一句,他写的是“北山”和“西山”,如果把这个“南山”改成“北山”或“西山”,我觉得就更好了。

师:各有特色,实际上,是吧?要是写“悠然见南山”,用的是陶渊明的作品里的词句。也能从精神上、内涵上体现出它田园的色彩,是这样吗?要是用“西山”,是更符合咱们北平的特色,是吧?我觉得两个都可以。

我们再看下面一个。

生:我写的是“忆昔仙境四时行不足,忧今如画江山风飘絮”。“忆昔仙境四时”写的是作者对北平四季写得如诗如画。

然后“行不足”三个字我是借白居易的诗“最爱湖东行不足”借此来表达作者对北平四季的赞美之情。然后下联“忧今如画江山风飘絮”,写出了作者对沦亡的故国的哀歌,我借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写出当时作者的心情。(生鼓掌)

师:非常不错,有同学要提出修改的么?

生:老师,您不是讲过对联讲究上下联要仄起平收吗?我感觉他这个不符合这一点。

师:“足、絮”。反了,是吧?那你能给他改一个吗?

生:老师我想改成“忆昔仙境四时观不尽,忧今如画江山雨打萍”。(生鼓掌)

师:“观不尽”、“雨打萍”(师板书),解释一下。

生:我上联的意思就是说它四季的景色,让人怎么看都不觉得厌倦。然后,下联还是借用了那句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只不过稍微换了一下。

师:全联改完之后确实变得更完美了。然后咱们再看下一个。

生:我是针对《北平的四季》来写的。我写的是“春夏秋冬四季斑斓显风采,善美悠乐北平飘摇咏情怀。”春夏秋冬就是四季嘛,北平的四季各有各的特色,所以就是“斑斓”,各有各的风采。然后“善美悠乐”分别概括了它的四个特点,从全文看,人们生活特别和谐快乐,所以,写出它的“善”、“乐”,“美”呢,就是四季都非常的美丽,“悠”就是例如书上的第16段,人们吃冰茶雪藕的那一段,能感觉出人们生活的闲适、悠闲。上联写的形,下联写的神。下联中“飘摇”就是当时北平将要沦陷,所以用“飘摇”这个词来概括。然后“咏情怀”就是作者郁达夫对北平具有思念的情感,还有他对北平的担忧,因为北平将要沦陷了。然后就用“咏情怀”来概括他的这几个情怀。

师:“情怀”在这儿我感觉还有点儿不太具体呢?没体现出来具体是什么样的情怀,谁能试着给她改一改呢?

生:我觉得因为当时北平不是要沦陷了吗?国难当头,所以我想把她下联改成“善美悠乐北平飘摇诉国殇”。

师:“诉国殇”,把这个改成,是吧?(师板书)大家看怎么样?行吗?

生:我认为应该改成“诉忧情”吧?忧伤的情怀,表达对国家的担忧。

师:为什么“国殇”、“夭折”在北平这儿不合适呢?

生:它历史悠久。

师:历史很悠久,谈不上夭折,而且还没有沦陷呢。

生:我觉得那个“春夏秋冬”如果更尊重原文的话,他先写的应该是冬天,我觉得应该改成“冬春夏秋”。

师:(师板书)更符合原文的顺序,是吗?符合它的形的特点。

(点评:让学生用对联形式来展现自己对三文中的一篇的理解,上联写形,下联写神。师生同赏同改,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撰写评联品北平”

这一学习环节。)

师:由于时间关系呢,咱们就不能让同学们一一地解说了,但是同学们创作的非常好啊!看来你们对形神的关系理解得很透彻了。咱们来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了哪些东西啊。

这节课,通过三篇写北平的散文,是同题材的散文,咱们了解了散文形与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众:以形显神,以神统形。

师:对今天咱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跟随三位作家一起去重温了那段珍贵的北平记忆。如今70多年已经过去了,昔日风雨飘摇的北平早已蜕变为今天日新月异的北京。岁月的洪流带走了她沧桑的容颜,带不走的是那厚重的文化,而时光的流转改变了她古朴的面貌,始终未变的是她永恒的魅力,如今的北京,依然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圣地,那么,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人,你认为北京的魅力在哪里呢?

一起来看我们今天的作业:以形绘神写北京,具体要求是以“魅力北京”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呢,以独特的视角,选择最合适的素材,写出自己对北京的真情。

课例品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散文部分”第一单元的单元教学专题是“现代散文的形与神”,围绕这个专题本单元选了三篇文章:《动人的北平》《汉家寨》《特利尔的幽灵》。一篇好的散文就像一个形神兼备的生命体一样,形要完整匀称,不可残缺;神要充实饱满,不可空洞枯槁。同时,形可以丰富多彩,也可以单一;本单元的课文都体现散文形神兼备又相辅相依的规律。要想通过这三篇课文让学生掌握现代散文的形神关系,而且散文的神又包括情感、意蕴、主题、线索,形包括选材和行文方式等,面面俱到地学好并掌握是非常困难的。

为此,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到自己学生是远郊区的学生,全面掌握有困难,不如就其一点重点突破。于是她在散文的“神”上选取了“情感”,“形”上选取了“选材”。在师生共同学习与研讨中着重弄清现代散文的这样的形与神的关系:以形显神,以神统形。这样师生既容易共同学习与掌握,又落实了散文形神关系的重点,定位准确。

要落实本单元的专题,用原来的三篇文章也可以很好地落实。但考虑到课本的三篇文章内容杂乱,写北平、写汉家寨、写特利尔,再加上选材的众多,难以厘清。于是教师想到要重组单元,她把课本、读本乃至课外的一些名家的现代散文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她发现课本里的《动人的北平》和读本中的《想北平》《北平的四季》都写北平,且三文的写作年代又大概差不多。三文的作者不同,选材不同,情感也各异。如果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三文的情感,体会情感的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因而造成所使用的材料不同,体会选材不同而表达的情感不同。单元重组,同中求异,既找到了落实专题的教学点和切入点,又能加大师生课堂探究的深度和力度,最终在师生与文本、师与生、生与生的多重对话中完成了对现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的认知:以形显神,以神统形。

重组单元,找到了落实专题的教学点和切入点,而怎样有效实施则成了教学设计的关键。为此,刘老师做了一系列的精心设计。

首先,从大的专题性学习出发,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整个专题设计分三个阶段5课时,从教学设计来看,有学生深入研读文章、总结三文所表达的情感、探讨现代散文的形神关系、用对联来概括文章的形和神,培养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有让学生编辑整理《北平专刊》,写编者按、征稿件、配插图、写点评、装成书,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应用与审美能力得到了培养。

其次,从本课专题的落实来看,虽处处是在探究三文所写北平的情感与选材,但落脚于以形显神、以神统形的专题要点。“图文并茂说北平”探究三文所写北平的情感。“交流研讨赏北平”首先探究三文如何借助所选的材料来表达各自的情感,以形显神;其次探究三文同写北平为什么选材各异,以神统形。“撰写评联品北平”内容上一联写形,一联写神,再一次落实现代散文的形神关系。“以形绘神写北京”作业以“魅力北京”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将形神关系再次落实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再次,本课每个教学的小环节都为“以形显神,以神统形”的探究专题服务。如课堂的开头环节,刘老师精心设计了动画音乐短片并配以自己的朗诵,一下子将学生拉到了对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老舍的《想北平》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三文内容的理解,并引发学生对三文内容与情感探究的渴望,为下面师生共同探究三文的情感与选材奠基。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砣砣复孜孜,书我不相属。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惟珠玉。”叶老强调读书要运用心智灵活读书,切忌死读而钻牛角尖。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同样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活读活用,要摒弃旧时代之学生之生长的过程所具有的三个阶段,即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要倡导新时代之学生学习的三个阶段,即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

教师在本节课指导学生研读文章时可谓活读活用,如在“图文并茂说北平”环节,让学生写一段话或者是画一幅画从选材和情感两方面来介绍这三篇文章,其中有一个组用文字来表达,有两个组用图画的形式来展现。用图画的形式来表现文章的情感与选材,是活学活用的典范,因为这需要学生认真研读文章内容,并将自己对文章的解读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再将图画所画内容解释给所有学生,在这个环节里这个组的学生把文章语言转化成了图画,展示时又将图画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灵活而实用。再如“撰写评联品北平”环节,让学生一联写形,一联写神,展示后师生共同评改。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因为它独特,言简意深,对仗工整而受到古今文人乃至老百姓的喜爱,让学生用对联这种人人喜爱的方式去解读对文章情感和选材,同样活读活用。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关注一切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冰心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教师必须树立“全纳”的观念,公正地对待、信任、评价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开发,生命价值得到展现,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得到个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共同发展的“共同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用一连串的具有思维力度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如“交流研讨赏北平”环节,提过这样两个问题:三篇文章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那么作者是如何借助所选的材料来表达各自的情感的呢?三篇文章写的几乎是同一时期的同一个北平,那么,为什么作者选材各异呢?要回答这两个具有思维力度问题,每一个学生必须得认真研读文章,找到文中能体现文章情感与选材方面的语段,加以分析,组织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个环节里教师用问题关照全体学生,让他们的头脑动起来,用鼓励性语言肯定他们回答,用商量性语言引导去探寻正确的解读。

同时,教师还有意用话语来观照全体学生。如在“图文并茂说北平”这一环节,在一个小组展示对《动人的北平》的理解时,刘老师有这样的话:“其他同学结合你自己的作业来看她这个展示。我呢,来做一些摘记。”这是对全体学生的关照,说明刘老师有很强的全体学生观。

一节好课确实给人带来很大启迪,同时也给人以思索。专题教学“现代散文的形与神”,只解决散文选材与情感的形神关系“以形显神,以神统形”,是否全面。至于散文的“神”中的意蕴、主题、线索,“形”中行文方式又怎样去解决,是课外学生自行探究,还是另安排课时去解决?教师理应预作安排。

总之,这节专题式教学研究课是基于学情、基于教材与读本、基于现代散文的形与神而设计的。这节课专题性强,比较点多,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学习效果很好,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好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