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力求找到解开考题一系列逻辑“漏洞”的“牛鼻子”

力求找到解开考题一系列逻辑“漏洞”的“牛鼻子”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考题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往往就是论据不充分的情况,也就是说,材料往往会把充分条件当成必要条件,这一逻辑错误需要仔细甄别。地球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在整个论证当中,材料通过一系列错误的论证,从而导致了论证当中存在许多缺陷。

论证有效性分析答题要求明确强调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这一要求实际上告诉我们审题整个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握的四个方面,这也是我们找到解开一系列缺陷和逻辑“漏洞”的四个关键。

(1)概念界定的准确性以及前后的一致性。我们一定要注意给定材料中的核心概念,特别是反复出现的核心概念。从历年考题看,大多涉及概念的问题都存在着明显的错误。所以,我们必须注意概念本身的界定是否准确,概念的前后表述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否一致。

(2)整个论证过程中存在的逻辑错误。我们要相信,在提供的材料中一定存在着几处或明显或暗藏的逻辑错误。比如:因果不当、结论夸大、不当类比、前后矛盾、夸大结论、表述过于绝对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当材料中出现“只有……才……”“只要……就……”等这类过于绝对化的表述的时候,或者出现数据的时候,其实存在逻辑错误的可能性都非常大。

(3)论据能否推出论点。这是最常见的逻辑错误,材料中往往只给出一个条件就得出结论,但实际上结论与条件并没有关联,也就是说,条件并不能推出结论。

(4)论据是否充分。如果论据能够推出论点,那么所存在的论据是否比较充分。而考题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往往就是论据不充分的情况,也就是说,材料往往会把充分条件当成必要条件,这一逻辑错误需要仔细甄别。

因此,把握了以上这四个方面,其实也就把握了审题的要领。

我们结合2012年的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题目来探寻如何找到解开一系列缺陷和漏洞的“牛鼻子”。

地球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关注的热点。这一问题看似复杂。只要我们运用科学原理——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去对待,也许就会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关于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不管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都揭示了宇宙间事物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相对性。

既然宇宙间万物的运动都是相对的,那么我们观察问题时也应该采用相对的方法,如变换视角等。

假如我们变换视角去看一些问题,也许会得出和一般常识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我们称之为灾害的那些自然现象,包括海啸、地震、台风、暴雨等,其实也是大自然本身的一般现象而已,从大自然的视角来看,无所谓灾害不灾害。只是当它损害了人类利益,危及了人类生存的时候,从人类的视角来看,我们才称之为灾害。

假如再变换一下视角,从一个更广泛的范围来看,连我们人类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既然我们的祖先是类人猿,而类人猿正像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扬子鳄乃至银杏、水杉、五针松等一样,是整个自然生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为什么我们自己就不是了呢?

由此可见,人类的问题就是大自然的问题,即使人类在某一时期部分地改变了气候,也还是整个大自然系统中的一个自然问题。自然问题自然会解决,人类不必过多干预。

这道真题讲的是地球的气候变化。材料第一段说:“只要我们运用科学原理——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去对待,也许就会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我们知道,我们运用科学原理,只是为找到这一解决方法提供了可能性,但并不等同于说运用了科学原理,就一定能够找到科学问题的方法,这存在过于绝对的倾向。

再往下看,材料说:“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关于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不管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都揭示了宇宙间事物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相对性。”这句话本身表述存在严重的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是在不同的程度上、在不同领域内对物理学和人类对于世界的不同的认识的丰富,也可能是一种不同的角度和补充,但并没有颠覆,也并没有否定过去人们的认识。这里同样存在过于绝对的倾向。

那么再往下面看,材料说“既然宇宙间万物的运动都是相对的,那么我们观察问题时也应该采用相对的方法,如变换视角等。”这里其实是混淆了概念。万物是相对的,运动是相对的,但我们观察问题的角度有很多,并非非得采取相对的方法。所以,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不能够混同。

再往下看,“假如我们变换视角去看一些问题,也许会得出和一般常识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我们称之为灾害的那些自然现象,包括海啸、地震、台风、暴雨等,其实也是大自然本身的一般现象而已,从大自然的视角来看,无所谓灾害不灾害。只是当它损害了人类利益,危及了人类生存的时候,从人类的视角来看,我们才称之为灾害。”这段话同样也存在着概念混淆的问题。人是自然界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离不开人,人也一定离不开自然界,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当自然界受到的损害,必然也会对人类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们再往下面看,说人类的问题,就是大自然的问题,这句话的描述是混淆了概念。我们知道,人类的问题和大自然的问题,它的内涵外延存在很大的不同,人类的问题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大自然的问题,又有一些社会问题,如人际关系问题、道德问题、诚信问题等,所以人类的问题,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问题,人类的问题要比大自然的问题更加复杂,两者不能完全等同。

材料还说自然问题自然会解决,人类不必过度去干预。这其实是一个主观臆断,缺少明显的论据。自然界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但并不是所有的大自然带来的灾害,大自然自身都能够得到平复。如人类带来的污染问题,自然的消化需要一定的时间,人类如果不采取措施,自然环境自然是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所以,自然界的问题自然会解决,它本身既不符合客观事实,本身在论证当中,也缺少必要的论据。

这道题看上去非常的复杂,其基本的观点就是自然问题自然会解决,不需要人类的干预。这个观点本身在论证当中存在着概念混淆,存在着过于绝对表述,存在着论据不足。因此在整个论证当中,材料通过一系列错误的论证,从而导致了论证当中存在许多缺陷。

再看2013年1月的考试真题:

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该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软实力是评判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要素之一,所以如何增强软实力就成了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其实,这一问题不难解决。既然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该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要增强软实力,只需搞好本国的文化建设并向世人展示就可以了。

文化有两个特性:一是普同性;二是特异性。所谓普同性,是指不同背景的文化具有相似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肯定善行,否定恶行;所谓特异性,是指不同背景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如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价值,东方文化固守集体意识。正因为文化具有普同性,所以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所接受;正因为文化具有特异性,所以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所关注。无论是接受还是关注,都体现了该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也即表明了该国软实力的增强。

文艺作品当然也具有文化的本质属性。一篇小说、一出歌剧、一部电影等,虽然一般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艺术要素取胜,但在这些作品中,也往往肯定了一种生活方式,宣扬了一种价值观念。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管是普同的还是特异的,都会被他国所接受或关注,都能产生文化影响力。由此可见,只要创作更多的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那么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就是毫无疑义的,而国家的软实力也必将同步增强。

这个题目是关于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影响力之间关系的一个论证。材料中反复提及了“软实力”这个概念,但是,关于什么是“软实力”,材料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一个论证如果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有论证清楚,那么显然它的论证的有效性就会受到重大的质疑。

材料中说:“既然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该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要增强软实力,只需搞好本国的文化建设并向世人展示就可以了。”这样的论证过于武断和绝对。因为增强国家软实力有很多途径,文化建设本身只是一个方面。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国人文明素养的提高等,这些都是软实力的重要标志。那么仅仅搞好本国的文化建设并且向世人展示,可能会有助于国家软实力的增强,但未必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搞好本国文化只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不是说文化建设一旦搞好,国家软实力就能得到提升。

再往下面看,材料中说:“文化有两个特性:一是普同性;二个是特异性。所谓普同性,是指不同背景的文化具有相似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肯定善行,否定恶行;所谓特异性,是指不同背景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如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价值,东方文化固守集体意识。正因为文化具有普同性,所以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所接受;正因为文化具有特异性,所以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所关注。无论是接受还是关注,都体现了该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也即表明了该国软实力的增强。”这段话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漏洞。我们知道,相似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或许会为大国、他国所尊重,但却不一定能够被接受。比如西方很多的文化价值理念,我们可能认同,但我们却不会完全的去接受它们。同样,即使文化具有异性,也未必会引起他国的关注。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不同,双方不一定会彼此关注,不仅不会彼此关注,甚至可能会刻意地规避对方的文化,比如对西方的一些文化价值,我们采取的是一种规避的方式,以避免人民群众受其价值观和生活观念的影响。所以并不是说文化有了特异性,就能受到关注,文化的特异性往往可能会成为彼此排斥、互相不关注的关键条件。

材料中也多次提到了“影响力”这个关键词,一会儿说文化的影响力,一会儿说国家的影响力,而影响力又有积极的影响力和消极的影响力之分,那么到底是指哪一种影响力呢?给定材料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再往下看,“文艺作品当然也具有文化的本质属性。一篇小说、一出歌剧、一部电影等,虽然一般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艺术要素取胜,但在这些作品中,也往往肯定了一种生活方式,宣扬了一种价值观念。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管是普同的还是特异的,都会被他国所接受或关注,都能产生文化影响力”。这一段材料当中把文艺作品这一整体混同于一部小说、一部歌剧、一部电影等文艺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管是普同的还是特异的,都会被他国所接受或关注,都能产生文化影响力。”这一说法也过于绝对和武断。我们知道,文化价值观念不同于生活方式,如果是特异的话,不仅不会被接受和关注,甚至可能还会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材料最后说:“由此可见,只要创作更多的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作品,那么文化影响力的扩大是毫无疑义的,而国家的软实力也必将同步增强。”这一说法也同样过于绝对和武断。如果说我们的文艺作品,能够体现民族特色,是优秀的作品,可能会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形成作用。

但如果我们创造了很多文化特色文化产品,但是别人并不认同,在世界上的这种受关注程度、受欢迎程度并不高,这也未必就能提高文化软实力。

通过对以上两道真题的梳理分析,我们认为,不管考试提供的材料如何,只要按照以上四个关键要点进行推导,如概念是否一致,界定是否清楚,前后是否矛盾,有没有明确的明显的逻辑错误,论据是否成立,能否支持观点,支持观点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从这些方面来把握论证有效性分析,其实相对来说,并不是那么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