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习报告指导教师评语

实习报告指导教师评语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5年5月,中央正式公布了全国人民,尤其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盼望已久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为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描绘了远景蓝图,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期中教学检查的重点之一是查了学风整顿的情况。这有利于发扬求是学风,有利于振兴浙大。把单科教材的系统性和整个教学计划内容上的完整性、统一性区别开来。

1985年5月,中央正式公布了全国人民,尤其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盼望已久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一个指导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为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描绘了远景蓝图,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衡量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应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适应90年代以至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面向学生,面向教学第一线,面向提高教学质量。

注:本文原载《浙江大学教育研究》1986年第1期。

学校专门发了文件,对整顿校风,作了详细部署,各系党政都十分重视。期中教学检查的重点之一是查了学风整顿的情况。全校18个系、1个馆(图书情报专业)、2个直属教研室(德育、体育)对检查情况都写了书面小结。从材料看,这次整顿学风是抓得准的,抓得及时的。通过整顿,风气有好转,如土木系结构1983级3班,机械1982级,化自1985级2班学生反映说,通过这次整顿,班风有了好转。现在学生中勤奋好学,认真做作业的风气有所增长;教师中认真教学,教书育人,严格要求的风气也有所增长。期中时不少教师对缺交作业、随意不听课的学生,及时进行了教育,这些方面都是好的。当然学风的整顿不是一时一事的,今后要坚持下去。

在学风整顿中,我们对过去学风中存的问题也进行了初步的清查,认真严肃地执行学则,照章治校。共有11人,因不符本科生学习资格转到了有关的专科;有13人,不符学则条例退学了(补考后累计4门不及格的,一学期有2门主干课不及格的);有21人,因考试作弊作了纪律处分,其中1人勒令退学,另有一人正在办理。上述一系列处理,在学生中震动很大,一些平时不用功的学生,也不敢再放松了,有的说:不及格转专科,要退学,这下可不能马虎了。这消息一直传到上海,说“浙大这次学风整顿很厉害”。这样做肯定是好的,这是对我校的学风一次重大的刷新,对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是一个有力的保证。但是在整顿中,尤其对学生的处理上,有些同志只是姑息那些学习不努力、纪律松弛、考试作弊的学生,尽是为他们说情、包涵,而没有看到这种不良风气的存在对整个教学质量的严重威胁,没有认识到,处理了几个甚至几十个无可挽留的学生,将教育几百个甚至几千个、上万个学生。这有利于发扬求是学风,有利于振兴浙大。所以今后还要坚持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严密考核、严肃处理的原则。一个万人大学,只有照章治校才能把事情办好,我想全体师生员工一定能理解和支持。学风的整顿要坚持不懈,继续努力,一抓到底。

就教学工作本身来说,重点应该转移到教学过程的改革上来。具体说来,我认为主要应注意抓好以下三方面。

1.改革课程结构,加强基础理论

这实际上就是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最优化设计。几年来,我校的教改没有间断过,围绕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数学、物理、化学、外文都搞过多种不同的教改试点,还有机械系1982级各门课程全面减少讲课学时,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改试点,都取得过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以“三个面向”的要求来衡量,还是从学生入学程度不断提高来看,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迅速发展、学科的发展和互相渗透来看,从人才培养的门类、层次和规格来看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是:教材内容陈旧,起点太低,课程门类太多,结构不合理,讲课时数多,教学方法仍以灌输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再要增加新的内容或开设新的课程就必然会增加学生负担。在每次修订教学计划时,一提加强基础,各门课程都争学分,必修学分原想控制在120—125分,但现在大都超过。许多教师都叫课时不够,内容讲不完,教学检查时学生恰好反映教师讲得太多,讲的内容书上都有,有的基础课内容还与中学重复。过去一讲到加强基础,大家第一个反应是要增加学分,这都是以各自单门课程的原有内容和系统为出发点,再加深,再提高,再扩展,总之是做加法,要时间。

因此,孤立地搞一门课程的改革就有局限性。如果从人才智能结构整体优化角度来看,或从人才模式由专业化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来看,必须对一系列课程,系统地进行结构改革,以达到知识结构的综合效果的最优化。把单科教材的系统性和整个教学计划内容上的完整性、统一性区别开来。把按教学规律必需的重复和因为各种片面强调独自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造成教学上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区别开来。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抓紧教学改革,主要强调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因为基础理论教学是保证人才适应社会需要,适应未来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因而改革课程结构体系的主要立足点应当是加强基础理论。

我们打算第一层次的基础课抓数、理、化、外语、计算机和政治理论课。这几门课怎么加强,怎么改革,各系和教研室都要认真进行研究,制订出规划,学校也在组织力量,进行研究。

第二层次的技术基础课程,对理工科学校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前几年,技术基础课减学时的改革搞过一些。这些课程的改革,我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从现有课程结构进行比较系统的改革,要经过归纳,更新,提高,同时再开设一些新的技术基础课程。例如“现代设计方法”、“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工程科技及管理基础”、“电子电路基础”等。这些课程,哪些作为系、专业的必修课,哪些作为选修课,大家要研究,对教材、师资、实验室建设都要提出具体规划,学校将重点扶持。

第三类是专业课。专业课要能反映当前新的趋势,并注意拓宽知识面,应较大幅度减少讲课学时,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加大型实验环节,提倡自学、文献阅读,注意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随着课程结构改革的展开和新开设课程的需要,教材建设要及时跟上。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弥补教学过程中其他方面的不足。今后我校对上述课程,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的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也要制订出教材建设的规划。

2.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对学生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大家都有所认识,但做起来差距很大,一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产生矛盾的时候往往挤占实践环节;二是如何克服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的困难,这些条件是需要的。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致为实验教学中低水平重复,理论教学时数挤掉实验教学时数,实验开出率太低,学生真正动手机会少;设计类专业不搞课程设计,理科专业不搞课程论文;实习大纲要求不明确;毕业设计(或论文)中没有达到全面训练要求等等。这些现象,主要是转变教学思想,整顿改进教学组织工作的问题,涉及人、财、物的问题。关键还是事在人为,有了决心,上下协力,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最近我们了解到化学系把四大化学的实验串起来设立化学实验一、二、三,这种尝试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改革,从培养能力要求出发,系统地设计实验。过去物理系、机械系都有过类似的改革,效果较好。今后其他各系也可以根据各自课程体系,系统地考虑,把实践教育的安排问题当做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安排和落实。

加强实验教学的重要方面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改变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有不少学生到毕业时,自己专业的常用的仪器仪表都还不会用,这怎么能行。这方面搞得好的专业,如科仪系医仪专业生物医学仪器实验,电机系工自动专业的自动控制系统实验,无线电系等,都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行开放实验。上学期电机专业设计试制了一台多功能的实验试验台,一共可做60多个实验,除供“电机学”需开实验之外,还可以做拖动实验,仪器仪表和设备都装了保护装置,便于学生自己动手。现在不让学生动手,就是怕学生搞坏仪器仪表和设备。大家在这种自保护装置上多动点脑筋,对开放实验定有好处,还是事在人为。

课程设计和课程论文,今后要搞,设计类专业搞课程设计,理科或学科型专业应在一些课程结束后搞课程论文或文献阅读报告,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毕业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训练,是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演习。要对前几年的工作进行一次小结,对今后如何抓,提出一套规划。

3.贯彻因材施教,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我们通过“混合班”的试点,取得了一些培养优秀人才的经验。目前对优秀人才开设的课程还限于基础课,今后技术基础课也分层次开出提高课程,以利于学生选修学习。是否全校按专业门类先分成几个大类,开设几组不同层次和结构的课程,结合课程结构体系改革进行,也可以先在“混合班”、“提高班”中作些试点。

因材施教原则是古今中外成功的教学所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之一。但决不要理解成有了学分制、试点班,就算有了因材施教原则了。制度上保证是一个方面,但在教材、教学内容、进度、教学方法,以及作业、考试、实验、实习、设计、论文等各个环节中都不要忘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上述三方面的想法,考虑分两步走,第一步制订规划,由教务处负责,会同各系、各专业、各教研室一起研究制订实施规划,争取本学期拿出初步方案;第二步对各项改革方案组织一定的力量,进行专题研究和试验。这就是教育科学研究,一定要立课题,要组织力量,要给经费,要出成果,也要鉴定。学校已考虑设立“教学、科研基金”,资助在校自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项目。

实习环节是高等工程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教学上的具体体现,是造就创新开拓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环。

实习不但对于工科学生,而且对于理科、管理科学、社会科学和文科学生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不会再有什么分歧。但实习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我把它归纳为十六个字:联系实际,拓宽知识,增长才干,锻炼思想。实习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到工厂、工地、研究所、实验室,到社会去接触实际,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实习应该可以,而且必须使学生拓宽知识,开阔眼界。特别是要使他们亲自看到,感受到学科范围内最新的进展,现代化的最新生产技术手段,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基本的典型的工艺过程;看到并学习将课堂知识付诸实际应用,增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本专业范围内的一些最基本的技能;通过实习,学习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献身四化、锐意改革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在大生产中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等等。这四方面目标要有明确要求,措施要落实。因此我想,改革不能离开实习的总目标,要符合实习环节自身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要符合当前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的新形势,当然也要适应当前社会上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

1.关于实习改革的安排

由于各学科的具体情况(包括主观要求、客观实际)都不相同,因此并不主张采用一种模式改革,不提倡按一种方案进行实习。大家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要求和客观实际情况研究和探索,只要达到前述要求就行。以后可能会在全校逐步总结出几类优选模式,即使到了那个时候也会继续有新的发展的。

要继承和发扬我校和兄弟院校多年来组织实习的好经验,不要以为一讲改革,老经验都不行了,好经验还是要继承的。我们当然也要锐意改革,但也要谨慎从事,教学环节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会误人子弟的。要保证上述目的并不断提高水平,主要还是要靠教师、干部勇于探索,勇于试验,付出辛勤的汗水,创造和总结经验。至于在教学计划中实习的安排和次数,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似乎绝大部分专业都应安排金工实习、下厂实习或社会调查。

关于金工实习。自从我校试行学分制以来,在实习的安排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将集中安排改为分散安排。由于机械工厂和金工教研室的努力,经过几年的试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通过金工实习,不仅对机械加工的全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且通过亲自动手,还掌握了一两个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这已经成为我校工科类各专业(包括部分理科)必修的一个环节。

金工实习的安排,按现行计划不变,即机类专业,除一个学期每周安排一天外,在暑期内集中安排二周;近机类专业一个学期,每周安排一天;非机类专业一个学期,每周安排半天。金工实习的内容,除传统的要求之外,还应考虑充实近代先进的工艺内容和特种加工工艺内容,以扩大学生的实习面。

此外,是否可以增加电工电子实习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电工电子实习特别对非电类专业似乎很有必要。具体搞什么内容,安排在什么时候,搞多长时间?可由教务处会同电机系和有关工厂共同研究,先搞些试点,然后全面铺开。

关于下厂实习。凡工程类专业四年内应安排两次下厂实习(不包括金工实习)。第一次二周,第二次四周;学科型专业(包括理科专业)四年至少应安排一次下厂实习(或社会调查),时间四周。管理、社会科学和文科是否也应有二次下厂、下乡或社会调查,时间共计六周。

2.对实习环节的几项具体要求

(1)认真制订好各次实习的教学大纲。

实习大纲,是实习的教学文件。各专业教研室,对每次实习都应制订出实习大纲。实习大纲除包括本次实习的目的要求,本次实习内容和要求,主要的实习方法,对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要求,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纪律要求和实习思考题外,大纲还应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实习内容、方法、考核方面可提出分层次的要求。

实习大纲必须经教研室通过,系主任批准,于学生下厂前一个月报教务处。

(2)拟订好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

指导教师应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于学生下厂前深入实习现场,根据工厂生产实际情况,确定各车间具体的实习内容,落实指导人选,所需的图纸资料,联系好技术报告人和商定好报告内容,确定参观的工厂和要求,考核安排和实习日程等。实习计划经教研室主任同意,于学生下厂前一周内报系和教务处备案,并印发给同学。

凡由工厂为主指导的,则应由我校教师将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实习要求向对方指导人员交代明白,实习计划也可由学生在对方人员指导下,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自行制订好实习计划(内容同上)。学生必须于实习开始一周内将实习计划寄给教研室审批,如发现不足处,指导教师应采取补救措施。

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学生应人手一份,以便学生能不断地对照检查自己实习的完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要指派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实习,以提高实习质量。

实践证明,要提高实习质量,除了调动工厂、学生的积极性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所在,所以各专业在确定实习指导教师人选时,要求做到:根据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原则,要求选派教授、副教授、讲师为主负责实习教学环节;应将指导实习的任务早半年就落实到人,以便他们尽早做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指导教师的人数配备,应按照教学工作量的规定,按每15名学生一名指导教师配足。

(4)逐步稳定实习点。

我校部分专业,几年来实习场所已经基本稳定。从几年来的经验证明,固定实习点有如下好处:有利于教师熟悉工厂生产、设备、人员的情况,指导实习可以驾轻就熟;有利于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指导力量。凡实习单位基本固定的专业,工厂的兼职指导人员,学校打算发给兼职实习指导聘书,发给一定的纪念品;有利于编写切合工厂实际的实习辅助教材,以提高实习质量。编写实习教材要计算工作量,优秀的可评教学优秀奖,质量符合要求的,也可推荐出版;有利于开展科技协作,加强学校与工矿的联系。

(5)要加强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

学校要汇编一本实习手册,将实习中的有关规定、纪律、考核,包括好的实习经验,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使他们有章可循,以利实习的顺利进行。

一定要于学生下厂前安排一定时间,由系领导出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教育,强调组织纪律性,组织学生学习实习大纲和实习计划,明确实习要求和具体做法。根据需要可以给学生补些必备的业务知识,以利实习的深入。

要严格考核考勤制度。学生下厂时指导教师应将实习考核的内容、要求和考核方式向学生交代明白。考核内容除业务要求外还应包括出勤情况、实习态度、遵守纪律等内容;凡由对方负责指导的,考核可委托对方或者回校进行。考核考勤应严格掌握,如缺勤1/3以上,或考核不及格要令其补做(可安排在假期进行)。实习表现恶劣、违反实习纪律经劝告无效的,指导教师有权停止其实习,并报告学校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各系应加强对实习的教学法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实习最佳方法。在学生实习期间,亦应尽可能深入现场,了解和检查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为了加强实习工作,学校拟采取如下措施

(1)评选实习的优秀教师。今后结合一年一度教学优秀奖的评比,对指导实习成绩显著的要评为指导实习的优秀奖,而且要占有一定的比例,一般应占指导教师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对指导实习成绩卓著的教师,在提职晋级时将优先考虑这一因素。

(2)大力开展实习教学法研究活动。学校打算今后每年召开一次小型的实习专题研讨会,2—3年召开一次大型的实习研讨会,以探索实习的改革路子,研究提高实习质量的途径。我校的《教育研究》刊物,也可以每年出版一期实践教学专辑,在此专辑上发表的论文和浙江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同等对待。除希望教师积极投稿外,也鼓励学生撰稿。

(3)学校拟结合专业的评估工作,将实习作为一项评估内容。主要有实习次数的安排是否恰当,实习指导力量的配备是否重视,实习教学文件(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实习考核的量化标准)是否完备,实习辅助教材是否编写,实习厂矿有否固定,实习兼职指导人员建立情况,实习教学法研究开展情况,实习效果和实习厂矿科技协作开展情况等。

(4)在学生中开展评选实习优秀生的活动。以后每批实习结束前,结合实习的总结工作,对实习表现较好、实习成绩显著、获得工厂好评的学生,可以提交实习队讨论通过,评为实习优秀生。学校将予表扬,以资鼓励。被评为实习优秀的学生将作为评三好生的一个重要依据。

(5)为了对厂方为学生实习付出辛勤劳动的指导人员表示感谢,并为下次实习打好基础,在实习结束时凡确实需要和经事先申请批准,指导教师组织召开的茶话会可以报销少量机动费(但须有单据),并由学校统一制作纪念品。

自1984级开始,我校在教学日历上试行了改革,实行两长一短制,每学年分两个长学期,各授课17周和考试1.5周,在暑期有4—6周不等的一个短学期,主要安排实践性的活动,所谓第三学期。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可以压缩各课学时,要求教师精选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由于理论教学时间不打断,有利于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可以跨专业跨系选课。此外,将实践性的环节集中安排在短学期,既突出了实践性环节,又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这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要摸索经验,精心安排。

从1984级进行的情况来看,由于是一年级学生,仅学了些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活动除了劳动和参观实习外,其他如给教师当科研助手,去校外工厂搞技术性工作等,知识基础尚欠不足,而劳动和参观给学生的收获甚微。有鉴于此,第一学年的短学期,除了已有专门教学环节(测量实习、金工实习等)安排的专业外,其他专业拟安排以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和一部分综述性导论课以及技术讲座为主。目前我校一年级学生由于公共选修课“僧多粥少”,一般只能选到1—2个学分,而教学计划规定到毕业时应拿到30个任选课学分,到高年级时就显得紧张了。如把文献阅读、资料检索、科技写作、文艺欣赏、法制教学、德育讲座、军事理论课等,在第一年的短学期内开,可以缓和这一矛盾。

第二年的短学期,由于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活动的内容可着重安排结合专业的调查研究,认识实习,给教师当科研助手,装修实验仪器,去校外工厂搞技术性的劳动(或工作)等。

第三学年的短学期,工科结合生产实习安排;理科、文科有的也可安排实习,有的可搞社会调查等。

第三学期的内容应列入教学计划,有要求,有考核,给学分。第三学期既是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的,且时间又占了一年有效期的十分之一以上,如没有考核要求,不给记载学分,这在客观上给学生造成不重视的因素。

第一学年短学期的选修课或技术讲座,凡授课34小时左右给1个学分。选修课或技术讲座应做到大纲落实、师资落实、教材落实、实践环节落实,并应有考核要求,将成绩记入学生成绩册。第二学年短学期,凡属实习类的一般一周给一个学分;凡属科技活动、专题调查性质的一般二周给一个学分,名称可定为“科研实践”、“专题调查”、“专业劳动”、“认识实习”等,亦应有考核要求,记入学生成绩册。第三学期搞生产实习,本来就属于教学环节,按原规定办。理科、文科的社会调查,可参照工科的生产实习给学分。

今后每年有三届学生都要搞第三学期,意味着全校有7000余人同时铺开,任务由谁承担的矛盾就更为突出了。如果都落实到专业教研室,感到压力很大。今后第一学年的短学期,因为是以开选修课或技术讲座为主,任务可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教师和聘请部分专业教师承担,可由学校和系负责组织。第二、三学年短学期主要应由专业教师承担,可以由系和专业为主组织。

我想第三学期试行仅剩一年时间,规律和经验还有待我们去探索和总结,只要我们认真去做,一定能逐步获得自由,可以取得越来越好的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