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地运用惩罚

科学地运用惩罚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惩罚不同于社会中的惩罚,因其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其目的是教育,因此在实际运用时必须慎重。教师切忌体罚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前提条件是避免各种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适当严厉的惩罚就会奏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间断进行惩罚,可能很难消除他们的不良行为。惩罚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方式上要因人而异。自尊心强的学生,受到合理的惩罚后改过自新的可能性较大。

 

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惩罚不同于社会中的惩罚,因其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其目的是教育,因此在实际运用时必须慎重。

惩罚不同于体罚。体罚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通过给学生造成肉体上的痛苦来对学生的非期待行为或错误行为进行惩罚。教师切忌体罚学生。

1.惩罚的对象

惩罚要限于可以有所改进的行为,如学生上课说话、作业马虎等,而学习结果及方法方面的问题不宜运用惩罚,如学生回答问题错误、解题步骤方法不对等方面的问题,采用批评、斥责、羞辱等方式可能无济于事甚至适得其反。学业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学生,在其考不到优秀时,予以惩罚,就不合情理。如果学生在作业或考试中的错误是因为不会而非马虎造成的,严厉斥责未必能产生好的作用。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为了回避惩罚而完成作业、听讲或努力学习;有的同学怕老师批评就在遇到难题时,随意猜测一个答案,因为他们认为写错了也比不写强,如果不写,老师肯定会认为他们没去写作业。因此,教师要注意分析学生行为表现的真正原因,不能简单地从结果或表面现象来对学生进行惩罚。

惩罚的对象不应该局限于那些学习不努力、常常出错、成绩较差的学生,对于学业优秀的学生,如果犯了不该犯的错,如粗心大意、上课走神、努力不够,也应予以惩罚。惩罚一定要公平合理,如同表扬的实施一样,否则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如果教师总是批评那些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的学生,而对优秀学生犯的错误不管不问,那么,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教师的批评就难以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因此,不管是学业优秀的学生还是学业困难的学生,在他们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教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就会影响教师的威信,使惩罚失去应有的作用。

2.如何实施惩罚

● 即时实施

不良行为出现后,如果不是很快予以惩罚,那么惩罚就会失去效果。因此,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如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或上课走神,应该及时地予以惩罚,时过境迁再进行惩罚就失去了意义。有的家长喜欢吓唬学生,说  “你要再这样不好好学习就绝不客气”  ,或者说  “等我忙过这阵子一定好好收拾你”  等,诸如此类的话其实收效甚微。

● 力度适当

在阻止学生的错误行为方面,惩罚太轻好比隔靴搔痒,无济于事,但太重有可能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如学生出现高度焦虑。前面案例中提到的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老师没收后,学生会觉得无所谓,还可以再买一本。但是惩罚太重,尤其是粗暴的体罚,不仅对学生的身体会造成伤害,而且会造成心灵上的伤害,还可能教会他们把攻击性行为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前提条件是避免各种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适当严厉的惩罚就会奏效。

● 注意连贯

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间断进行惩罚,可能很难消除他们的不良行为。如学生作业马虎的行为,老师有时批评,有时又不以理睬,可能就很难奏效。因此,当教师制定一定的规则后,就要严格执行,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 作出解释

在惩罚之前,应就行为恰当与否及惩罚的理由,向学生解释清楚,应具体说明错在哪里。让学生自己对惩罚的原因做出解释,效果可能会更好。如果学生对老师的做法并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和接受,那么惩罚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 奖惩结合

惩罚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应和奖赏结合起来。当某个同学原先不努力,受到教师批评后,开始专心听讲,学习努力,表现出上进的行为时,就要及时地予以鼓励和肯定。尤其是对于学业中等或较差的学生,一味地批评不仅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会让学生心理上产生  “免疫”  ,很难产生积极作用。

● 区别对待

惩罚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方式上要因人而异。自尊心强的学生,受到合理的惩罚后改过自新的可能性较大。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更担心公开的批评。对于个别调皮的学生,有时为引起老师的注意而故意上课捣乱,这时的惩罚反而成为对其行为的强化。如有些学生喜欢因犯错误而在教室外面的走道上罚站,因为在他们看来,课堂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情境,所以故意在上课时不听讲使自己从课堂中解脱出来。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惩罚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