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匆匆的人类社会正沿着原始农耕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的时空隧道进入公元第三个千年(工业文明18世纪60年代—20世纪上半期,后工业文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过去的一千年……人类在选择开放、选择自由、选择民主与科学、选择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选择了战争、选择了动乱、选择了灾难,选择了困境与悖论。人的欲望在数字化生存的支撑下,无限地膨胀,由此引发的环境破坏、自然资源的滥用、对享乐的盲目追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人与自然处于激烈的对立状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强势民族欲壑难填的利益诉求,使各种文明转入冲突的阴影,普泛可行的伦理准则正在很多地方变成空壳。而与道德伦理的丧失相对应的是恐怖事件不断发生,生存环境浑浊不安,就像野生物种迅速灭绝,弱小民族的文化也正在走向濒危。”(引自杨晖等主编《千年论坛:智慧在此》,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历史的进化伴随着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人类社会总是在动荡中、在危机中、在探险中不断演进的,我们期盼新的千年是一个积极的演变过程。
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当代社会一个全新的信息工业化时代,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时代。一些理论家称这个时代为后现代时代。尽管对后现代尚无公认的界定与描述,但许多新的科学理论,如新物理学、新生物学、混沌理论、复杂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后现代课程观、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等正在颠覆着传统的思想与观念。我们每个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个开放、多元、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正扑面而来。
回望离开我们尚不太远的20世纪的背影,能帮助我们认识我们正生活其中的新世纪。这些都是对学校产生巨大影响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什么样的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学校。
下面,还要讨论一个影响学校及其改革,挑战校长智慧的问题。正如人们日益意识到和亲身体验到的那样,正在大踏步向现代化迈进的中国和那些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承受着现代化的弊端对人类社会的严重威胁及其导致的深刻的文明危机。
现代化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最先用于军事领域。自从爱因斯坦写给罗斯福总统的那封信引爆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以来,恐怖的蘑菇云一直笼罩着地球,且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核扩散在加剧、核弹因小型化而增长,自我毁灭的潜在可能,幽灵般地伴随着人类前行。在生物、化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毫无节制的现代技术把新武器军事装备推到了一个更新的、叫人不寒而栗的境地……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着一个恐怖的魔咒:“人类的进化是致死的力量的增长。”
现代科学技术对自然肆无忌惮的残酷统治、对资源的疯狂掠夺、对环境的毒化、从陆地到海洋到太空,可谓空前绝后,这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瘫痪和人类生死攸关的生物圈的死亡……这些无不威胁着人的生存及人以外的各种生物的安全,并有可能把人类一步步导向万劫不复的绝境。
现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对高新科技的无限追求,高科技的工业与军事的一体化倾向,国与国之间的恶性竞争,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国家拥有更多的强权与话语霸权,贫困、饥饿、剥削、对弱小民族的操纵与颠覆……还有人口危机、食品供应危机、健康问题危机、新疾病的危机等,使这个蓝色星球动荡不安。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人们在分享现代化带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经历着来自方方面面的负面影响,在高新技术、数字化生存的环境中人性中邪恶的一面恶性膨胀,道德沦丧,精神迷惘,信仰危机、诚信危机、情感危机袭扰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王坤庆在《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一书中描绘了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四幅图景:“第一幅图景是人的善良情感的淡漠、退化与意志品质的衰弱;第二幅图景是以形而上学为本质特征的创造性思维的贫乏甚至空缺;第三幅图景是大众生活秩序的功利化和情绪化,以致带来难以估量的精神荒芜;第四幅图景是扭曲的教育带来了人的发展的畸形。”
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发展与进步我们有目共睹,现代化给社会留下的种种弊端也不容忽视。我引用相关资料着重分析现代化的负面影响,或许有些危言耸听,我的意图在于引起大家对下面这个问题的关注,即如何推动现代化的进程,又有效地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种种弊端,推进社会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这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一道世界难题。
这是摆在地球村每一个成员面前十分严峻的问题。
这也是挑战校长智慧的问题。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挑战校长的智慧?因为提供最佳答案的那些人说不定此时此刻正坐在你的学校某个班级里的一张张小椅子上。
教师从事的是精神劳动,了解世界思想领域的变革、发展与创新的新成果及发展方向无疑具有先导作用和启示作用。
科技发展史告诉我们:举凡自然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无不对人类具有方法论的作用;某个时代占支配地位的科学理论,必然影响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一个时代主流的社会思维方式,必然影响以多门学科的交叉与合流为特点的教育思想与方法。
为帮助教师们了解从自然科学理论到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沿革,我整理工业文明时代与后工业文明时代对世界影响力巨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些观点对教育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
由于教育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众多,下面试从一个角度理一理发展脉络。
1.现代主义思潮。
(工业文明时代:约18世纪60年代—20世纪上半期)
宇宙观、方法论:
(1)确定的、稳定的、有序的、封闭的宇宙;
(2)犹如一个巨大机器的宇宙;
(3)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机械的原理来解释;
(4)一切都可以通过推算、演绎来严格控制;
(5)物理学是所有科学的典范模式;
(6)机械论、技术主义。
社会主流思维方式:
(1)通过标准化达到控制,通过效率达到进步;
(2)思维方式特征:因果预测性、线性序列化、封闭性;
(3)工业化创造的丰富物质财富,会使人类社会走向更美好、更公正、更道德的社会。
对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
(1)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的学校是将原材料制成产品以满足生活中各种工厂的需要;
(2)机械性隐喻:
齿轮驱动——传输交换、外力推动、没有改变;
物理变化——改变形态、没有生成。
①学校即工厂
②教室即车间
③教学即标准化生产
2.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工业文明时代:约20世纪40年代至今)
宇宙观、方法论:
(1)不确定的、不稳定的、变化着的、开放性的、矛盾冲突的宇宙;
(2)现代科学正处于范式变革之中,新范式中将产生新的科学观——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互动性的科学观,而自组织、耗散结构、生态平衡、间断性进化、复杂理论……将是其中最重要的概念。
社会主流思维方式:
(1)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试图为人类寻找既实现现代化又避免现代化负面影响的第三条道路;
(2)后现代主义倡导创造性、多元论、鼓励开放性思维;倡导自由,激励思想解放;倡导对世界的关爱,推崇生态主义;强调内在联系,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对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
(1)开放的、生物学导向的模式,视人类及其学习过程与自组织的生命系统相关联,生命系统是开放系统,因此教育发展奠基于人性为特征的系统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2)生态性隐喻:
生命动力——生成性、自组织、开放的、创造的;
化学反应——变化与生成、以不同方式组合产生无限多的可能;
育人为本的课程,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学。
注:资料主要根据[《后现代课程观》(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后现代精神》(美)大卫·雷·格里芬编,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整理。
这一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机械论”、“标准化”对传统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和后现代思潮对新课改的导向作用的大致轮廓。
人有时挺奇怪,对于浸泡其中的现实环境往往迷失、浑噩,这大概就是古人感叹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及复杂性思维范式的创立者埃德加·莫兰所谓的“认识中的盲点”吧!
通过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再认识,对现代化带给我们的危机与困惑的深度思考,对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教学观点重新解读,将一所学校的改革放到一个现实的理论的大背景中,帮助老师们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应对世界大格局的发展变化趋势而制定的教育发展战略。也加深了对本校各项改革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推出了一个核心概念,三个核心理念,既转变思想观念又创新思想观念;既是理论支撑,又是实施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