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自己构建一间书房

为自己构建一间书房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是非常强调教师的书房的作用的,他认为这是教师精神成长的重要场所。为自己构建一间书房,其实就是为自己营建一个专业成长的高地。书房既作为教师精神成长的场所,它的内容物自然应该是有助于促进教师成长的书,也就是教师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借力的点。有些人会以书价过高来为自己买书少找借口,这样的借口其实苍白无力。

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书房,就可以看出他的品位。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没有把学生领进自己的私人藏书房,如果没有使他在你的精神财富的源泉面前惊异地停住脚步的话,那么用任何手段都是培养不出这种爱好的。”或许,我们很多教师看到这句话,都会感到惭愧。

今天的教师,有多少人有自己的书房?这个答案估计不会很乐观。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引用了福建省某县教育局长的调查数据,结果很令人震惊:60%的教师家里居然没有书桌。如果教师家里连一张书桌都没有,更不必说是书房了。在书中,张文质老师还提到,他每到一个地方作讲座,总要问听课的老师中是否有藏书1000册以上的老师。遗憾的是,这样的老师非常少。苏霍姆林斯基是非常强调教师的书房的作用的,他认为这是教师精神成长的重要场所。为自己构建一间书房,其实就是为自己营建一个专业成长的高地。

书房是一个空间概念,无论大或小,无论奢华或简单,作为关键的是书房中的实质内容——书。

关于藏书的意义,互联网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的主播罗振宇有这样的说法:“这是构筑个人知识世界的一砖一瓦,我就是愿意它们陪着我。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这些书就是自己借力的一个点。”

前人说“书非借不能读”,那是书籍缺乏时代的无奈之举。在书籍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得的今天,有人提出“书非买不能读”。总的来说,读自己的书自由。读借来的书匆匆忙忙,往往浮光掠影,读不出真义。读自己的书,快慢随己,从从容容,细细琢磨,慢慢品味,阅读效果自然更佳。

原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先生曾写过《买书是为了以后读》一文,笔者深以为然。他说:“就买书的理由来看,无非两类,一类是为了需要,一类是为了喜欢,当然,喜欢往深处讲也是一种需要。喜欢的书当然会立即翻看,但也常常因为喜欢而不会一下子读完……让它放在那儿,天天望着它,天天看一点,似乎像小孩在品味一种最喜欢而又最不易得到的美味食品;又好似买了一件如意的衣服,穿过一两回,挂在衣橱里,待择日穿上亮相一样隆重。这难免有点‘孩子味’‘女人味’。不过实际上这是一种珍惜的心情、呵护的心情。至于需要,也是有两种:立即需要和以后需要。人的一生总有许多憧憬和打算,教师也如此。未来的发展与走向在哪里,比如想研究哪些问题,未来要写些什么文章,等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买书就是一种知识的储备,就是对未来的一种准备。我以为这样的购书是很有眼光的。我的书橱里有一些哲学类的、思想类的书,当时并不是急需的,但今后肯定用得着,于是,当时看到就会立即买来。”当这样的书一日日累积起来,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书房就慢慢成形了。

那么教师的书房该摆放哪些书呢?

书房既作为教师精神成长的场所,它的内容物自然应该是有助于促进教师成长的书,也就是教师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借力的点。教师的书房不是像某些官员和老板的书橱那样,用一些精装本来装点门面的。

教师构建自己的书房需要与自己的阅读结构结合起来。在教师的阅读结构上,本体性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人类基本知识这三个分类得到很多研究者的认同。《教师阅读地图》一书给出的这三类知识的阅读比例依次是50%、30%和20%。《教育时报》总编辑刘肖也持同样的观点。当然,教师在实际阅读中没有必要严格按照这样的比例,只要在阅读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兼顾这三个方面的书就行了。

至于具体的图书,除了平时书店所见,教师不妨关注一下相关媒体的几个榜单,以便帮助自己缩小检索范围。近几年,中国教育新闻网和《中国教师报》每年联合开展全国教师暑期阅读随笔大赛,并在中国教育新闻网和《中国教师报》上刊登推荐书目,至今已有300多种,并按照“教育理论类” “教师专业成长类”“综合类”“人文社科类”等予以分类。

每年年底,《中国教育报》会开展“教师喜爱的100本书”评选活动,中国教育新闻网和《中国教师报》会开展“影响教师的100本书”评选,这两项评选都会评出十佳图书。比如,《教育魅力》《一盏一盏的灯》《教师第一课》《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罗恩教师的奇迹教育》等,都曾是这两项评选评出来的十佳图书,不妨关注。此外,《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时报》等教育媒体阅读栏目推荐的书,也可以留心一下。

有些人会以书价过高来为自己买书少找借口,这样的借口其实苍白无力。现在一些人手上拿的手机都四五千元,却舍不得买几本书,甚至拿着高档手机四处找免费的电子书。这既是观念问题,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品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