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24期的《人民教育》在盘点年度教育时,刊发了《重建师生关系》一文,文中提到2013年发生的一个悲剧:江西临川二中的学生因为手机被没收而杀了班主任。2014年,类似的悲剧继续上演。广东开平初三学生谢某为了报复小学老师对他“留堂太多”,连捅老师十余刀。这些悲剧的发生不得不让人思考现阶段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按理说,师生之间是相互成全的美好关系,而不应该异化为现在这种模样。
在理想的状态下,师生之间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师生之间无条件地相互关爱、彼此信赖,建立起一种珍贵的友谊。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还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在今天,师生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发生了“变异”。有研究显示,在师生互动中,师生冲突是最基本的形式。不过,教师是师生关系的主要建构者,如何构建平等、民主的和谐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在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如能利用好心理学上的 “自己人效应” ,则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己人效应” 是人际交往中有意施加影响的技巧,是指对 “自己人” 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笔者觉得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站在学生的立场说话
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就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多为学生考虑,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属于他们“一伙”的,把老师当成他们的“自己人”,这样,就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这一点,考量着教师的说话艺术。即便是批评学生,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为他们在考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他们对教师批评的抵触心理,进而能接受批评。
因此,教师需要摒弃“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观点,对学生说话时要有“良药不苦,忠言顺耳”的艺术,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在接受批评时有一种内在的排斥心理。
教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讲话,时间长了,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自己。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人了,“自己人效应”就慢慢形成了,教师的话,学生自然就更爱听了。
二、和学生拥有共同语言
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有共同语言,这样,才能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教师和自己的“近距离”,“自己人效应”才能凸显。
现在的孩子是在电子网络文化、大众消费文化的怀抱里长大的,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我们教师虽然也置身于同一个社会,但与他们的世界终究存在隔膜。这样,我们跟他们之间往往很少有共同的语言,自然也就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以网络游戏为例,它不仅仅是学生娱乐的工具,同时也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话题。不然,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就很难融入相应的圈子。学生的爱好也与他们的群体归属感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不可能都去体验网络游戏,但这毕竟给我们一种思路,那就是我们首先得知道学生喜欢什么,这样才更有利于开展自己的工作。教师不能在学生面前一开口就数落网络游戏的种种不是,否则学生的心门就永远向你关闭了。
“要了解学生,就要先关注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喜欢玩游戏,那我也一定去玩一玩,看看到底是什么地方吸引他们了,这样做工作更有针对性。”这是一位管理班级卓有成效的班主任所说的话。“你可以不和他有同样的兴趣,但你要主动接纳他们的兴趣。”这样才能搭建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三、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关注
学生是非常在意他人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的。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是激励学生努力前进的“重要推动力”。当学生表现突出或有进步时,教师的一句表扬,能让他们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的一句安慰同样会让学生感到温暖。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被忽视,何况老师更是学生的“重要他人”。如果教师一直不关注学生的进步或者退步,双方之间就会有隔膜,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作为教师,要巧妙利用好期望效应,让学生在自己的积极期待下更快地成长。学生如果切实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的期待,就会从内心深处把老师当成自己人,怎么还会跟老师对着干呢?
教师的关爱要让学生懂,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在感受他们的情绪,在接纳他们的不同观点,在维护他们的自尊。学生一旦认为老师和自己是站在同一战线的,自然就更能接受老师给自己的建议,也就不好意思去违反纪律了。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教育学其实首先是关系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成为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者和积极推进者。很多教师都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但是自己的关爱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否则的话,你的爱就如东流水,一到大海就无影无踪了。尽管教师是师生关系的主要构建者,但对于师生关系质量评价的主动权却在学生一方。当学生真正感受到并理解教师的关爱,且乐于回报这种关爱的时候,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就水到渠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