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

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平天国建基立业,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育。所以,太平天国的状元、榜眼、探花、传胪、会元等须冠以文武2字加以区分。太平天国之所以在科举取士方面有所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与废除门第限制,争取更大的社会底层的读书人的支持有密切关系。太平天国在占领区大都实施了科举考试,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浙江等省的县志中多有反映

太平天国建基立业,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育。科举制度作为当时选拔人才的比较公正合理的方式方法,尤其受到重视。自太平天国在广西永安开国(咸丰元年,1851年),就已经开科取士,到定都天京后,更是把这一制度系统化、规范化。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任文衡正总裁后,主持拟订了《钦定士阶条例》,提议改革考试制度,建立完备的科举规章,虽未正式实施,但也反映了太平天国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企冀把科举制度规范化、完备化、精细化的努力。

一、《钦定士阶条例》中规定的科举制度

《钦定士阶条例》以官方文件的形式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目的、方针、组织、形式、方法、内容、领导等诸多内容,是以往科举制度的完备化和明晰化,尤其是在科考的组织与实施方面,规定得相当具体。[142]

《钦定士阶条例》规定科举分乡试、县试、郡试、省试、天试5级,每级都设文、武两科。乡试由乡官师帅先期参与组织报名等工作,由乡官军帅出题并典试,于每年二月初三考乡文学一场,取第一名,称信士;二月十二日考乡武学一场,取第一名,称艺士。其余评定甲乙,并同信士、艺士一起录送至县监军。

县试由县监军出题并典试校阅,于每年三月初三考县文学一场,初六复试一场,取前2名,称秀士。三月十三日考县武学一场,亦取前2名,称英士,其余评定甲乙,连同秀士、英士一起录送至郡总制。

郡试由郡总制出题并典试校阅,于每年四月初四考郡文学一场,初七、初十复试两场,取前两名,称贤士。四月十四日考郡武学一场,十七、二十两日复试两场,取前2名,称能士。其余评定甲乙,并同贤士、能士姓名一起录送至每年由中央派赴郡的提学。

提学另于每年五月初五考文科一场,于每10人中录取一名,称俊士,相当于清朝廪生。五月十五日考武科一场,也于每10人中录取一名,称毅士。都由提学出题并典试校阅。其投考资格并无特别说明,概称文武士子。又于每逢荣(卯)、酉两年的五月二十五日,即每隔6年,集全省乡、县、郡新旧科所取的信士、秀士、贤士、俊士举行考试,由提学出题典试,于每50人中取一名,称杰士,相当于清制拔贡。杰士可参加天试。

省试由中央派遣正副提考典试校阅,每3年举行一次,集合乡、县、郡新旧科所取之信士、秀士、贤士、俊士及武科的艺士、英士、能士、毅士于七月初七举行文科考试,初九复试,取中者称约士,类如清朝举人。七月十七日举行武科初试,十九日复试,取中得称猛士。约士、猛士无定额。

京试也称天试,每3年举行一次,参加考试者为新旧约士、猛士和提学所取的各郡杰士。九月初九考文科,十二日复试,由天王命题,文衡正总裁典试,拟取人员呈请天王核定后榜示。取中者分三甲:元甲3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为传胪,其余称国士,类即翰林;三甲第一名为会元,余称达士,类同进士。武试于九月十九日初试,二十三日复试,由正副讲武官协助正副总阅主持考务,文衡正总裁评定甲乙,取中者名称同文试,只是二甲二名以后称威士、三甲二名以后称壮士。所以,太平天国的状元、榜眼、探花、传胪、会元等须冠以文武2字加以区分。其余人员,即国士、达士、威士、壮士,都无定额限制。

所考形式由乡试的一文一诗到天试的三文一诗,各不相同,复试多加策、论等题。武试大多也是马箭3枝、步箭5枝及弓刀石技勇之类,省试以上武试方加入默写“武略”的内容。中央派赴各省的正副提考及各郡的提学,皆由现任官员及天试曾经中式者选考而来,一科一任,试毕回京,仍任原官职。

天试元甲3名,封职同指挥,二甲首名传胪职同将军,国士、威士职同总制,三甲首名会元职同监军,达士、壮士职同军帅;省试所取约士、猛士和各郡提学所取的杰士职同师帅,俊士、毅士职同旅帅;郡试贤士、能士职同卒长;县试秀士、英士职同两司马;乡试信士、艺士职同伍长。上述人员俱免差役。[143]赴京考试的川资和在京的住宿饮食都由政府供给,省试以下考场所需饮食及油烛等,也由政府供给。

《钦定士阶条例》中还具体规定了不被录取的条件:第一,其试文与策论不满300字者;第二,题目写错,抬头不合规定格式者;第三,误写避讳文字者;第四,故意不完卷或字迹两样者;第五,乌卷、曳白及烧损文卷者;第六,卷内未盖真道图记(即未经封验)者。另外,凡故意违犯一切考场规则及滋事者,由巡察官禀明议罪。[144]

考试内容以《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天命真圣主诏旨书》以及钦定《天条书》《三字经》等为准,具体内容见前节中述及的教育内容。

通观太平天国对科举制度的种种规定,可以看出其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废除了封建等级、门第的限制,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出身贵贱,都可以应试。太平天国考试“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乡试“亦不论门第出身,取中即为举人”[145]封建社会是等级制社会,科举同样极重门第出身,所以封建社会科举中取者真正出身寒门的确属凤毛麟角。而且科举制本身就把倡优、隶卒等视为下九流,其子女皆不得参加考试。太平天国之所以在科举取士方面有所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与废除门第限制,争取更大的社会底层的读书人的支持有密切关系。

第二,考官的选用不固定,亦无事前通知,考生的范围也不局限于一级考取才能参加上一级的考试,如乡试没有考中信士、艺士的文武士子仍可以应郡试。现任官员有愿应试的也可参加,前科考中的,除状元外,都可以再考。这样就克服了提考官员的营私舞弊,也调动了广大士子积极参加考试的热情,还避免了一考定终身,造成人才遗漏现象。

第三,改变旧科举对考生的苛刻待遇,以官方文件明确规定供给考生的饮食、旅费及住宿等多项费用,减轻了考生的经济负担和生活中的不便,为争取民心、广揽贤才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和条件。

当然,该条例也有不确之处,这表现在:提学的调派既规定每省2人,又规定全省各郡同一天考试,显然行不通;既规定乡、县开考,又规定不中者也可应郡试,这也造成乡、县级考试难以实施;其他还有封衔过低等问题。由于该条例未得实施,这些问题也就未得以暴露,也未造成任何实际危害。

二、实际施行的科举制度

太平天国癸好(丑)三年(咸丰三年,1853年)建都天京后,就建立正式的考试制度,分为县试、省试、京试3级。省、县考试资料较为缺乏,只能根据零星记载分析如下:

第一,省、县科举普遍实行。太平天国在占领区大都实施了科举考试,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浙江等省的县志中多有反映,时人的记载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如《平贼纪略》说:“城贼黄和锦奉伪令举办伪试,勒令各乡官招能文者,取齐监军局,得数十人,监军送城应试,以杜撰鄙语命题。锡金取三十余人,名曰‘约士’(实为秀士之误)……”[146]《越州纪略》说:“二月行科举,举秀士,令旅帅各贡三人,既而会试之。”[147]即使到后期,省、县科举也照常举行。《庚申避难日记》记常熟,“长毛有告示来镇,三月初三日要县考,十三日上苏省府考,每旅帅要文童三十名,武童三十名”[148]

第二,考试题目多出自《新旧约》《天命诏旨书》及其他太平天国典籍,或直接由出题人根据教义自撰而成。如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咸丰十年,1860年)苏福省试文题首题为“同顶天父天兄纲常”,次题为“禾王(按:指洪秀全)做主救人善”,三题为“能正天所亲”;诗题头场为“一统山河乐太平”,二场为“万郭(国)来朝”;策题为“治兵安民策”;论题为“真道根据惟一正”[149]。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同治元年,1862年)常熟县试,文题为“赦小过举贤才”;昭文县试文题为“知我者其天乎”,策题为“广大无边”。[150]答题格式仍采用八股制。洪仁玕曾亲自作过一篇八股文作为范本,让考生模仿使用。这再一次表明传统思想影响之深和农民革命之不彻底。

第三,考试官员并无定制。各县县试以监军为考试官,也有以军帅为考官的。如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同治元年,1862年)桐乡县考试,以军帅姚某为考官。[151]又有以军政司为主考官的,如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常熟县考,由军政司陈耕云主考,监军旁坐。[152]省试考官由中央委派,称提考官。考生也无资格限制,“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153]。录取标准也很宽,每试所取名额常常很多。反动文人常用“一榜尽取无遗”[154]之类的话嘲讽诋毁当时的考试,反证了太平天国取才从宽、用人孔亟的态度和事实。《纪无锡县城失守克复本末》中更说:“七月,贼勒伪乡官举行伪试,令曰:不应试者斫其手,资馈试者,按图报名。”[155]虽然不一定是事实,却反映了太平天国对待科举考试的心态:参加者给予物质奖励,不从者予以严惩。

第四,天试原定于天王生日即每年十二月举行,后改为幼主生日,于每年十月初一举行。但个别时间也有变动。东、北、翼3王也都举行京试,称为东试、北试、翼试,其日期各放在自己生日的那月举行。自太平天国丙辰六年(咸丰六年,1856年),领导集团发生内讧之后,东、北、翼3试停止。天试人员,监考由政府大员办理,出题由天王出文题,其他各王多由手下代出,诸王过目。考生以各省试后选送的考生为主,也有在京现任官员。考取者也分三甲,元甲亦称状元、榜眼、探花等名称,余下无限额。录取者给予相应的职衔。当然也有文武试之分,文试取为状元者则称文状元,如《英杰归真序》作者之一刘达忠就自称是“天试文状元”[156]。考试内容以拜上帝教教义为主,间有歌颂诸王功德的内容,从出题方式和题目本身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从杜文澜《平定粤寇纪略》所述,天京科举可见一斑:“贼首每庆生辰,先数日逼令各馆先生胁从士子投名进贡院考试,约仿科举仪。所试非策非文,出题以所刊诸妖妄书。如杨秀清试,首题云:四海之内皆东王说;次题云:真道岂与世道相同论。试毕,与诞期传胪,取鼎甲3人,翰林十余人,进士百余人,即冠以龙凤冠锦袍游街。东、北、翼亦然。”[157]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实为招贤纳士的方法之一。首先,它对考试内容、考试的组织与实施并不完全看重,所看重的是用这种办法收取人心,收取文人士子对太平天国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也扩大下层知识分子参与太平天国革命的机会。其次,太平天国还以举行科举作为自己是合法政府的证明。因为在传统意义上,只有中央政府才有权安排、组织和实施各级各类考试,太平天国正是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合理性、合法性。当然,用潜意识理论也可部分解释太平天国如此重视科举制度的原因:正是因为洪秀全、洪仁玕等人多次参加科考的失败,才使他们比以往任何农民起义领袖更注重科举考试,以致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咸丰九年,1859年)拿到会试题后马上写篇八股文,并让诸考生效法,可见其潜意识多么顽固了。[158]

【注释】

[1]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1册,第9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54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3]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1册,第8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4]同上书,第87页。

[5]同上书,第2册,第634页。

[6]同上书,第1册,第321页。

[7]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48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8]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1册,第9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0]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15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1]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48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同上书,第552页。

[13]同上书,第508页。

[14]同上书,第545页。

[15]同上书,第559页。

[16]罗尔纲、周村:《洪秀全论》,见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编:《太平天国史论文选》,第89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8]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1册,第8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9]胡思庸:《太平天国与儒家思想》,见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编:《太平天国史论文选》,第77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

[20]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1册,第9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1]同上书,第91页。

[22]同上书,第2册,第635页。

[23]同上书,第1册,第92页。

[24]同上。

[25]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2册,第635~63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6]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2册,第64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7]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第53页,上海,上海书店影印版,1986。

[28]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第232页,长沙,岳麓书社,1986。

[29]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6册,第380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

[30]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326~32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1]马振文:《粤匪陷临清记略》,见《山东近代史资料》第1分册,第27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

[32]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23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3]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6册,第386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

[34]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1册,第33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35]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4册,第73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6]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327页。

[37]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19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8]同上书,第57页。

[39]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4册,第71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40]同上(引文中书名号与引号为作者所加)。

[41]可参见胡思庸:《太平天国与儒家思想》,见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编:《太平天国史论文选》,第793~79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料考释集》,第8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郦纯:《太平天国制度初探》,第59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

[42]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482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43]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31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44]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4册,第599页。

[45]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327页。

[46]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6册,第869页。

[47]《曾国藩全集·诗文》,第232页,长沙,岳麓书社,1986。

[48]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11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49]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4册,第73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

[50]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113~11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51]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3册,第40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52]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11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53]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1册,第26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1。

[54]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5册,第37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55]王天奖:《太平天国乡官的阶级成分》,载《文史哲》,1958(3)。

[56]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4册,第62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57]同上书,第3册,第328页。

[58]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4册,第95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

[59]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4册,第70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60]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172、294、304、97、26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61]同上书,第6册,第812页。

[62]同上书,第795页。

[63]同上书,第741页。

[64]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2册,第79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65]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4册,第48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66]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2册,第55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67]同上书,第552页。

[68]同上书,第3册,第73页。

[69]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2册,第105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70]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2册,第4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71]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1册,第32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72]同上。

[73]同上书,第326页。

[74]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2册,第52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75]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2册,第53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76]同上书,第525页。

[77]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2册,第52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78]同上书,第526页。

[79]同上书,第525页。

[80]同上书,第537页。

[81]同上书,第527页。

[82]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9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83]同上书,第105页。

[84]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22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85]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4册,第70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86]同上书,第621页。

[87]同上书,第700页。

[88]同上书,第3册,第328页。

[89]同上书,第5册,第280页。

[90]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2册,第17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91]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4册,第4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92]同上书,第256页。

[93]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2册,第60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94]同上书,第552页。

[95]同上书,第551页。

[96]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307页。

[97]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4册,第623页。

[98]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373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99]同上书,第393页。

[100]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1册,第382~38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01]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30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02]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6册,第379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

[103]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307~30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04]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2册,第163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5]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30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06]同上书,第1册,第92页。

[107]郦纯:《太平天国制度初探》,(第二次修订本),第251、26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8]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4册,第63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09]同上书,第1册,第232页。

[110]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2册,第338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1]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4册,第69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12]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2册,第46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3]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1册,第38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14]同上书,第68页。

[115]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4册,第768页。

[116]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1册,第23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17]同上书,第234页。

[118]同上书,第2册,第435页。

[119]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26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20]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1册,第315~3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1]皮明麻等编:《出自敌对营垒的太平天国资料》,第108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122]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6册,第691、70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23]同上书,第4册,第736页。

[124]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18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5]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1册,第31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6]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18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7]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26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28]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太平天国资料》,第71~72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29]钱满素:《洪秀全的洋为中用》,载《读书》,1996(12)。

[130]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1册,第22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31]同上书,第227页。

[132]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2册,第561~562页。

[133]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1册,第8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34]同上书,第163页。

[135]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54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136]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2册,第616~61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37]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32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138]同上书,第337页。

[139]同上书,第40页。

[140]同上书,第32~33页。

[141]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4册,第65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42]有关《钦定士阶条例》原文可参见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2册,第545~56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43]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2册,第55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44]同上书,第560页。

[145]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3册,第111~11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46]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1册,第27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1。

[147]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6册,第77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48]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4册,第49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

[149]《吴江庚辛纪事》,见《近代史资料》,1955年第1期,第38页,个别字有改正。

[150]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4册,第4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

[151]同上书,第148页。

[152]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4册,第393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

[153]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4册,第72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54]同上书,第6册,第641页。

[155]同上书,第5册,第254页。

[156]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34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157]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1册,第31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158]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32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