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榜样人物司马迁,一个为民写史的巨人

榜样人物司马迁,一个为民写史的巨人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野。汉武帝询问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非常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酷吏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让他受尽了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和妻儿,司马迁也因此被判了腐刑。残酷的腐刑不仅摧残司马迁的肉体,还极大地侮辱了他的人格,悲痛欲绝的司马迁甚至想到了自杀。

●榜样人物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书籍,因而得读所藏图书。撰写《史记》,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榜样故事

司马迁为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在他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愿意为此奉献一生。

于是,他到各地远游,考察历史古迹,搜集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了解了许多英雄豪杰和人民群众的动人故事。这更使他下定决心要把那些丰功伟绩记录下来,传给后人。

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

在一次汉匈之战中,李陵率领5000步兵深入到敌人腹地,虽然打击了匈奴几万人,但最终寡不敌众,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野。汉武帝本希望他战死,却听说他投降了,非常愤怒,便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还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满朝文武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前几天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非常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于是他一面安慰汉武帝,一面替帮李陵解释说:“李陵平时孝敬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威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虽然这次打了败仗,但他在救兵不至、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杀敌无数。依李陵的人品选择投降而不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

汉武帝听了,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酷吏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让他受尽了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和妻儿,司马迁也因此被判了腐刑。

残酷的腐刑不仅摧残司马迁的肉体,还极大地侮辱了他的人格,悲痛欲绝的司马迁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的意义是不同的,“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从此他不再有怨恨,也不再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经过6年的艰苦写作,司马迁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

●妙语点睛

身受腐刑的司马迁,遭尽世人的白眼,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内心痛苦而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巨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