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廉洁?意为不贪、不苟取不义之财,立身清白。因为贪取不义之财是违背人的道德规范的小人行径,不但自己损德,而且还为人所共耻。
王溥,是明朝时桂林人,洪武年间任广东参政,因廉洁有德而被人称道。
王溥的弟弟有一次来探亲,同王溥的下属乘同一条船,下属赠送一件布袍给他。王溥知道后,命令弟弟将布袍归还,说:“一件衣服虽然微不足道,但不可不谨慎,因为这就是玷污行为、侮辱自身的开始。”
王溥勤修德政,为百姓提供了很多方便,虽然任官多年,但箱子里没有多余的衣服,厨房里都没有两种食物。
后来王溥受到诬陷而被关入牢狱,有下属赠送给他财物,他一概不接受,说:“我岂能因为患难而改变心志!”
事后冤情得以昭雪,王溥回到家乡安享晚年。
王溥严守操行,不以细微之事而玷污自身清白。这位有德君子用一生的实践,为后人证实了廉洁的高尚与难得。
为人者可以穷困,或者身处险境,但要深知做人的本分,不可以妄取不义之财,不可以失德损德,方为君子。
春秋时期,吴国吴王诸樊的弟弟延陵季子有一次外出巡游,看见路上有人遗失的金子。当时正值五月,天气炎热,有一位披着皮衣的穷困砍柴人在此路过,季子于是招呼砍柴人:“把那地上的金子捡起来。”
砍柴人将镰扔到地上,瞪大眼睛,生气地说:“你怎么地位尊贵,而把别人看得这么卑下呢?你仪态容貌豪壮,说话却这么粗野呢?我宁肯在炎热的五月,穿着皮衣砍柴,难道会去捡他人遗失在地上的金子吗?”
季子听后非常惭愧,连忙向这位砍柴人道歉,并请教其姓名,砍柴人告诉他说:“从外表看你是有地位的人,怎么值得把我的名字告诉你呢。”说完便离去了。
后人对砍柴人这种甘愿清贫困苦,也决不妄取不义之财的德行操守非常赞赏,因为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推崇的高洁清廉、拾金不昧的做人应具备的美德。
南北朝时著名的文学家庾信曾为一幅《五月披裘画》题诗赞道:“披裘当夏,俗非为心,虽逢季子,不拾遗金。”
唐朝大诗人李白也在《杭州送裴大泽时赴卢州长史》一诗感叹:“五月披裘者,应知不取金。”
在《世说新语》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王恭的人,从会稽回家后,同宗前辈王忱去探望他,看到他坐在一张六尺长的很精致的竹席上,觉得既新奇,又喜欢,继而便动了贪心,然后对王恭说:“你从会稽那边回来,所以能够弄到这种新鲜的好东西,不妨送一张给我。”当时王恭没有说什么,就又聊了一些别的事情。
王忱走后,王恭就让家里人把自己坐的那张竹席给王忱送过去。王恭没有多余的席子,就只好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忱听说这事,非常惊讶,且又觉得惭愧,就对王恭说:“我本来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才向你要,真是……”王恭回答说:“你不了解我,我做人的标准是,在生活上不喜欢多余的东西。我以为,只有少了物质上的累赘,才会有心灵上自在的空间,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啊。”
作为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需要”的东西并不多,而“想要”的东西则太多太多。有多少人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吃不好睡不好,搞得一身糟,心灵也受到了极大的伤痛;有的争得头破血流,甚至搭上了性命。对物欲的追求并非好事,放不下对物欲的执著,才是人生的大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