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聚焦在机制改变上

聚焦在机制改变上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对教育的关注与理解。认真分析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式与新任务,在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以及素质教育与“质量-效益”型教育的结合上寻找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生长点。教育第二次飞跃:“质量-效益”型教育是建立在众多教育者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对丰富的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的结果。“质量-效益”型教育可能为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一个发展的方向和操作平台。将发展教育视为发

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

(一)教育发展的“第二次飞跃”:“质量-效益”型教育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对教育的关注与理解。做好思想启蒙,使整个民众都受到一次新教育思想的洗礼。康德说,启蒙就是人类从不成熟或蒙昧状态中摆脱出来,就是善于运用我们自己的理性。让真正的优秀教育理念走进民间,是每一个“教育人”的重要使命。坚持不懈地用我们的笔表达我们的思想,使读书、思考、写作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习惯。

1.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探索

没有教育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教育研究是反映并指导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研究即“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真正沉静下来,耐得住寂寞,”才能创造“那些来源于真实的教育生活,同时又是影响和改变教育生活的”成果。

只有用“心”去做,才有“心”的收获。《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教育原则、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上都特别指出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应并重,两者缺一不可,表明对质量和效益关系的新认识。教育发展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努力做到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相统一。《“质量-效益”型教育》为我们送来了一种超越平凡、追求卓越的视角和思路。认真分析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式与新任务,在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以及素质教育与“质量-效益”型教育的结合上寻找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世界上没有所谓最好的,即使你当作“宝贵”的经验,也是产生于特定的土壤和条件,是解决那个特定“场”的问题的。如果你这里不具备如此条件和工作“着重点”不在于解决那个问题时,也就意味着,“他的宝”在你这里不是个宝。“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当地的现实条件为转移”。

2.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教育质量引导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方向,在认识并确定教育质量的时候,一定要有前瞻的思想、引领教育发展的意识和超越现实的适应的思维方式。教育生存于现实与理想的张力之中,提高教育质量是对教育的本质追求。思想是学术的灵魂。灵魂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精神实体,是能感知、能思维、有梦想的精神存在。灵魂就像是电线里面的电流,你用肉眼看不到它的存在,但是你却能真实地感觉和意识到它。

教育第二次飞跃:“质量-效益”型教育是建立在众多教育者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对丰富的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的结果。为提高“质量-效益”的管理水平、提升“质量-效益”的科技含量、构建“质量-效益”的评价机制等做了深入的探索。

(二)打造“质量金牌”,托起“质量方舟

教育改革面临新形势,亟需新设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漫长的生长过程。教育正处于转型期,要用文化来引领,回归教育的规律、本真、原点。

1.教育就是要开发每个人“内存”的力量

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完全是两码事。管理研究要追踪最前沿的,而管理实践要寻找最适用的。教育第二次飞跃:“质量-效益”型教育,寻求的是在前沿与适用间探索,期盼“人的心智得到彻底的解放”。刘力教授曾说过,“理论上提出的原理,在初期往往被认为是谬论的呢!”谭霈生教授提出:“个人的著述才能出思想,大量的群体著述反而不容易出思想。”因为集体著述往往是思想的妥协,新思想往往产生于多样性的文化和在团体边缘的人。目前正值教育改革之际,需要有适应自己本土化的管理哲学、管理工具。“质量-效益”型教育可能为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一个发展的方向和操作平台。

2.农村教育是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教育

教育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学校培养什么人才?教育目标定位在什么地方?殷切期盼“成人创新社会”的到来,迈向终身学习的大国。

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寓含教育现代化发展,同时也依靠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因而应是“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教育。

(1)弱势群体不是“包袱”,而是未开发的“富矿”

新时期我们应有一种新的理念,这就是: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鉴于这种新的理念,农村教育应将促进农村人口转移视为新时期的重要使命。“如果至2020年,有近3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达到城镇人口的同等受教育水平并实现就业的话,这将使中国有效利用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增长一倍。也就是说,有效开发人力资源,使之转移到城镇并实现就业,就等于在人力资源上再造一个中国。”

(2)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转型呈两大主要特征:

一是农村城市化,大批农村劳动力将有序快速转移;

二是规模、效益、特色、有机农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现有的农民将分化成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而且兼业农户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农民收入因非农收入的增加而逐步得以提高。

农村教育、农村职教不单纯是教育问题,农村经济不单纯是农业问题。农村经济不可能脱离农业,也不可能局限于农业。因此,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将必然遵循这一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人为改变或漠视这一发展规律和进程。

3.应重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策略

策略1:减校增效,增强学校建设的集中度,形成教育投入的聚集效应。主要做法:撤并生源少、效益低、质量差的学校,提升教育集约化水平。根据人口增长态势,各镇首先建好镇中心小学,提高教育发展的集中度。通过出售、变现、出让、租赁、置换等,盘活学校闲置资产,增强政府财政调控能力,集中办学,扩大教育规模效益,形成“撤并—盘活—投入—增效—投入”的良性循环。

策略2:管教并举,提高教育环境质量,形成教育质量“越升”的叠加效应。一是通过强化管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均会得到提高;二是加强生活教育,学生自我生活能力会明显增强;三是规范管理,让学生学会合作;四是有效开展活动课程,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让学生实现从“小皇帝”向“小主人”的转变。

策略3:创设家校互动机制,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形成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拉动效应。学生也可以寄宿,增强学生家长的心理指向。加大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健全家校联系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建议1:实施学校标准化工程。抓大撤小,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城镇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效应。大力调整、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以及现代都市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布局结构,加大薄弱学校、“袖珍学校”的撤并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的规模等效益,办好每一所学校。

建议2:强化学习型城市宣传、建设力度,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氛围。终身教育认为,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将教育视为成长的手段。将发展教育视为发展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手段。

建议3:加大教育投入。发展教育产业的重点是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是一种纯粹的福利事业,对教育的投资是生产性投资。

总之,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命脉所系,是一切文明的根基。如果说,一个人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还不足能完完全全的决定其未来的话,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教育水平却一定会完完全全地决定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政治、经济等一切社会生活健康发展的基础。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国民教育中去

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投射下,教育很难独醒,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但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

1.找到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聚焦点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用心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不让优秀成为卓越的敌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在我国近14亿人口中,有各种各样的群体,有些群体不一定赞成马克思主义,但是它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能够形成最大的凝聚力量。

(2)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两期并存”的关键时期。两期并存?就是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期、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两难问题?就是处理当前出现的某些社会问题、出现的一些前进中的困难,既不能回到计划经济,也不能完全地照搬西方国家那一套。

科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全面、简约,通俗。“规范、民主、公正、和谐”。目前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出现“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的内涵覆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覆盖和包容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毛泽东早就指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2.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公共教育经费是纳税人贡献的资源,在公立学校之间进行分配时,必须客观公正,采取公平优先、兼顾效益的原则。

(1)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列为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

重构教育理念。只有在学校教育理念和家长的教育理念一致的前提下,教育才能取得成功。学校与大学、学区和社区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得到大学的学术辐射,也得到社会的全面支持。充分认识到“今天的课程,就是明天的社会;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社会效益。”

“读好书”已经上升为人民的主要教育诉求和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民群众期盼的不仅是“人人享有受教育机会”的起点公平,还要求“接受同等条件教育”的过程公平,进而实现“人人获得适合自己教育”的结果公平。人民群众期盼着进一步的教育均衡,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人群之间教育的差距,切实增强教育的普惠程度。

(2)社会教育的发展状况是一国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

社会教育在转型期承载着重要的功能: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人们生活方式朝着科学、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改变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使新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人学会思辨。思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听到任何话都自然去怀疑、审视,然后去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话逻辑上、事实上或数据上是否站得住脚。这种习惯看起来简单,但却是培养自主思考的开端。

3.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

温家宝讲过:“这个社会的教育程度,是由这个社会受教育最少的那部分人决定的。”“现在的教育是两个不适应:第一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不适应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1)教育需要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培植

教育应培养合格公民。当全社会普遍认为“看病、买房和上学”成为压在我们头上的“新三座大山”的时候,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警醒,而不是回避或遮掩矛盾。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的定位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

大众传媒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控制。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传播手段的不断丰富,大众传媒成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使没有围墙的大学成为现实,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并推动着教育方式的革新,大众传媒在广泛参与到公众教育的过程中,也承担着社会控制的功能。

(2)办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这几乎在所有国家里都被证实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定律。很难设想,在一个愚昧落后的国度里,会有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和经济上的腾飞。事实上,我国贫富差距的核心问题是低收入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是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生产能力和自身素质低下,导致他们没有获得高收入职业的机会,从而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化。要构建和谐社会,给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跳出教育看教育。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研究和解决问题。自觉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利益的高度,来看教育、想教育、发展教育。研究“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教什么、怎么教”等教育本源问题,研究群众热议的问题,从改革上找出路,以改革创新推进问题的解决,推进教育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