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长管理学校经验交流

校长管理学校经验交流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管理更是如此,它需要经验的积累。每一个人,每一所学校,每一件事都有其个性,有其固有的特性,我们要了解其固有的个性与特点,有针对性地处理管理中发生的矛盾,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发展。虽然我们谈论的是经验,最终还是围绕我们的议题:“学习与思考。”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更是需要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学习他人的长处,用好他人的长处。

做任何事情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有了一定的经验,做事情时可以少走许多弯路。但是,我们也不能仅凭经验办事,因为不可能每一件事都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同样的事情,因为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更换,也会使事情发生变化,有些甚至是质的变化。如果有以往经验为基础,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根据具体事物的变化改变我们处事的方法与策略,取得较好的办事效果。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碰到许多事情,我们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有时会显得非常幼稚。所以,我们不要小看经验的积累,要重视经验的积累,要向有经验者虚心讨教与学习。

学校管理更是如此,它需要经验的积累。一个经验丰富的管理者,遇到相似的管理问题,他会触类旁通地予以解决。即使遇到问题,他也会适时地调整管理策略,甚至能以不变应万变,妥善地化解难题。

每一个人,每一所学校,每一件事都有其个性,有其固有的特性,我们要了解其固有的个性与特点,有针对性地处理管理中发生的矛盾,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发展。有经验的管理者,他必定会接触许多人,许多事,与各种人相处,处理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各种事,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

许多人、许多事、许多问题的解决,既有其个性,也有其共性。人与事相似之处、相同之处、相通之处,这便是共性。睿智者,既要了解与掌握事物之间的个性,妥善处理事物的个性,解决在事物的个性中发生的矛盾,更要善于找出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共性。我们把事物之间的共性加以梳理与提炼,上升到理性高度,便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能熟练地运用这些规律,我们便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管理工作在我们手中便会游刃有余,我们的管理艺术会达到更高境界。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管理者,很忙,很辛苦,从这幢大楼跑到那幢大楼,从楼下奔到楼上,常常忙得不亦乐乎,事必躬亲,但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是不善于总结以往的经验,举一反三,更关键的是不善于提炼,找出事物间内在的规律,并以规律来解决问题。

以上似乎主要讲经验,经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但仔细思考一下,其实重点并不是放在经验上面,而是放在对经验归纳与提炼之上,放在事物的规律之上。也就是放在对经验的思考之上,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虽然我们谈论的是经验,最终还是围绕我们的议题:“学习与思考。”

经验可以是亲身经历的,这是直接经验;经验也可以从他人身上汲取,这便是间接经验。一个人能亲身经历的事往往记得牢,甚至是刻骨铭心,但人活在世上几十年,最多一百多年,能有多少事可以亲身经历?所以人要获得更多的经验,只能从他人身上学习经验,从书本上学习经验,从历史的成功事例上学习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经验。谁学的经验多,谁获得的经验多,并能融会贯通,谁便是成功者。

我们只要仔细地回顾与思考,便会发现,世界上每位成功者,有谁不是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发展而成的?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空想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是由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演变而来的,马克思的高明之处是能把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之相结合、佐证,并加以发展完善,由此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而毛泽东思想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演变而成的,毛泽东的伟大,是能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结合起来,并加以发扬光大。毛泽东酷爱中国古典文化,并深入研究,从中汲取经验和营养。据说,毛泽东认真阅读了《资治通鉴》,并详细进行了批注,如此卷帙浩繁,毛泽东竟然看了七遍。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思想中蕴含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结晶。

大家都知道书圣王羲之,他被公认为书法第一大家,他写的字飘逸、俊朗,仪态万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太宗李世民曾作《王羲之传论》认为前人书法,唯有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尽善尽美”。但是,王羲之的书法也是借鉴前人的,他的书法成就渊源于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钟繇。

要获得成功,还要善于学习。除了前面论述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借鉴他们的成功之处外,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学习的途径相当广泛,学习的方法也不胜枚举。

我们可以向自己的同行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其意就是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处,虚心地向他人的长处学习,就可以弥补自己的短处。一个人有可能是一个或几个领域的专家,但不可能是所有领域的专家。所以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更是需要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学习他人的长处,用好他人的长处。

我们时常会遇到武大郎式的领导干部,谁有能力,谁有本事就忌惮谁,就不敢用他,生怕他超过自己,动摇自己的领导地位。殊不知这种妒忌人才的愚蠢举动,使自己的威信降低,自己所管辖的区域里,危机四伏,能维持现状已经是不错了,更不要说发展与提高。我们都知道汉高祖刘邦原来是卖草鞋出身,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本事,但他会用人,会用将,终于一统天下,建立了汉王朝。

笔者曾到一所学校去担任校长,去之前该校已经安排好××职务的竞聘工作,去了没有几天,就有两名竞聘教师在教工大会时进行竞聘演说,在他们发表演说时,笔者仔细观察了两位教师,一个大概四十出头一点,一个三十不到一点。演说的效果明显是第一位年龄大一点的好,他的演说没有稿子,讲话的逻辑性很强,用词也十分精当。另一位教师可能年纪轻一点,阅历也没有前一位教师丰富,所以演说的效果没有前面那位教师好。

笔者个人的感觉,第一位教师能力比较强,语文功底也比较好,适合担任××职务。演讲结束后,征求其他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大家都同意笔者的观点,但提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同志平时比较傲,有时做事随心所欲,有点自由主义。笔者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以后工作中我们只要充分发挥他的长处,教育和约束他的短处就行了。

在后续教育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他的长处,还让他负责了××等能发挥他长处的工作,他的工作干劲越来越足。而一旦有自由主义苗子出现时,我们就及时个别地提醒他。他事后逢人便说,他在笔者当校长的几年里心情最舒畅,干得最欢快。后来,笔者离开这所学校,××采取放任自流的管理办法,结果他所谓的自由主义又表现出来,××采取睚眦必报的态度,他的傲气又“泛滥”。这两种管理方法,都一度使学校处于一种不稳定和矛盾百出的状态。

这是在用人上缺少学习,缺少思考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在学校管理上,不同校长之间确实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有自身的素质问题,也有能力问题、用人问题,但笔者认为关键还是自身的学习原因,遇到问题是否会思考的原因。

盐仓小学近十年来,换了七任校长,这些校长有各自的管理特点和管理优点,也有自身管理上的缺陷。笔者作为后任校长要加以调查与研究,他们的管理优点是什么,管理的不足又是什么?不少同志对笔者说,这些校长都是有本事的,并非庸人,庸人是不可能被任命为校长的。

不少人说十年前的第一任校长,在学校里很有威信,政令说一不二,学校当时也辉煌过,但到后期学校也开始动荡。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学校有中心校区和农村校区,表现差的就被分配到农村校区。到后期,所有的农村校区都集中到中心校区,这个起震慑作用的尚方宝剑没有了,于是有些人便开始浮动起来。

笔者还了解到,来盐仓小学担任校长的,有的是其他小学的校长。这些小学当时也搞得有声有色,生机勃勃,受到上级领导与教师的好评。也有离开盐仓小学在另外小学当校长,学校也搞得很有起色。有些校长离开盐仓小学后,在教育局其他部门担任领导职位,工作也很有成绩。那么,他们怎么会在盐仓小学遭遇滑铁卢呢?这是笔者首先要弄清楚的。兵书上说,只知己不知彼,或者是只知彼不知己,当然后一种情况比较少见,这两种情况下的战争结果是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知己知彼,则百战不殆。在管理上要获得成功,也必须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笔者作了深入调查后,又进行比照,如与管理学校成功原因的比照,与兵书上取胜的案例进行比照,得出前任校长成功的原因,以及遭受挫折的内在因素。此处主要叙述后者。

每所学校的校情是不同的,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各所学校的校情。

在其他学校可以用大刀阔斧式的办法管理学校,但盐仓小学只能用渐进式管理办法,它不能用猛药,这样才能消除病根,起到较好的治理效果。

盐仓小学的实际情况也不可能全部是温情式的管理方法,与群众打成一片必须要有一定的原则,而且打成一片,不能仅是一片,还必须是全体,否则厚此薄彼,反而适得其反。与教师接触,必须是心灵的沟通,观念的转变,而不是吃吃喝喝,否则难以开展正常工作。

用通俗的话语来表述上述的管理模式就是:刚柔相间,恩威并用。

我们都知道水,水是至柔的物体,大家都喜欢戏水,亲近水,于是溺水死亡的也很多,所以接触至柔的物体也要适可而止;大家也知道火,火势威猛,很多人都远离它。所以,从管理的角度分析,过猛与过柔都不是最佳的管理方法,两者必须中和,兼而有之。

以前盐仓小学的管理,有的是一开始即猛,到后来成了“太刚易折”,反而走向反面,最后无法收拾;有的则是一开始即柔,柔到没有坚持原则,柔到政令不能畅通,最后再想拨乱反正,为时已晚。

当时,有的管理者以身作则不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管理,于是就逐渐失去领导者威信;也有的是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有偏差,不能详细地考察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于是因一处偏差而引发塌方,无法收场。

所以作为管理者,必须虚心地向他人的长处学习,仔细地加以思考,找出前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对应的策略。这样才能站在管理的高度,高屋建瓴,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