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待顾客要满怀热情

对待顾客要满怀热情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做生意,最关键的是要有顾客来购买货物。如何吸引顾客前来购买是做好生意的重要问题。这是中国商人历来招徕顾客的经营哲学。“诚”能招唤顾客,“信”能联络顾客,在经营中讲道德,守信誉使顾客盈门,就会大发利市。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商业战线的广大职工“以诚招客”认真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模范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商业法规,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充分体现着国家对人民的关怀,对稳定社会局势,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第三节 对待顾客要满怀热情

□招引顾客

做生意,最关键的是要有顾客来购买货物。如何吸引顾客前来购买是做好生意的重要问题。买与卖双方在经济利益上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卖方通过交易获得应有的利润,买方通过交易要获得应得的商品使用价值。同时,双方都希望在交易中获得良好效益,卖方想要多盈利,而买方想少花钱,这样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要走到一起来,实在是一个难题,中国商业的长期发展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那就是在等价交换基础上进行——以诚招客。“诚招天下客,信连八方人”。这是中国商人历来招徕顾客的经营哲学。它强调要做好生意,不仅要“货真价实,公平买卖”,还需要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上努力。认为做好生意,财源茂盛和商业职业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营者在经营中如果能够做到诚恳待客,信誉昭著,就会吸引“天下八方”大量的顾客来购买,使买卖兴旺起来。

做生意一天离不开顾客,没有顾客的买卖是不能存在的。那么,究竟“客”从何处来呢?《生意经》曰:“货叫人点头自来”。这里面强调了做生意既要以“货叫人”,又要以”人点头”。所谓“货叫人”就是货物质量要好,有吸引顾客的魅力;所谓“人点头”就是经营者要做到“诚”、“信”,“诚”就是要诚实、诚恳,“信”就是要讲信用、有信誉。如果卖方以好货相售,又服务周到,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必然会赢得大量的顾客前来购买,形成“诚招天下客,信连八方人”的兴旺局面。

“诚”是商业道德,“信”是商业信誉。“诚”能招唤顾客,“信”能联络顾客,在经营中讲道德,守信誉使顾客盈门,就会大发利市。所以,几千年来,无数商人总结出“货真价实”,“买卖公平”,“童叟无欺”,同时又强调要讲究“诚”、“信”的警言。为什么在经营中要“以诚招客”呢?

因为商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商品的需要,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如何对经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良好、高尚、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促进彼此之间的联结、共识,而那些使人心情不悦的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彼此之间的联结,而且还会起离异作用。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商业战线的广大职工“以诚招客”认真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模范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商业法规,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充分体现着国家对人民的关怀,对稳定社会局势,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经商准则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诚招客”呢?

首先,要模范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商业法和商业政策。

模范执行政策需要按商品营销目录供应商品,实事求是的宣传介绍商品,销售时明码标价,按价出售,不以次充好,不以副顶正,不掺杂使假,不硬性搭配,讲究优质服务现出高尚的商业职业道德。

其次,要正确对待如何在经营中取“利”的问题。

自古以来,经商取利,有贪贾廉贾之分,中国商业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尤其重视:“廉贾经商,取利守义”。所谓“廉贾”,就是在经商过程中财货取之有道,重在调剂商品余缺,沟通商品有无;所谓“贪贾”,即不择手段谋取个人财富,完全没有任何道义所循,置社会责任于不顾。中国商业的发展在世界商业史上有着独自的特色,就是因为长时期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注重伦理,使商业活动和伦理思想及其“义利之争”密切联系。

由于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义”和“利”的相互关系的争论,造成在早期出现的商人那里就提出了以下的经营原则:

(一)反对追求厚利认为追求厚利是唯利是图,“胜而无耻”,是不道德的。

(二)提倡货真价实。不要“伪饰”,不能虚诳,不以假充真,《周礼·地官·司市》载:“凡市伪饰之禁,在民者十有二,在商者十有二,在贾者十有二,在工者十有二”。即早在周朝时设摊买卖的“贾”规定了十件商品中有两件不合质量的不准出售,在尺寸上不合标准的车辆、用器,在精度、幅度、颜色上不合规定的布帛等不准出售,并在市场中专门设“司市”,掌握“量度禁令”,设“胥师”辨别货物之真伪,禁止把不合标准的货物出卖。

(三)提倡公平交易,反对狡诈行为。

在商农之间贸易价格要相当,收购价格不能过低,过低就会破坏农业生产;也不能过高,过高商贾就不好经营。儒家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虽然赞成经商,并愿把知识侍价而沽,但是却明确提出“重义轻利”的伦理原则。墨子虽主张“义利并重”,但影响远不如孔子。直到明清之际,随着资本主义在我国的萌芽,王夫之、颜元又重提“义利并重”,颜元曰:“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取利守义

廉贾经商取利,要守何“义”呢?

(一)诚信无欺。

以诚实不欺为经商所遵循的信条,《岩镇志导》记载:

商人梅庄余“弱冠行贾,诚笃不欺人”。《济阳江氏族谱》记载:商人江长遂,“业卤差宛陵,待人接物,诚信不欺”。《水帘春艺》记载:“著名老店,如扬州之戴者林,苏州之孙春阳,嘉善之吴鼎盛,京诚之王麻子,杭州之张小泉,皆天下所知..然此名家得名之始,只循‘诚理’二字为之”。杭州胡余庆堂药店,高悬“戒欺”匾额自警警人。所有这些表明中国商人受儒家文化“诚”、“信”影响很深,不仅做为“德”来信仰,而且贯彻在经商实践之中。

(二)货真价实。

即出售商品不掺杂使假,不以劣充优,不以假冒真,不以次顶好,不价高货次。据《谢承书》记载:东汉公沙穆使人到市上卖猪,因猪有病而叮嘱:“如售,当告买者言病,贱取其价,不可言无病,欺人取贵价也”。当公沙穆知道猪卖时并未说有病时,立即找到买主,告之,并退还多收的钱,买主说“即以成交作罢”时,公沙穆终不收钱而去。《后汉书》记载:韩康在长安卖药,“言不二价”三十余年,人人皆知。《魏书》记载:

赵柔与子善明到市上卖梨,有人向赵柔买梨,言明价格是绢二十匹,而另一商人闻后愿出三十匹购买,善明想卖后者,赵柔曰:“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利动心哉”。

(三)称准量足。

即在出售商品时,卖者给与准确计量,不得缺斤短两,分量不足,《许文穆公集》记载:“公尝与他贾市米,岁计倍赢,公竟谢去。并曰:‘夫出入不同量,以是为利,是计百非我愿也’。”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商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好的把商业经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了起来。一方面要赚钱盈利,另一方面要服务社会。

□忠厚哲学

中国商业文化的一个特点:“忠厚不折本,刻薄不赚钱”。

“忠厚”与“刻薄”是两种对立的人的伦理行为。它集中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人们对人的行为的道德评价。发生在经营过程中的“忠厚”、“刻薄”,由于使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商品交换的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使人对这种行为的道德评价更具有强烈的“善”与“恶”的色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对人的某种行为说长道短,议论纷纷,其中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他人或自己行为所作的关于好(善)或坏(恶)的判断便是道德的评价。这种评价的活动一般有两个层次:一是区分其行为的善恶;一是再进一步肯定善的行为,鞭挞恶的行为。

“忠厚”是在经营过程中,顾客通过对货主的服务行为、服务态度以及所提供的货物等所作的一种良好评价,反映了顾客对货主满意的情绪。“刻薄”是在经营过程中,顾客通过对货主的服务行为、服务态度以及所提供的货物所作的一种反感的评价。这两种不同的道德评价,对“买”与“卖”双方起着不同的作用:“忠厚”可以便双方相向凝聚;而“刻薄”则使双方相背离散。经营的关键在于能吸引顾客,让顾客在大量的购买活动中,促使企业兴旺发达,而“忠厚”的行为则能使企业经营正向发展;“刻薄”的行为使企业的经营背向发展。这样久而久之,“忠厚”必使企业盈利,“刻薄”必使企业赔钱。

总之,要做到“以诚待客”,经营者要不断的加强商业职业道德的修养,从思想上认识到经营商品是为顾客提供满足生产和生活所需,是社会的一种分工,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一种社会必要劳动。不能借机欺诈顾客,使顾客在经济上吃亏,情绪上生气。同时积极开展微笑服务,做到“百问不烦,百拿不厌”,不挖苦顾客,不克扣顾客的商品,自觉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真正做到“以诚待客”,就能使“客似云至”,这样,买卖岂有不兴旺的道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