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定要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定要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更多的知识分子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深切关怀着国家、社会以及世界上一切有关的公共利害之事。为了防止“叛逃”泄露军机,连队当即修订了作战计划,两天后展开了全岛东西守备部队互换防区的大规模演习行动。如今,这个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大本营。2012年6月世界银行副总裁的任期满后,林毅夫回到北大,继续从事教学研究。该学说一经提出,立即引发

现代社会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科学知识成为巨大的生产力,知识分子在社会生产和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更多的知识分子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深切关怀着国家、社会以及世界上一切有关的公共利害之事。

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于1952年10月15日生于台湾省宜兰县。1978年,他获得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1982年在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留学美国。4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的林毅夫,再次回到北大,曾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毅夫从小就牢记孙中山先生的遗训:“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一个人如果有能够为十亿人谋福祉的能力,就该投身到那样的事业中去。正是有这样的思想,林毅夫后来毅然从台湾泅过海峡,投奔到祖国大陆的怀抱。

1975年,林毅夫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台湾陆军官校正期生四十四期步兵科,第二年考入国防公费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78年取得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后,立即返回军中,被派驻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由于马山是整个金门距离大陆最近的据点,所以,马山连是全师最重要的一个连,不仅官兵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就连装备、福利也都是全师最好的。

在马山,林毅夫经常用半导体的收音机,收听大陆电台,隔着台湾海峡,遥望大陆,林毅夫对祖国大陆充满了无限向往之情。然而,大海却如一道深蓝色的屏障,将两岸骨肉同胞生生分离,使他心中的“大中国思想”无法实现。他痛恨这种人为的分离,却又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而他对于大陆的向往,对于一水之隔的痛恨日益强烈。这时,一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听人说起过,十年前一名金东题旅部一连的搜索排长,从天摩山下由后屿坡泅渡到对岸。当时,这名排长事前跟人借了“蛙鞋”,说是下海学游泳,泅渡前的晚上这名排长到一家小吃店吃了一碗绿豆汤,第二天大陆电台就播出新闻,宣布那名排长“起义归来”。这个故事让林毅夫受到了很大启发,他的心情随即豁然开朗,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1979年5月16日傍晚,林毅夫利用职务之便“假传演习命令”,下达了宵禁令,然后,在那个夜晚他凭着高大健壮的体魄,过硬的游泳本领悄悄地泅过台湾海峡,来到大陆。

林毅夫的失踪,使得金门全岛一夜不宁,所有驻军全部出动,在全岛水路两域展开地毯式搜索。为了防止“叛逃”泄露军机,连队当即修订了作战计划,两天后展开了全岛东西守备部队互换防区的大规模演习行动。

来到大陆不久后,林毅夫便进入了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政治经济专业。在北大,林毅夫因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熟悉、非常流畅的英语口语优势,使得他很快便在同学中脱颖而出。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西奥多·舒尔茨来到北京大学宣讲他的经济学理论。林毅夫荣幸地为舒尔茨担任翻译,没想到,这个意外的机会却为他打开了通往世界经济学最高殿堂的大门。

舒尔茨教授对林毅夫的翻译非常赞赏。一天,他问林毅夫是否想去美国读博士,林毅夫不假思索地说:“想呀。”当时,林毅夫本以为舒尔茨只是随便一说,没想到舒尔茨回到美国后,正式将林毅夫推荐给美国芝加哥大学。1982年,林毅夫从北京大学毕业,直接来到芝加哥大学,成为舒尔茨的关门弟子,学习农业经济。1987年,林毅夫学成归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归国后的林毅夫先是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工作,担任副所长,3年后调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0年,林毅夫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杂志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关于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的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这篇论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议。1992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成为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并获得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为他颁发的经典引文奖。这两篇文章奠定了林毅夫在国际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界的地位,他也因此被一些欧美国家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视为中国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权威,并屡次被邀请出国访问研究。1993年,林毅夫获得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并以《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他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再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再次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

1994年,林毅夫回到北大,联合多位海外归来的经济学界人士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一职。林毅夫对这个中心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他表示:“从1994年成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以后,国内主要政策的制定与讨论我们都参与了,包括电信改革、加入WTO、金融改革、农村发展、社保体系、农民工、粮食问题等等。”由于研究中心提出的许多政策建议独树一帜,一直都是比较受重视的声音,许多思想和观点都成为改革的主要内涵。”在他的推动下,2001年10月,首届中国经济学家年会在北大召开,成为中国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林毅夫以此为平台,与世界上许多经济大师,特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建立并保持着密切关系。仅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十周年庆祝期间,就曾邀请了罗伯特·蒙代尔、约瑟夫·斯蒂格利兹等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前来北大演讲,让北大学子早早地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和发展趋势。2005年6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学研究中心荣登财经媒体和中国留美经济学会推出的“中国内地经济学教育研究能力排名”榜首。如今,这个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大本营。另外,林毅夫还和他的同仁一道成立了国内研究金融改革的重要机构——长城金融研究所,为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奔走呼号,并取得了巨大效应。

2008年2月,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副总裁,也是中国第一位在世界性金融机构担任高职的人士。2012年6月世界银行副总裁的任期满后,林毅夫回到北大,继续从事教学研究。2012年9月17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朗润园万众楼二楼举行了“新结构经济学研讨会”,林毅夫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该学说一经提出,立即引发了同行的热烈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