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应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以网络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依然起主导作用,但作为客体的受教育者的地位开始增强,网络主体的平等性决定了受教育者在虚拟状态下的相对平等地位。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开创了对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和新途径,同时也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加强当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各种教育传播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追求,实现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追求是进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根本着力点。如何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和艰巨的任务。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因素

1.教育者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应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以网络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地位和身份没有本质的变化,在教育过程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启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二是调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方向、发展时序和发展速度等;三是决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数量和质量的某些组成部分。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

教育者的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成果。在网络时代,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新变化,这给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网络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机遇,创造新的条件。互联网以其缤纷多彩的信息内容和独特的功能特点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使其乐于接受的教育阵地,如“校园网”、“虚拟教室”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以课堂、黑板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发生动、形象的各类软件,使大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方式去接受让大学生感到比较“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等。

(2)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提出了挑战。教育者虽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身份没有本质的变化,但就具体教育内容和工作要求来说,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教育者需要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中不断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和立场方法,打牢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点。第二,教育者不能很快适应的互联网带来的知识革命和信息骤增的新形势,使教育者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教育引导过程中难以达到教育目的,从而附和教育对象的非道德观念甚至行为,导致教育者外在要求与内心信念的激烈冲突,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师长权威与大学生个性的冲突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教育者充分重视网络平等性特征带来的这一变化,最大限度克服其消极面,吸取其中积极因素。第四,越来越多的网络中的新的活动方式让教育者目不暇接,教育者需要不断拓宽视野,同时网络互动要求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保持“活力”。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因素

1.受教育者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受教育者是指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对象,他们比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对象更具有多变性和双重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依然起主导作用,但作为客体的受教育者的地位开始增强,网络主体的平等性决定了受教育者在虚拟状态下的相对平等地位。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

(1)网络给受教育者带来的积极影响。当代大学生是一支科技队伍的生力军,是对新生事物敏感,对知识渴求,个性中寻求自由、开放的新新人类。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难易和好坏。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的生力军,对网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追求。网络内他们展示了一个自由、开放的新世界。这大大激发了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他们更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同时通过这个媒体,他们与世界同龄人的距离缩短了,这使得当代大学生展现出前所未有过的开拓和时代精神;他们通过网络把握住了世界同龄人的脉搏,和他们一起完善和提高,这为我国明天的发展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通过互联网提高了素质,增强了认知和判断能力,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目的不谋而合,使得其对大学生的教育“一点就通,一说就破”。网络的这些积极影响简便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减少了其工作量。

(2)网络对受教育者产生的消极影响。网络对受教育者来说,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概括起来表现在:

第一,敌对势力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易导致受教育者价值观念的偏移。网络无边界,其使用跨越时空,这一特点既能开阔受教育者的心胸,增强大学生“地球村村民意识”,但同时也会淡化受教育者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从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导致青年大学生民族意识弱化,民族认同感降低,民族身份逐步消解。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大学生的世界“一体化”意识愈加强烈,在敌对势力不断向我意识形态领域大肆渗透的情况下,不利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对于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也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二,网络虚拟性特征可能导致受教育者道德法律观念的淡化。虚拟性特征为受教育者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宣泄情绪,但虚实、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也会导致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异化、思想意识行为的自由化、价值取向行为功利化、道德选择行为庸俗化,导致人际交往行为数字化。网络信息的易逝性还容易导致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网络信息更换速度十分频繁,网上活动项目花样不断翻新。网络交友热火朝天,网上选美如火如荼,网上聊天无休无止,灰色文化大行其道。部分青年更多地追求感官刺激,往往只着重结果而对过程不感兴趣,削弱了他们对深层问题的自觉思考,导致更多的短期意识和不良行为的产生。

第三,网络生活的虚拟性容易带来大学生虚拟人格的形成。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出现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网民”,在这个“虚拟社会”里没有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其成员具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现实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一定程度上被淡化,“网民”身份的隐蔽性增强,相互间的交流甚至可以达到“无话不谈”、“随心所欲”的地步,容易导致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形成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闻中的两重人格,例如:一些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了强烈的霸权欲,一些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倒是“文质彬彬”,反差过大的双重人格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四,网络世界对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也会造成不良影响。一些沉溺于网上虚拟世界的青年,把“网络社会”当成生活的实际和逃避现实的避风港,造成与现实的隔阂,进而导致了人际之间感情联系淡薄,有些人因轻信网上交友而上当受骗。网上生活的虚拟性与现实社会的反差容易使一些青年大学生对现实充满了失望、误解,形成了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不健康的心理。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因素分析

(1)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十分重要具有全局意义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以教育影响为中介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者积极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二是受教育者能动地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三是受教育者自身思想矛盾运动的过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遵循着这一重要规律,但由于虚拟性网络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观念影响的无限加大,导致在实施教育、接受教育、自我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主导作用宽度和广度无限延伸,增加了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难度。受教育者能动地接受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增强,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的作用。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更加复杂。

(2)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具有全局意义的另一重要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立体的、开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来自教育者的多种教育影响,而且存在着来自外部环境的复杂的自发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各种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首先是自觉影响的交互作用,包括同质的教育影响的交互作用和异质的教育影响的相互作用。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虚拟性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导致各种异质的自觉影响交互作用对受教育者影响结果的不确定。如果不能有效地协调异质教育影响的作用,必将严重削弱教育的力量,甚至会使受教育者原有的错误思想得到强化。其次是自觉影响与自发影响的交互作用。要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发影响的作用效果。网络的危害性主要是因为网络中消极性自发影响过多过滥而且无法有效控制。网络中的消极性内容虽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反面教育教材和案例,但其对受教育者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教育者应当切实重视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并尽可能多地利用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其对受教育者的积极影响。

(3)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具有全局意义的第三个规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虚拟性网络信息的良莠难分、鱼龙混杂,造成了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内化和外化过程的延长和反复。首先,内化进程中,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弱化,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递的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认同、筛选和接纳的速率降低,将其纳入自身思想品德结构之中进程放缓,要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的时间变得更长,造成了内化过程的延长。其次,就外化过程而言,教育者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仍然受到更多异质教育影响的冲击,受教育者已经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信念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时容易受到干扰,造成了外化过程的反复。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素分析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仍然围绕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四个方面展开。但是应当看到,教育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要相对突出出来。教育者要在网络教育中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除按照一般性的教育教学规范要求执行外,应当熟悉网络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并将这些规律和特点融合到教学内容中,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在总体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内容,但由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其教育内容的讲授和教育过程的实施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

(1)教育内容的形式由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相对而言,一般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平面性的特点,静态内容居多,相对比较狭窄。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趋同性,教育者可以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选择相关教育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进入网络时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的交互与了解,听到的不仅是中国的声音,而是全球的声音;熏陶的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世界文化的交融;教导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是多元思想观念的激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都加紧了建立符合自身意识形态的网络文化占领的步伐,从而使网络信息内容走向立体化。如1998年5月美国前总克林顿在美国海军学院发表演讲时就宣称:“当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已将战场从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3]。美国随后加快了在网络中美国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占领的步子,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据不完全统计,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信息总量美国居于首位。

(2)教育内容的内涵由通俗化走向科技化。长期以来,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通俗的表达。但由于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其内容涵盖了全世界各种文化背景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思路。据统计,互联网上的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内容约占5%,其余语种占5%。网络的超信息量和信息本身所固有的本质,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具有极高的文化与科技含量,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并且具有客观性和可选择性。教育者需要在如此浩瀚的网络海洋中充分占有信息已交得不可能,必须借助于科技的力量进行分析、综合、归类和取舍,增强教育的科技化程度。

(五)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因素分析

(1)网络环境因素。网络环境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具有自身十分鲜明的特点。由于国家和政府在对网络的宏观控制和管理过程中并不能根本杜绝不良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再加上一些信息发布者的网络责任意识淡薄,导致网络是个大染坊,既能印出又美又好的布料,又会产生五花八门的劣质品。网络中信息复杂,项目繁多,内容新颖刺激,异质教育影响冲击较大。

(2)硬件投入因素。这主要取决于各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硬件上的投入如何,是否建立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有没有专人维护和管理,能不能满足师生在网络中的交流要求等都会影响到教育效果。

(3)社会性因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中,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而,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时代热点都反映到网络社会中,成为网络社会的“重要原料”,同时其他社会传媒对网络世界报导的舆论方向也会影响到网络的作用和地位。

【注释】

[1][美]威廉·J·密切尔.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M].上海三联书店,1999:2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3]汤啸天.信息控制权--因特网的争夺焦点[N].光明日报,1999-7-2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