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自然”是未被人化的自然,即纯粹的自然;“第二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及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的现实社会;“第三自然”的称呼概括而简洁,它指出了网络社会已成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全新的空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既有智力因素的活动也有非智力因素的活动。而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主体性规律表现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种全新空间的学习

庞树奇等学者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的角度,认为网络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网络社会,他称之为“第三自然”。“第一自然”是未被人化的自然,即纯粹的自然;“第二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及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的现实社会;“第三自然”的称呼概括而简洁,它指出了网络社会已成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全新的空间。同样,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学习的、全新的学习空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有如下特点: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一种虚拟的学习空间

可以设想,最早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是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发生的,也就是部落、部族、家庭的生产生活中发生的,是年长者向年幼者的谆谆教诲,年轻人只能洗耳恭听不敢违抗,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家庭学习空间,那时的人们行无定处,居无定所,学习伴随着成长而起步。稍后,有了文字的发明,有了知识的积累,也就产生了专门学习的场所——学校。其后几千年来,学校就是人们尤其是儿童学习的最主要的场所。社会发展起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并首敞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分班,教学定时、定点、定量地有序展开。这样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如同制砖机制造砖块一样方便和可控,尽管学校也在努力完善自己的功能,丰富自己的内涵。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有人说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空间完全是一种“刚性的学习空间”,确实有道理。学生每天在这种学习空间出出进进,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这样的生活刻板而单调。此外,和这种“刚性的空间”相配套的还有“隐性的刚性空间”——那些林林总总的规章制度和存在于教师、职员头脑中的顽固的教育偏见、成见。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表现出一种有人所描述的塞博空间(Cyberspace)——网络虚拟空间:“时间和技术的无情进展已经把越来越多的人带入了赛博空间。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电话到达那儿,也可以通过传真机或者无线电——还有计算机。”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

开放学习空间不仅是指这个空间没有围墙,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学习的心理过程、学习的方法策略以及学习者的身份地位呈现平等的开放性。传统的学校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作用圈。网络学习的空间结构则形成一种网状开放状态。在这个开放的学习空间里,教师的角色已经隐性地融合在网络学习资源中或者隐含在学习者之中,在形式上由传统的教学三要素变成了二要素,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彰显。学习者不但和网络学习资源进行交流而且他们之间完全可以互动学习。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一种资源自由的学习空间

自由,一直是人类美好的理想追求,而网络赋予个人一个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个性可以在这里张扬,想象能够任意驰骋,激情无需遮掩隐藏。网络知识扩大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种自由学习的理解和认识,只是冲破了人们的社会局限性的一角樊篱,因此,从他律转向自律,也是在自由的空间进行有规律的教学活动的一种必然要求。数字传媒和互联网资讯给网络营造出一种学习空间的资源,知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网络学习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如印刷媒体的杂志、报纸、书籍和数据库等;软件技术,如在线的应用软件等;人力资源,如在线的问题讨论小组、兴趣爱好者、学有专长的专家等。信息时代,人们的学习不在于死记硬背多少知识,而在有利网络整合各种学习资源以服务于生活,学习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可以灵活掌握,观念和思想动态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学生行为阶段的必然联系

在网络情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过程中,它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也是网络情境中学习过程规律性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种联系。

1.虚拟经验与实境经验的必然联系

自从网络出现,就逐渐有了网络学习,逐渐形成了网络社会,可以说,新时代人们的学习情景主要有两种:第一,虚拟经验是实境经验的模拟和再现、集中和概括,是一种理想状态的真实经验。美国学者威廉·J·米切尔曾预言:“在2l世纪我们将不仅居住在有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现实城市中,同时也栖身于由数字通信网络组建的软城市里。不难想象,在一个计算和点心无所不在的世界里,计算机网络将像街道系统一样成为生活的根本。[1]”网络校园、虚拟师生、虚拟教室、数字化图书馆、比特书店、虚拟化实验室等的出现恰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第二,实境经验是虚拟经验的基础。学习者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既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也受社会条件的约束。马克思有一句科学的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学习者的存在是以社会化的存在为基础,以现实的存在为基础,学习者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成为知识篓子,不是成为具有一定技能的“机器人”,而是要谋求人生的幸福与自由,谋求个体的社会化。网络时代,虚拟经验发挥了人类间接经验的诸多优点,是学习者终身学习的主要对象,而实境经验为学习者提供坚实的人生感悟和社会素质,是我们生存、生活、学习发展的基础和依据。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必然联系

网络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学习者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妥当地处理好,才能更好地学习。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者学习的智力因素是指认知事物、掌握知识、锻炼技能而进行的感知、观察、理解、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学习者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锻炼技能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既有智力因素的活动也有非智力因素的活动。因为,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是一个整体,不能把它割裂开来看待。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蕴涵的本质规律密切相关

1.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主体性规律

就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言,在传统学校班级授课制下,尽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然而,那只是一种笼统、模糊、抽象的口号而已,在实践中很难贯彻,因为有威严的教师、严格的纪律,有集体的荣誉;个体的差异性与丰富性往往被公然抹杀。实际上,学习的真正发生是极其个人化的事情。在同样条件下同样班级中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与效果何以表现得如此千差万别?大机器制造砖块的做法运用与教育的确有其严重的局限性。当然,这并不否定集体教育学习的种种优点。而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主体性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和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保证和平台。二是作为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才能保证高效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网络活动的发生和进行。

2.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互动性规律

现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不寂寞孤独,受教育者可以聆听别人,也可以倾诉自己;既可以向网络导师求教;也可以发表高见与网络学友;还能够求证于亲朋好友,远可以问学于异国他乡。它的互动性也是网络学习的本质规律之一,它的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当前的网络技术有利于发挥协作式学习,它们开发出互动式信息服务软件,为诸多学习者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供支持,创造出一种知识互惠、信息共享、情感交流的环境,有些学校自主设计的学习软件包不仅能即时进行思想教育传播,而且在完成理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一个学生在任何时候遇到困难都可以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第二,受教育者与网络导师之间的互动。网络导师可以是自己身边的老师,可以是提供网络服务的导师,还可以是世界各地的学有所长的人;第三,受教育者与教学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间的互动。

3.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性规律

创新性就是在原有事物、知识基础上的创造和推陈出新。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就要求创第一,各大媒体进网络。例如在高校里,将校报党刊等采用电子版形式,开设新闻时事、政治经济、改革发展、环境保护、人文科技、文明道德等版块,弘扬科学文明健康的主题;第二,理论学习进网络,即通过设立理论学习园地、形式政策教育、素质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规章制度、综合测评、学生动态、团支部活动等网页,建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第三,心理咨询进网络,使网络心理咨询不仅消除了咨询者面对面的心理压力,更容易获取咨询者真实的心理信息,使得心理咨询更具有实效性;第四,精神文明进网络,在网上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新成就,进一步巩固学校精神文明的成果,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力;第五,素质教育进网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必须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广大青年学生的需求,增强网络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