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梁艳玲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梁艳玲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目前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需要从阅读实际出发指导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

梁艳玲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在读中质疑,促进学生多维思考。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目前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占有重要的地位。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谈自己读书经验时说道:“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读书就是要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如果没有思考,不加辨别,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相反,如果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我们就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来探求新知,发展智力,激发课堂,和谐学习。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为了解救儿子,夜以继日地挖了38个小时,学生对父亲坚强、坚持、坚守信念的精神产生了敬佩之情。但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假如父亲他挖了38小时,结果手里抱的是个没有救活的儿子,他还了不起吗?假如这位父亲在挖的过程中,房屋又塌了下来,自己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那该如何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呢?假如……各种假设,各种结局,学生从生疑,质疑,释疑中感知: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从而促进学生的多维思考。

我们需要从阅读实际出发指导学生阅读方法。通过各种读,读出自己的感情,引导学生分析言中之意,感悟言中之理,表达言中之情,抒发个人胸臆。

文章首先是系统的,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从整体入手。平时我们把文章逐词、逐句、逐段地分解着阅读,现在我们就要培养学生一种整体的阅读能力。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解——综合,这是阅读活动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框架、感悟文章内涵、领会文章写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所以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从整体抓住文章的内在联系,抓住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规律性,我们就往往能从中找到突破口,确定教学的整体框架。

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重视读的效果、读的指导、读的评价。所谓阅读就是既须阅,也要读,缺一不可。即使学生学会了阅读,我们还要提醒他们要重视阅读中的感悟、阅读中的积累和阅读中的创新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你敢于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了不起的进步”“相信你能行”“你会读好的”“你读得真甜美”等友情传递,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和谐学习。

同时,还要重视课外积累,拓展阅读视野。《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章,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结合主题及时推荐读物或文章,或向整部作品延伸,或向关联内容的延伸,或同题材、同文体、同写作方法,或该作家的传记、作品拓展,来实现课内外的沟通,让学生多读、多识、多知,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涯。

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百家争鸣”,我们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创新,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