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教育思想的学习与继承/王雁涛

孔子教育思想的学习与继承/王雁涛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孔子为学生规定了非常广泛的教育内容。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孔子在教学中强调言行一致,学以致用。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给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王雁涛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教育理论的革新。“有教无类”思想推动了文化下移运动。它对中国以后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教无类”是孔子向旧势力争取的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体现了孔子的博爱精神,作为教育者应具有这种精神,爱护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成才。不能只对尖子生情有独钟,而对学困生却爱莫能助。

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孔子为学生规定了非常广泛的教育内容。“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要求学生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凭,活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孔子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周公制作礼乐以治天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两项属军事技能;“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属数教的内容。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已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但这三部分内容并非等量齐观的,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孔子在教育活动中实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套方法对今天的教育、教学还是适用的。

1.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才智、性格、特点等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他注意分析每个人的特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启发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到他苦思冥想还不能理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怎么也说不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告诉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知识,却不能推知几个方面的知识,就不要再教了。如果不问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一味“填鸭式”地“满堂灌”,不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就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3.讨论式。《论语》主要就是孔子与其弟子就仁、政、礼、义等问题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展开讨论。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直接回答或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4.注重实践,培养能力。孔子在教学中强调言行一致,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把《诗经》305篇读得滚瓜烂熟,却不会运用,让你管理政务,你不会办事;让你出使各国,不会办理外交事务。你读得虽然很多,又有什么用呢?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带领子路等弟子们周游列国,拜见国君,接触隐士、耕夫,经受过围困、饥饿、冷落的困窘。这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使他的弟子们经受了不少苦难磨炼,得到了锻炼,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为他们以后从政理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倡导教育活动启发诱导,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并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给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当前语文教学仿佛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语文谁都可以教,谁都可以教好。其实这是对语文教学、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一种错误看法。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几乎能囊括所有的学科,似乎谁都懂语文,谁都会语文,其实在这看似简单的学科中却包含了最不简单的学问。作为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对于这一点,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教学中实行小组教学,让各组同学集体来学习一篇课文,感觉效果甚佳。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完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设疑,提出一些自己能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小组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全班集体研讨,这样主动权就完全放给了学生。最初学生可能提不出什么好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的问题,这都不要紧,这毕竟是他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提出来的,这就是他们的收获。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这种训练长期坚持下去的话,学生最终一定能提出一些质量比较高的问题,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定的能力。这比单纯地教给他们知识要强得多。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在我的教学中也得到了验证。

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倡导乐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所以,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说,在学习中发现了乐趣,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了,那么,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孔子的这种观点,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这一学科,如何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又怎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呢?笔者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逐渐摸索出一点切实可行的做法。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应该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感情冷漠,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感情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自然被触发,学习的兴趣就浓了,劲头就足了。其次要采用适合学生情感需求和智力水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能够学有所得,有了成就感,就有了学习兴趣和动力。此外还要注意采用鼓励机制,适时适度的鼓励绝对是一剂提高兴趣的良药。

孔子的教育思想深邃迷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探索其中,奥妙无穷,趣味无限。既能提高自己的教学修养,又能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更重要的是可以服务于学生群体,使一代代的孩子健康成长。这正是符合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需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