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教研团队建设为抓手

以教研团队建设为抓手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校上下人人参与,以教研团队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课程领导贯穿于学校各个层面,其组织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的,因而,课程领导不是校长个人的事,而是领导共同体的事情。教研组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我校教研组团队建设正从常规性建设向精细化转变,努力营造有校本特色的教研文化,使学校教学具有长效发展的机制。

以教研团队建设为抓手 提升学校课程领导执行力

顾晓华

学校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学校要提高质量就需要提升教师团队的素养。教研组团队是教师成长的摇篮,让教师在充满和谐氛围的团队中学习成长,既能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又能提高学校管理业绩。事实证明:成功的学校=团队凝聚力+不断创新,它能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因此进行教研组团队建设,也是学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真正的教育不仅应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有灵魂、要有坚定的价值认同和追求,这种“价值和认同的追求”就是教研文化的形成。通过教研组团队文化的打造,把教师的学习力转化为创造力,让学习付诸实践,从而提高教研组长和教研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

我校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一定的方式在践行着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方法。全校上下人人参与,以教研团队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随着课改的深入,对学校课程领导由认识到实践、思考到研究、体悟到提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团队领导,形成课程领导的共同体

1.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

课程领导源于课程管理。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不同概念,在内涵上是各有所侧重的,管理更倾向于按照机构的规则实施已有的程序,而领导更注重愿景作用的发挥。领导需要确定目标,并启动实现愿景的进程。在课程领导方面,同样也要构筑领导-管理共同体,因为学校课程领导者既要勾画学校课程发展的蓝图,又要把这个蓝图付诸实施。学校成员在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要具有清晰的课程发展愿景意识或目的意识。

2.课程领导共同体的地位

从传统“课程管理”理念,到“课程领导”理念的更新,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校长的领导力就在于领导课程发展、指导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长必须要有领导学校全员进行课程决策的能力,有指导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帮助教师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到课程领导共同体中来。学校的课程领导不是指一个人的领导,实际上它可以是学校的一种管理模式,是学校的核心价值,是学校整个团队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来的过程。课程领导贯穿于学校各个层面,其组织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的,因而,课程领导不是校长个人的事,而是领导共同体的事情。

3.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构建

课程领导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为共同目标的实现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个人价值也从中得以彰显。随着将管理重心下移这一改革思路的逐步落实,作为第一负责人的校长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培养和带领一个领导团队的任务。在这样的领导团队中,校长虽是第一责任人,但并不是一切工作的责任人。他应在学校整体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组织、制度等一系列全局的方面承担主要责任。不过,在所有这些方面中,校长肯定离不开其他各位领导和各位教师所贡献的智慧。实际上,校长领导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善于激发、汇集和利用各个学校主体的智慧,而不仅仅是依靠个人努力。为此,校长应善于将管理的重心下移并作合理分布,形成了各层面推进研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系列:校长是学校领导团队(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主任和分管条线的副主任是该领域工作策划推进的“第一责任人”,各年级的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是该组工作实践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实施“三长工作制”(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这就便于充分调动和激活学校中间层面所有管理人员与骨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

二、团队教研,构建学习型共同体

教研组是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阵地。好教师是从课堂中成长起来的,好教师的背后,是一个好的教研组团队。

1.让学习成为教师发展的不竭源泉

教研组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首抓的一点是学习。教研组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专业理论:每学期围绕校本研修主题,采用推荐学习和自主学习两种方式,让老师学习一点相关理论、丰富一点教学内涵;学习实践经验:每学期采用同课异构或集体备课的方式实践于课堂,相互切磋学习,提升驾驭课堂的技巧;邀请专家组,进行专题讲座、教学指导,引进先进的教研理念和教改思路,老师受益的是站高一层、耳听八方,汲取的是积极进取的信念,激发的是探索创新的智慧火花;进课堂把脉,和老师们直接对话,引领教改方向。这样一种“实教研”和“活教研”的结合,扬长避短,既丰富学校教研文化的内涵,又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让教研组具有可持续的综合发展力

我校教研组团队建设正从常规性建设向精细化转变,努力营造有校本特色的教研文化,使学校教学具有长效发展的机制。

一是加强骨干培养。

(1)广开渠道,创设环境。①实行导师制和指导教师制,除安排本校教育教学能力强、业务精的教师外,还聘请知名教师和教研人员,组成专家指导小组;②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资助培养对象进行提高学历层次,更新知识结构的研修深造,还提供参加县、市级交流活动的机会;③提供机会,促其成长。为使骨干教师更快地成长,学校定期进行教学技能大赛,创优课、科研成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同时对他们严格要求,多压重担,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2)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对培养对象实行一学期一考核,一年一评定,优秀者晋升,不达标者下调的动态管理,学校还将根据分年度培养计划分别对培养对象履职情况、目标实施情况和成长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建立培养对象的业绩档案,强化过程管理。

(3)加大投入,进行激励。学校每年拨专款用于资助培养对象的培训进修、深造提高,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实验,成果奖励等。

二是打造“青蓝工程”。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希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学校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为了加快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制订帮教制度,签订帮教协议,落实帮教工作。学校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切实做好教学引领工作,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手把手地帮教活动。在边实践、边研究中,让他们迅速成长,并促进主动发展。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师徒携手,共话成长”的教学恳谈会;为了促使他们快速成长,学校搭建各种平台,如青年教师基本功擂台赛,有演讲比赛,有课堂实践比武活动等,他们个个精神饱满,积极参与,展现自己,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多种活动的开展为他们的成长助了一臂之力。他们在县级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

三、团队实践,打造课程实践共同体

学校着力“主动-有效”课堂的打造。教学最重要的事件发生在课堂,这就要求校长必须回归校长的本职岗位,增强教学管理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提高课程领导力,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研究教学问题。

1.“主动·有效”课堂实现“生本”化

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从“以教科书的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必须实现设计与生成的“生本”化。要求教师教学前,依据课程、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学生实际,体现因学定教。然后制定适宜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再去研究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启动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特别是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诊断,善于调整,善于引导,敢于追寻和敢于讲解。

另外,教师必须要掌握一些整体“有效”的策略和技术。教师既要从一堂课的细微之处着手,提高效率,又不要让每一节的课和每一个的环节人为地剖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撰写教案的同时,更要有统整的思想,以单元为对象设计大方案的能力和习惯。

2.“主动·有效”课堂学会反思与重建

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两条:第一,教学有效;第二,学生参与。一堂好课是精心打磨出来的。教师的反思能力不是一下子提高的,校长的专业指导在于对教学的准确诊断,让教师学会反思:比如,课的目标达成了没有,采用了哪些方式去达成,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可以怎么去改进?老师们先听你的点评,有道理的再去改。对教师而言,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解决的对策还不行,要及时跟进,改进教法再上课,去上其他班级的课,上完再回头看,认真想,提高了没有,再重建,这样的“一课多磨”是一种真正的研究,“一课多上”是一种教学的改进,“一课多改”是一种专业提高。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们的老师才能聪明起来,实现教有智慧、课有质量的目标。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校长要深入课堂多听课,对迫切希望得到指导的老师,校长有义务帮他提高,对盼望展示自己才华的,校长有责任帮他“搭台”,要在听课中发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加以提炼、推广;要在听课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策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专业指导力,帮助、指导不同需求教师的专业成长:引导优秀教师跳出高原期,扶持青年教师加快成长期。

3.“主动·有效”课堂需要实践打造

教研团队围绕研修主题,形成研修系列。每学期选择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逐一攻克,历经理论学习、研读教材、集体备课、课堂实践、反思评点、总结提升的全过程,有效提高教研团队活动的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2)有效解读“教研纲要”(新教研组长手册)。将教研组长手册作为教研工作蓝本。学期初教导处组织各教研组长学习新教研手册的填写,要求教研组长认真填写手册上的每一栏目,每次教研活动的记录都能根据活动目标、过程、成效等几个方面做到详细记录。学校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例会”,研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逐步调整改进。学年结束前进行“教研组建设考核评价”,激励组长的工作积极性,缩小教研组间的差距。

(3)聚焦备课合作提升。明确要求,规范落实:基于县级现成教案的运用学习和现实教学的与时俱进,根据县级要求和学校实际,本学期改变策略,变一人备课为年级组教学分工协作(分单元主备),合作备课。由备课组长负责进行年级组备课的合理分工,每位教师先备一个单元的主题教学设计“范式”,开学初第二周进行学科组调查研究。调查分析,反馈改进:第三周,在完成主备一单元后,由学科负责人进行备课诊断,展开学科教师备课情况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学期的“一确立”、“二聚焦”、“二探究”、“三关注”研究目标进行成绩与问题分析,为后续推进工作提供翔实的事实依据。骨干引领、共同成长:针对问题,学科组骨干教师率先呈现规范化的“主题教学设计”案例,供全体教师学习研磨,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学科组“主题教学设计”研究,提交学校教学资源库,供老师们学习共享,形成年级组相应的备课案例集。聚焦问题,改进设计:本学期围绕研究主题“依托‘主题教学设计’,打造‘主动有效’课堂”开展了系列活动:一是分学科研读了“主动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表,关注课堂教学实践评价的精细化。二是由分管校长进行了“学情分析”专题讲座,逐步规范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

关注起点状态分析:把握好“逻辑起点”、关注“现实起点”、找准教学起点。

关注接受能力分析:学法指导,帮助学生由“学会”为“会学”;分层设计,帮助每个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设计操作情境,促使学生有意义接受。

关注个体差异分析:正视差异;因材施教;设定多维目标。

关注学生学习需要:设计问题情境;引发潜意识;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能力。

(4)扎实开展实践研修。每学期初,学校要求教研组长制定教研组计划,落实教研组研修主题,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学校领导深入教研活动,共同学习,一起成长。为了提升教研组长的组织能力、活动策划能力,以“语、数、英”教研组长为先遣,组织开展了主题性跨学科专题研讨观摩活动,提高了学科组成员的凝聚力;提升了学科负责人、教研组长的指导力和引领力;促进了学科组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小学科老师提供了鲜活的教研范例。具体做法:一是确立研修主题。分学科召开会议,商讨拟定学期研究主题,完成教研活动安排表;二是制订活动方案。学科负责人、教研组长合作完成活动方案的制订;三是推荐学习资料。围绕主题,学科组专人负责学习资料的推荐,供每个成员学习分享;四是研读教学设计。执教老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事先提供给大家,供大家预先熟悉思考该教学内容,形成初步的思考;五是实地观摩研讨。说课:执教老师在课前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呈现给观课者,让不同学科教师明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便在观课的过程中逐一对照思考。观课:围绕执教者提供的教学线索,参照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实地观课,关注目标的达成,关注主题的体现,关注环节的渗透,关注资源的生成。研讨:学科组教师围绕研究主题、课堂教学和日常教学进行主题发言。形成研讨共识,提出后续要求。反思:制作教学录像,为教师反思提供依据;“组合式案例”:为教师反思搭建平台。

(5)精心组织论坛活动。开展论坛式教研活动可使教研活动真正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发挥组长的引领作用,体现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营造教师之间的互动氛围,使教研组工作焕发勃勃生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获得真实成长。

各学科教师在围绕主题开展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主题式论坛活动,形式各异。如语文学科,围绕实践主题,结合县级优秀教研组验收,率先开展了“充分关注表达,提高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论坛式教研活动,每个成员聚焦教学录像,进行了微格教研,谈同伴的实践意识和行为,谈自己的实践收获与困惑,这样做既引发了同伴的实践共鸣和积极性,又打造了团队精神。数学组和英语组关注每堂课后的即时评论,谈想法、说重构,思维碰撞,有效导向教学行为;小学科组因成员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我校领导亲临指导,相互探讨,引领自我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6)课题引领均衡发展。“办好家门口的教育”是每一所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当前学校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焦点问题的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均衡发展遭遇了瓶颈,其中学科组发展失衡是个突出问题。让课题研究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抓手,校际联动,团队互动,合力推进课题研究,让学科组均衡发展成为可能。

学校抓住校级龙头课题《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科组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被立项为市级规划课题的契机,开展了系列活动:课题方案解读活动、教研组建设的现状调查活动、二级子课题方案撰写指导活动、课题组成员外出考察活动等。以上活动的开展,既指导了学科负责人、教研组长学科教研策划组织能力,又有效激发了该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为市级课题的开题报告会和后续的研究活动营造了和谐的氛围,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以教研团队建设为抓手,提升课程领导力”,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思考研磨,重视实践过程中的思考、重视实践阶段性的思考,是我校教育教学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崇明县江口小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