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当前古诗文教学的一些观点

对当前古诗文教学的一些观点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当前的中小学的古诗文教学,淡化了对培养学生古文功底的基础作用,弱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这个创新性的提法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方法,也是具有相当科学性的学习方法。我们不反对让一些高深的古文名篇“退出”语文教材,但同时应收录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文佳作。

二、分析:对当前古诗文教学的一些观点

古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学生立人处世的根基;抒写着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感,民族情感的滋养,是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阐述了精辟深刻的哲理,为学生的成长指引着正确的航向;同时,还高扬着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这是我们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学生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古诗文的学习,解读先贤们的思想言行,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让学生接受高尚的人类情感的滋养,历代先贤漫长历史岁月里的实践的验证,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可靠的理论指导。

然而,当前的中小学的古诗文教学,淡化了对培养学生古文功底的基础作用,弱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已经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高度警觉。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创新性的提法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而,必须把古诗文教学摆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课程目标、教材编排、课文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紧紧围绕学生的人文培养,下大力气进行全面调整,找回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的一些不同的声音。新版六年级语文教材篇目改动很大,一些艰深的名家名篇将“退出”,而一些儿童故事则被收入其中。主编范守纲先生解释说,语言太晦涩、内容太艰深、文章太冗长是这些篇目被删减的原因。

对于主编范守纲先生的解释,一部分人不敢苟同。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全文仅有84字,郦道元的《三峡》全文仅有152字,怎能算“冗长”?两篇文章文笔清丽、流畅,富有音乐感,根本谈不上“晦涩”;对学生而言,只要老师稍加讲解,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不难理解,也说不上“艰深”。

范守纲先生说:“学生还算是孩子,孩子就应该读自己的故事,名篇语言虽好,但如果认识达不到,学了也没意思。”我们许多千古流传的名文,都是含义深刻,每一代人都能够从中品味出不同的意蕴。按照范守纲先生的标准,恐怕没有几篇古文能够供小学生学习。

其实,范守纲先生在新教材中加入儿童故事,摒弃一些古文名篇的做法,反映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上个世纪初,胡适等人将杜威“生活即教育”、“理解为教育前提”的实用主义理念引入国内。他们主张:教材的选编要按照分类化原则,依儿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孩子能懂的才教;教育目标遵循实用原则,儿童生活上有需要才教。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有兴趣才学得好。这种认识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界,导致对儿童的教育不再采取朗诵、背诵的方法,而着重知识的灌输和理解。这或许也没有错,问题是如果我们把背诵经典的传统完全抛弃,那就像泼洗澡水,同样也把孩子泼掉了。

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朗读多了,音韵和字义等因素都会逐渐影响读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道理就是这样。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方法,也是具有相当科学性的学习方法。我们不反对让一些高深的古文名篇“退出”语文教材,但同时应收录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文佳作。每个民族都有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一批历代流传的经典,这是传统得以代代相传的载体,也是这个民族始终保持创造力的活水源头。因此,从小学接触背诵一些古文名篇有深刻的文化传承意义。希望那些主编语文教材的专家学者们深察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