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理进行贷款融资

合理进行贷款融资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银行贷款融资已成为诸多高校办学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也说明负债融资是实现高校拓展建设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融资途径之一。1998年我国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已明确规定了“负债”作为五大会计要素之一,并在会计核算上实行单独核算与管理。

合理进行贷款融资 加快高校自身建设

孟昭德

【摘 要】在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自身事业基金积累又有限的情况下,为解决高校自身发展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这一供求矛盾,在政府和银行信贷的支持下,许多高校决策者们选择了超前投资,走上了“负债办学”之路,解决了学校发展中急需的资金问题。银行融资给学校带来了巨大效用,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财务风险。本文仅从高校贷款融资的必要性以及融资中应注意的问题论述分析入手,并提出规避财务风险产生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贷款融资 财务风险 风险规避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化,高校自主办学的空间进一步扩展,许多高校依靠学校自身信誉,从银行贷款取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不仅缓解了高校发展所面临的资金困难,也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高校从银行取得贷款融资用于高校自身发展和建设,其基本思路是完全正确的。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各高校之间,在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以及吸引生源等方面的竞争愈趋激烈,国外高校也已陆续登入中国教育市场,抢占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势下,学校为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自我收入的积累,已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因此,合理利用银行贷款融资、进行负债办学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之策,也符合高校办教育的筹资原则。

高校贷款融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素分析

高校利用贷款融资,发展自身建设,其必要性也是由客观存在的现实性因素所决定的。

1.高校贷款融资的必要性

第一,从高校目前以及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空间规模上看,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行人口总数已达13亿,其中:儿童、青少年人口群(14岁以下〉为3.56亿,劳动年龄人口群(15~16岁〉为8.39亿,形成了庞大的义务教育后步入正规高等教育的需求。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数量与社会教育需求不成比例。这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不仅制约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也启动不了教育消费。1999年我国实行了高校扩招,由原定的130万人扩招到160万人; 2000年普通高校招生221万人; 2001年招生250万人; 2002年招生265万人;到了2004年,招生人数已达到437万人; 2005年预计招生规模为475万人。从历年招生人数对比上看,每年都较前一年度有所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较大。此外,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比例也在逐年增长。这意味着未来数年内高校承担社会高等教育的任务和责任也越来越大。

第二,从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及其构成情况上看,按现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划分,高校的资金收入按来源渠道的不同,分为:财政补贴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在近几年的高校财务工作实践中,筹资的范围又有所扩大,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新机制。在这些资金收入中,虽然政府拨款为高校收入来源的主渠道,每年拨款额都有所增加,但从高校近三年的财政拨款情况看,财政拨款比例平均每年也只占学校年度总收入的47%左右。高校消费中仅人员经费支出一项就约占财政拨款数的70%。也就是说,由于目前政府对教育拨款的有限性,高校当年的财政收入也仅仅能够维持日常办学经费的支出和运转。

第三,从目前高校办学规模和现有办学设施上看,由于政府对高校在经费投入上的有限性,致使目前高校的办学规模和教学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教育需求。在这种情势下,高校若想扩建和发展,仅仅依靠自身能力增收节支,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大修工程、占地置换及新校区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去扩充办学规模和改善教学设施,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是不可能的。只有依靠银行信贷等方式进行合理融资,才能满足自身规模建设和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仅浙江省高校贷款融资额,1999年末为11亿元,2002年末为60亿元,到了2003年6月底,累计贷款余额已达到82亿元,报告期是基期的7.45倍,净增贷款额71亿元。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银行贷款融资已成为诸多高校办学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也说明负债融资是实现高校拓展建设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融资途径之一。

2.高校贷款融资的可行性

第一,银行贷款对高校来说是一种负债行为。1998年我国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已明确规定了“负债”作为五大会计要素之一,并在会计核算上实行单独核算与管理。这一规定为高校贷款融资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此外,西方国家高校负债办学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其成功的办学之路也为我国高校提供了参考借鉴的经验。

第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不断完善,高校管理改革的力度将进一步深化,自主办学的空间不断扩大,自身创收渠道逐渐增多,收入增大,财务状况可实现良性循环,保证了学校未来具有相当的偿债能力。

第三,政府对高校在资金政策上的扶持。最近几年,政府逐渐加大了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如:加大基本建设拨款基数、对贷款项目每年实行贷款贴息补助、专项资金按项目申报逐年拨付等等。一系列政策性的资金扶持都为高校贷款融资提供了经济上的偿还保证。

第四,高校贷款融资符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十二条也规定:“国家鼓励运用金融手段、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这为高校贷款融资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依据。

高校贷款融资潜在财务风险的

客观现实性因素分析

贷款融资虽然给高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拓展空间,但也会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几率。

所谓财务风险,是指单位在经营活动中,因资金运动(包括融资、投资和日常经营)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财务风险,即指高等学校在资金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学校蒙受经济损失,引发财务不安全或者陷入财务困境的机会和可能。

高校贷款融资风险客观存在的现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贷款是有偿使用资金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有明确的资金使用成本,而且约定了资金的偿还期限,到期必须全额偿还所举借的资金本息。二是高校与政府和企业不同,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取得融资,弥补财政赤字;企业耗费成本可以从产品中得以补偿。而高校则不具备上述功能,资金一旦耗费,在短时期内无法收回。在没有稳定收入的前提下,高校贷款融资实际上进行的是财务赤字预算。三是假如贷款额度超过还款能力或贷款项目产生不了其应有的效益等因素,致使所借资金到期不能按时偿还,作为自主办学的法人主体需承担民事责任,使学校背上沉重的经济债务,陷入办学困难的境地。四是到期债务不能偿还,会失去银行信誉,也使学校信誉受到损害,承担失去信用的风险,还会造成后续贷款困难,甚至资金链断裂。五是未来筹资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会对高校后续贷款带来一定的风险。主要反映在未来金融市场能否提供一个较低的资金成本和充裕的信贷资金环境,这完全取决于国家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又服从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未来宏观经济政策也只能依据国民经济状况进行预测。因此,不排除未来融资环境出现恶劣局面,从而给高校的再融资带来一定困难。

高校贷款融资应注意的有关问题及风险规避对策

“风险”是一种“博弈”行为,其产生的结果可能有两种:一是能获取高额的回报;二是获取的是负值回报。但财务风险并不是不可驾驭的,现实中的运作是可以感知和可预测到的,只要在主观上引起重视,并在内部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管理措施和控制机制,就可避免财务风险的产生。

1.加强贷款项目管理,降低贷款融资风险

首先要控制贷款规模,讲究投资效益。学校贷款融资不是免费午餐,多多益善,而是以到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为代价的。贷款融资要立足于校情,既要解决当前影响和制约学校整体发展与改革的近期需求,又要考虑未来教育变革的长远规划。因此,对贷款项目和贷款资金的使用要分轻、重、缓、急,不能贪多求大。审慎选择优先项目,并对项目做到科学性、可行性充分论证,以此保证重点建设项目所需资金,使之尽早完工,尽快发挥其使用效益。

2.建立适时有效的偿还机制,提高学校融资信誉

学校要对取得的贷款融资,建立有计划的偿还机制。可根据学校自身的财力状况,从每年的财政收支节余或自有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偿还。一是避免内部资金闲置,发挥资金效益;二是可减少贷款资金的利息成本;三是通过有效的还贷机制,形成教育投资的良性循环,确立高校在金融部门的融资信誉,防止资金链断裂,为后续融资打下基础。

3.重视内部管理,强化风险意识,提高资金利用率

高校若要取得长远发展,首要工作任务之一必须重视内部管理,强化风险意识观念。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有效控制保障机制,并用制度予以规范和量化指标进行考核。要采取绩效挂钩、奖惩结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管理中的作用,向管理要效益。要以较少的投入产出最大的效果,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好,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只要认识到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就能为规避财务风险打下内在的坚实基础。

4.高校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积累资金以规避财务风险

高校办学离不开政府,更离不开社会的支持。高校在积极主动争取政府拨款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各方面人才的资源优势,向社会各行各业渗透。一方面加快高校自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使科研成果早日转化为生产力,为学校筹集办学资金;另一方面可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短期培训、基金捐赠、投资获益、资产对内对外有偿转租等一系列筹资手段广泛吸纳资金为我所用。外部财源拓宽了,内部节流工作管理到位了,就能积累起一定量的资金,财务运营中的资金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5.学校预算管理应提倡以人为本,使之有利于财务风险的分散和化解

高校内部预算管理,应建立健全以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财务核算管理体制,将权利和义务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投资成本分担机制。对二级办学单位,根据其学生规模和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全额拨付经费,各项开支皆由其自行承担。它的益处是: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自主开展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权利和义务有了明确的划分,使用学校的资源将是有偿自筹,可促进各部门在自主掌管的经费范围内更好地调动和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可减少对学校资产的无偿占用,有利于学校内部资源的互相调剂和优化配置;有利于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增强其理财观念,减少学校公共资源的随意浪费;有利于学费管理,因其和部门经济利益挂钩,可大大减少欠费人数,改变过去由单一部门管理为全校共同参与,把“让我管”变成“我要管”等等。因此,财务预算管理应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财务风险的分散和化解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

6.建立健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制度规避财务风险的产生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使各级责任人在决策、组织、实施等各项管理过程中做到程序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互相制约和监督,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为学校未来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投资环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包含以下内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工程项目、内外技资、银行融资、借出资金及内部检查等。如果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制定比较完善,贯彻落实比较坚决,就可以在内部起到约束和控制,对防范财务风险能起到重要作用。

7.强化各级责任人的法律观念,在思想上树立风险意识

高校贷款融资要有风险意识,而风险意识又主要体现在各级责任人的法律观念上。如只片面强调客观存在因素,忽略由于客观环境限制和影响将可能产生的风险危机,就会在决策上产生失误,造成投资损失。因此,强化法律观念,并辅以有效的经济问责,可以防范财务风险,保证学校教育事业能够在长期、稳定、健康的轨道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段平禄、彭久膜主编:《高师财务管理研究》第六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

2.蒋燕辉:《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中国财政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4.《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5.万青:《高校利用信贷资金的风险特征探析》,《教育财会研究》,2004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