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信息服务运行策略

数字信息服务运行策略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前述的策略制定或选择的基本要素,我们针对数字信息服务所固有的特性对其做一些简单分析,为数字信息服务策略的制定或选择打下基础。信息服务的目标应该说早有公论,简单地说就是解决人们的信息需求问题,数字信息服务也不例外,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人们的信息问题。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如前所述,在各国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项目中已经有了很好的表述,诸如Google Book Search这样的商业性大规模数字化项目也成绩斐然。

7.4 数字信息服务运行策略

7.4.1 策略及其选择因素

策略(Strate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含义是指将帅的用兵之道。传统的策略概念只是局限于军事意义之上的,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到20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商业企业中策略的运用日益受到重视,由此也发展出了众多的策略研究成果。而且还形成了所谓的策略研究设计、规划、定位、创业家、认知、学习、权力、文化、环境和构型等十大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策略的重要性。加拿大McGill大学的管理学家Henry Mintzberg曾提出过5P的策略定义,包括针对未来的计划(Plan)、战胜对手的计谋(Ploy)、长期形成的行为模式(Pattern)、寻找优于对手的合适的定位(Position)以及宏观的长远发展愿景(Perspective)(78)。这个定义主要是针对商业企业做出的,不过透过其中所蕴含的实质,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普遍性策略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①目标,任何策略的选择都是针对一定的目标做出的,首先确立目标是策略的第一要素;②环境,任何策略的制定与选择都会受到环境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可能包括自身的资源、能力,政策、法律、竞争性因素等多个方面,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对策略制定与选择来说是基础性的内容;③判断,判断是在确立了目标和对环境因素做出了分析之后必须的步骤,策略制定选择上的判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决定取舍,即制定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决定在一定的时间段和环境条件中哪些要做,哪些不做,哪些先做,哪些后做,根据事有轻重缓急达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目的;其二是选择路径,条条大路通罗马,通过策略达到相应目标可供选择的路径也有很多,如何在众多因素影响下选择合适的路径也是策略制定的关键内容。可以说,对于个人、机构、企业甚或军事行动而言,无论制定或选择什么样的行动策略都必须要将上述几个基本要素囊括在内,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制定或选择合适有效的策略。

7.4.2 数字信息服务策略要素分析

根据前述的策略制定或选择的基本要素,我们针对数字信息服务所固有的特性对其做一些简单分析,为数字信息服务策略的制定或选择打下基础。

(1)目标

信息服务的目标应该说早有公论,简单地说就是解决人们的信息需求问题,数字信息服务也不例外,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人们的信息问题。这样的笼统说法多少有点空泛,我们可以将数字信息服务的目标具体化为两个方面:资源目标和技术目标,也即我们前面论述的数字信息服务模式发展的两个约束条件,因此,具体的目标就可以阐述为构建完善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运用合适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为高效、准确解决人们的信息需求问题提供优质的服务。

就资源目标来说,一方面是建设,另一方面是整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如前所述,在各国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项目中已经有了很好的表述,诸如Google Book Search这样的商业性大规模数字化项目也成绩斐然(79)。我们有理由期待所有的印刷型信息资源都会有对应的数字化版本的那一天。数字信息资源整合一直就是开展数字信息服务的人们所热衷的事情,从早期的数据库建设到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门户、学科网关甚至包括数字图书馆建设等都属于在资源整合方面的重要举措,但是这种整合也要适应环境和需求的变化,例如在过去的服务整合中可能需要包括配置相应的用户使用客户端的相应软件,而在今天的Web2.0环境中,这种基于客户端软件的服务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它已经从产品模式直接向服务模式转化,过去用户所需的Office文字处理活动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实时编辑,过去的基于OS(操作系统)的产品模式已经向现在的基于Web的服务模式转化。Google免费推出的在线文字处理站点Google Docs就是这个方面的代表,如今在Web上越来越强调服务,也就是说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我们在进行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时候应该注意到这种趋势,不要再把所整合的资源当作核心“产品”,而是应该多考虑如何围绕着这些资源开展服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注重拥有而不是注重利用的陈旧观念。

就技术目标来说,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有利于信息服务效率的提升和效果的改善,例如在图书馆界的数据描述中,从早期的MARC格式到网络时代的Dublin Core元数据集都成为各自时代对于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有效描述的规范格式,确保了开展相应信息服务的效率。从我们前述的各种数字信息服务模式实践的案例中也充分彰显了从业人员积极探索最新信息技术应用可能性的热情。当然,对于技术性的东西,除了保持追踪最新的发展外,还要有一个艰苦的思想准备,毕竟技术要转化成为能实实在在促进效率的先进生产力要素仍是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Nathan Rosenberg就指出:“新技术的采用常常取决于是否有一些支持要素的存在,或在某些情况下是否有整体基础设施的支持。汽车需要广泛的公路网、加油站和修配厂的支持。电灯需要广泛的发电和输电系统的支持。新产品很少能融入现有的社会系统而不需要磨合时期来培育支持系统。”(80)虽然在网络环境中,采用新技术的社会、经济等成本因素的影响大大降低,但是其受限制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在数字信息服务策略选择技术目标上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

(2)环境

任何目标的选择都要受到一定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环境都被区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数字信息服务的内部环境涉及服务系统内部的诸多要素,诸如现有资源、员工能力、财政水平等,因此相应的信息审计(Information Audit)和员工培训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例如,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就需要按照数字环境中的信息素养标准来衡量。Sue Roberts&Jennifer Rowley在Managing Information Services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用于分析外部环境的PESTEL模型值得我们参考。所谓PESTEL即是分别包含Political、Economic、Social、Technological、Environmental、Legal等六个要素的分析模型,每个要素又包括一些具体的内容,见表7-1。

表7-1 PESTEL环境分析模型(81)

img28

续表

img29

PESTEL模型应该说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在外部环境分析中需要探讨的方面,我们当然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对其具体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总体的思维框架还是可以借鉴的。例如在法律要素中对于版权相关的立法,在Web2.0的网络环境中,我们除了要考虑传统的各类知识产权法律、数字千年版权法等内容外,还应该对基于Web2.0共享共用理念而出现的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给予相当的关注(82),所谓Creative Commons是指一种网络上的数字作品(文学、美术、音乐等)许可授权机制,它致力于让任何创造性作品都有机会被更多人分享和再创造,共同促进人类知识作品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最大价值。它由Creative Commons.org发起,并在全球越来越多地区被广泛采纳,在中文领域的授权机构是CNBlog.org,在2003年11月就已经在中国上海发布了中文版“创作共用”协议项目(当时的译名是“创作共用”),现在网络上越来越多的数字信息内容都申明是基于CC协议在互联网上传播交流的。因为在现有的版权体制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并非需要保留所有权利,相反他们更愿意选择“保留部分权利”(Some Rights Reserved)或“不保留权利”(No Rights Reserved)。他们更多地希望自己的原创信息能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认同。另外,在法律要素中还要注意追踪立法方面最新的发展情况,比如国内2006年5月29日公布的并于7月1日正式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83)就是一份影响到数字信息服务领域相关部门许多切身利益的文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环境因素本身就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中,数字信息服务所面临的环境变化由于其特殊性变得更加地显著,在策略制定与选择中全面考察各种环境影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策略有效运行的保障。

(3)判断

判断来源于目标的确立和对环境因素的分析,策略的判断过程包括决定取舍和选择路径两个方面。在数字信息服务中,这两个方面同样重要。在绝大部分服务内容都基于网络环境进行的情况下,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开放性环境决定了任何网络服务项目都不可能成为包罗万象能够满足所有人需求的服务,反而立足于自身优势、专业性能、针对于特定目标用户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字信息服务才是正确的选择,这就需要在服务策略制定上有所取舍。

例如,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目标是为学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因此在开展数字信息服务中就主要以提供优质的学术性信息资源为主,同时对于各个学科的前沿性研究领域发展的相应信息资源保障更是提供优质服务的要求,于是我们看到不少图书馆在数字参考服务中大量聘请了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辅助开展服务。学校学习安排的周期性也使得相应的服务具有了周期性的特点,比如每个学年的开始都有针对新同学的入门培训项目。很明显,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大众化的、娱乐性的服务项目在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信息服务中就大为减少。

而且,同为高校图书馆,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图书馆其服务内容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彰显出各自服务的特色,民族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关于少数民族的地区性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特色在其他地方就可能占有很少的比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会决定服务内容上的取舍,在边远贫困地区,现代化程度较低,相应的数字信息服务层次也就会低很多,也许有的地方还只能提供光盘版的数字信息资源而无法通过网络进行服务,也有的由于网络带宽问题,可能只提供文本型的服务,其他的图像、视频、音频数字信息资源的提供则规划在将来的服务内容中了。

由此看来,必要的取舍是数字信息服务必须面对的情形,如何做出科学的取舍,既要达到服务的目标要求,又不能降低服务的水平,严格说来是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但是,其结论的取得离不开目标和环境准确定位和科学分析,只有以此为基础才可能进行科学决策与取舍判断。同样,也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策略判断的路径选择才有可能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不过,在路径选择上存在一个制度经济学上的所谓“路径依赖”问题,按照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North)的说法(84),路径依赖是指某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也就是说,今天的某些选择过程在做出之前就已经被过去某些已经形成的东西所决定了。一个常用的例子是说今天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4英尺8.5英寸的标准距离是通过一连串的路径依赖而由古罗马战车间两匹马的屁股宽度所决定的,而这一宽度更进一步决定了如今美国的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大小。在数字信息服务领域同样有着类似的路径依赖,今日电子书市场阅读设备的开发设计就受到人们长期阅读纸质印刷图书习惯的影响,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翻页”的感觉,而图书的分页印刷未尝不是由当年的印刷技术条件所限定的。还有,在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开发相应软件的过程中,强调功能上有诸如共同浏览、网页推送等功能,这一决定多少也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格林所倡导的图书馆要“帮助读者”,因为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土地上的大多数读者确实需要帮助,他们对图书馆一无所知,他们文化层次很低,很多人还处在和环境斗争的生存压力中根本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这一倡议却在一定程度上要为后来图书馆人所持有的“助人者”、“指导者”的优越心态所负责,以至于这种心态在网络环境的数字信息服务中继续蔓延,总还是要以指导别人的优越心态来开展服务,殊不知,不仅今日的用户在指导帮助性方面的需求大为降低,他们更希望与图书馆员平等交流;而且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在网络中的替代品越来越多,当用户在服务中有一种不平等的感觉的时候,他们能够很轻易地转而选择其他类似的替代性服务。路径依赖的影响效果可好可坏,一种是进入良性发展的状态中,一种则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因此在数字信息服务策略选择的路径上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影响的结果,尽可能地趋利避害。

总之,数字信息服务在运行策略的制定上必须是基于目标、环境做出的取舍决定和路径选择,环境、目标应该说一直都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基于其上的取舍和路径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变化带来的多样性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罗素说过:“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

【注释】

(1)孟广均等.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科学出版社,1998:157

(2)环球时报,2006-02-13,14

(3)什么是Web2.0.[2007-12-20].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0511/a9f1b26851114b4cabb16d75cd129c17.shtm

(4)臧国全,王博.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实施要素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63-68

(5)American Memory.[2007-12-20].http://memory.loc.gov/ammem/about/index.html

(6)张艳霞等.国外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与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4):9-10

(7)日本NII:610万份电子论文档案库上线.ITHOM电脑报周刊(台湾),2006-06-06

(8)CALIS概况.[2007-12-20].http://www.calis.edu.cn/calisnew/calis_index.asp?fid=11&class=5

(9)State of the Blogosphere.[2007-12-20].http://www.sifry.com/alerts/archives/000443.html

(10)COMMENTARY;The nitpicking of the masses vs the authority of the experts.[2007-12-20].http://select.nytimes.com/gst/abstract.html?res=FB0614FE3A540C708CDDA80894DE404482

(11)[2007-12-22].zh.wikipedia.org/wiki/维基百科

(12)Qwika.[2007-12-22].http://www.qwika.com/

(13)Kevin Kelly.Scan this book.[2007-12-23].http://www.nytimes.com/2006/05/14/magazine/14publishing.html?pagewanted=2&ei=5090&en=c07443d368771bb8&ex=1305259200&partner=rssuserland&emc=rss

(14)郭海明等.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发展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3):251-254

(15)罗思嘉.从图书馆观点谈电子资源服务的发展.[2007-12-22].http://www.lib.ncku.edu.tw/journal/journal/14/4.html

(16)Computer technology:From punch cards to clustered supercomputers[J].The Leading Edge,2002,21,no.11:1072

(17)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12-20].http://www.cnnic.cn/uploadfiles/pdf/2007/7/18/113918.pdf

(18)王旭艳.信息共享空间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新机遇[J].情报杂志,2005(11):136-140

(19)“苏图事件”:谁限制了一个学者使用善本的权利[N].南方都市报,2004-03-28

(20)图书馆之“免费”与“公共”.[2007-12-20].http://oldhuai.bokee.com/5244143.html;l

(21)今天将改写杭州公共图书馆的历史.[2007-12-20].http://mzgw.blogchina.com/5146893.html

(22)张晓林.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情报服务体系[J].四川图书馆学报,1994(6):18-24

(23)孟广均等.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科学出版社,1998:270

(24)胡昌平.信息服务与用户[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79

(25)方卿.基于网络的科学信息交流载体整合与过程重构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111

(26)张晓林.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的重组与大学信息服务模式的改造[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16-21

(27)张晓林等.基于Web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机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1(1):25-29

(28)R.S.沃尔曼.信息饥渴——信息选取、表达与透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146

(29)张晓林.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情报服务体系[J].四川图书馆学报,1994(6):18-24

(30)Google Takes Half of All U.S.Searches,Nielsen Says.[2007-12-22].http://www.pcworld.com/resource/article/0,aid,125,908,pg,1,RSS,RSS,00.asp

(31)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门户.[2007-12-22].http://202.117.24.168/

(32)Library 2.0 and“Library 2.0”.Cites&Insights 6,Number 2:Midwinter 2006.[2007-12-22].http://anonymouse.org/cgi-bin/anon-www.cgi/http://cites.boisestate.edu/v6i2a.html

(33)范并思,胡小菁.图书馆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2-6

(34)叶鹰.黄晨.基于DSpace的Lib2.0[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2-5

(35)Web2.0与信息服务.[2007-12-22].http://info20.blogbus.com/

(36)《图书馆2.0》著作推介.[2007-12-22].http://www.dlresearch.cn/keven/index.php/archives/475

(37)馆际服务模式[2007-12-22].http://www.calis.edu.cn/calisnew/calis_index.asp?fid=95&class=1

(38)张晓林.构建数字化知识化的信息服务模式[J].津图学刊,2003(6):13-16,80

(39)Netvibes.[2007-12-22].http://www.netvibes.com/

(40)任树怀.上海大学图书馆2.0实践和打算.[2007-12-22].http:// www.libret.sh.cn/sztsg/web20/renshuhui.ppt

(41)Kuhlthau C.C.Seeking Meaning:A proces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2nd ed[M].Libraries Unlimited,2004

(42)张晓林.构建数字化知识化的信息服务模式[J].津图学刊,2003(6):13-16,80

(43)Sheila Pantry&Peter Griffiths.Creating a successful e-information service[M].Facet Publishing,2002:66

(44)Sheila Pantry&Peter Griffiths.Creating a successful e-information service[M].Facet Publishing,2002:22

(45)Peter Brophy.Towards a Generic Model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ervic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0(3),Vol.56,No.2: 161-184

(46)有人认为他是当代图书馆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二十多年来他的文章和著作影响了整整一代图书馆员,非常不幸的是他已经于2006年3月8日因白血病去世,享年60岁。

(47)Peter Brophy.Towards a Generic model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ervic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0(3),Vol.56,No.2: 161-184

(48)Stephany Filimon.Book Review:Communication of Complex Information: User Goals and Information Needs for Dynamic Web Inform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2006(3)Vol.49,no.1:82-84

(49)L.Anne Clyde.Weblogs and Libraries[M].Chandos,2004

(50)作者长期关注最新的信息技术在信息服务领域中的运用问题,是这个方面的专家。不过非常令人惋惜的是,L.Anne Clyde已经于2005年9月因病去世,对于数字化信息服务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51)Library2.0新书.[2007-12-24].http://libraryviews.blogsome.com/2007/05/03/519/

(52)Talis.[2007-12-22].http://www.talis.com/home/index.shtml

(53)Ken Chad,Paul Miller.Do libraries matter?The rise of library2.0.[2007-12-22].http://www.talis.com/downloads/white_papers/DoLibrariesMatter.pdf

(54)Paul Miller.Library 2.0-the challenge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2007-12-22].http://www.talis.com/resources/documents/447_Library_2_prf1.pdf

(55)Paul Miller.Coming together around Library2.0.[2007-12-22].http://www.dlib.org/dlib/april06/miller/04miller.html

(56)[2007-12-22].http://www.talis.com/tdn/whisper

(57)Virtual reference desk.[2007-12-25].http://www.vrd.org/about.shtml

(58)David Lankes.Digital reference.In:Miriam A.Drake.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M].Taylor&Francis,2005:126-128

(59)Richard E.Bopp&Linda C.Smith.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an introduction.Third edition[M].Libraries Unlimited,2001:270

(60)Lorie A.Kloda.Reference librarians use electronic sources six times more than print sources to answer patrons'questions[J].Evidence 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2006,1:2

(61)[2007-12-25].http://www.questionpoint.org/

(62)[2007-12-25].http://www.knowitnow.org/about.php

(63)[2007-12-25].http://www.questionpoint.org/support/documentation/gettingstarted/qp_ref_flashchatpilot.pdf

(64)合作式参考咨询服务本身是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和发展趋势,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已经相当多,对于合作式参考咨询的服务模式有人将其划分为垂直分层模式、平行模式和多元化模式三种(参见张喜年,2006)。

(65)[2007-12-25].http://www.teachinglibrarian.org/weblog/2006/01/ questionpoint-thumbnail-history.html

(66)Amanda.A long-overdue update on the special library 2.0 survey(2006).[2007-12-27].http://www.blogwithoutalibrary.net/?p=251

(67)Librarian:how do you IM?a TTW survey(2006).[2007-12-25].http://tametheweb.com/2006/03/librarian_how_do_you_im_a_ttw.html

(68)Referenceservicesandtwitter.[2007-12-27].http://www.teachinglibrarian.org/weblog/2007/05/reference-services-and-twitter.html

(69)[2007-12-27].http://twitter.com/cglibrary

(70)L.Anne Clyde.Weblogs and libraries[M].Chandos,2004:93

(71)[2007-12-27].http://www.blogwithoutalibrary.net/links/index.php

(72)大学图书馆的Blog应用.[2007-12-27].http://libraryviews.blogsome.com/2006/06/03/342/

(73)詹德优,杨帆.OA实现方式及其对数字参考服务的影响分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4):1-4

(74)威客模式的起源、形态和未来影响.[2007-12-27].http://blog.sina.com.cn/u/591a83bf010002f2

(75)ChaCha.[2007-12-27].http://www.chacha.com

(76)杨帆.实践社群框架的Web2.0数字参考服务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77)Grokking Wondir.[2007-12-27].http://battellemedia.com/archives/001058.php

(78)E.Segev.strategy,strategy making,and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anagement Science,1987(2),vol.33,Iss.2:258-270

(79)Kevin Kelly.Scan this book.[2007-12-28].http://www.nytimes.com/2006/05/14/magazine/14publishing.html?pagewanted=2&ei=5090&en=c07443.d368771bb8&ex=1305259200&partner=rssuserland&emc=rss

(80)内森·罗森伯格(Nathan Rosenberg).探索黑箱——技术、经济学和历史[M].商务印书馆,2004:86

(81)Sue Roberts&Jennifer Rowley.Managing information services[M]. London:Facet Publishing,2004:224

(82)Creative Commons.[2007-12-28].http://creativecommons.org/

(83)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7-12-28].http://www.gov.cn/zwgk/2006-05/29/content_294000.htm

(84)North,Douglass C.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