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内涵

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内涵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育现代化关系着现代化进程的速度与质量。对发达地区而言,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是近期的主要奋斗目标。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提出的大致历程。认识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内涵,首先需要从“现代化”概念的基本涵义入手。顾明远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转化为现代教育的过程。这也是较早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官方见解。

第一节 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内涵

教育面向现代化是我国21世纪教育战略的首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1)社会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人是社会现代化的能动因素,这就决定了教育现代化应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作为根本价值取向。(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就是建设“四个现代化”,也迫切要求人的现代化,因为没有现代思想的人,没有时代精神的人是建设不成“四个现代化”的。(3)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根本。教育为立人之本,是增长能力、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正如英克尔斯所言:“在决定个人现代化水平方面,教育是一个首要的因素”,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直接的和独立的因素”。(4)因此,教育现代化关系着现代化进程的速度与质量。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我国新时期的教育发展提出了面向现代化的要求,确立了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地位。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规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时提出:到本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这是党和政府的文件第一次使用“教育现代化”的概念,意味着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200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发达地区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到85%以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教育体系。”对发达地区而言,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是近期的主要奋斗目标。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部署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改革时进一步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主题。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提出的大致历程。那么,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怎样才能称得上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和标准是什么?类似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涵义、特征、指标等,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一、教育现代化的科学界定

教育现代化是由“现代化”所引出的一个自然而然的命题。认识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内涵,首先需要从“现代化”概念的基本涵义入手。关于“现代化”的涵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定义。周稽裘在《教育现代化: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描述》中指出:现代化(modernization),其意义为由不发达社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和目标。“现代化”实际是一个与时间概念“现代”相关联的,对某种社会形态作出一种特定的描述或定义。(5)现代化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作为目标,现代化一般指以当前发达社会为参照系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先进生产力水平及消费水平。作为过程,现代化的首要标志是用先进的技术发展生产力,生产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随之出现变化。顾明远教授认为:“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的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6)然而,对于“现代化”历程开始的标志,人们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以文艺复兴为标志;另一种以产业革命为标志。顾明远教授明确表示倾向于第二种观点:“文艺复兴固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但它只是‘现代化’开始的先兆,是思想的准备阶段。”“18世纪中叶发生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可以看作现代化的正式开端。产业革命打碎了保守的生产基础,把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起来,使人类利用、控制自然的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顾明远教授强调:“所谓现代教育,就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能够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7)教育现代化,从狭义上讲,单指办学条件、设施、设备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从广义上讲,教育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和内容、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和手段去完善教育,使教育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教育主动吸收现代社会科技成果、理念,抛弃原有的弊端主动变革自己的过程。

教育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或方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对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意义。教育现代化作为社会整体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现代化的共同属性,同时又有其自身的属性。综观国内外理论研究,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涵义主要有如下几种代表性的认识。

(一)动态过程论

动态过程论强调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1)顾明远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转化为现代教育的过程。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但是“教育现代化”不是“教育西方化”。(8)

(2)李铁映指出:“教育现代化不仅指校舍和设备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以及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改革和创新的过程。”(9)这也是较早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官方见解。

(3)郑金洲认为,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上的深刻变革过程,是一种世界性的教育变迁,其结果是使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共性增加。(10)

(4)周川强调:“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传统的扬弃和广采博收各国教育先进经验的进程,是一个需要人们精心设计与规划,尤其是政府起主导作用的变革过程。”(11)

(5)杨明则把教育现代化看成是一个深化过程,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的全球性的不断变革发展过程,是教育的整体转型,是教育获得和深化现代化的过程。(12)

(6)冯增俊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看待教育现代化,他认为:“在广义上,教育现代化是指从适应宗法社会的封建旧教育转向适应大工业民主社会的现代新教育的历史过程,是一切有关进行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总称;在狭义上,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比较教育学家积极倡导的一种运动及理论。主要指新独立的落后国家如何学习发达国家,推动本国教育现代化,从而赶上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运动。”(13)

(7)褚宏启认为:“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教育形态的变迁是指教育各个层面的变化、演进过程,主要指教育结构分化和教育功能增生、改变的过程,如教育的世俗化、国家化和科技化等。”(14)

动态过程论体现出教育现代化的两个主要特征:第一,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第二,教育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现代化进程的共同特征。

(二)形态论

现代化不仅是动态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态和静态共存的形态。

(1)鲍东明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和全面进步的过程,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15)

(2)周稽裘认为,从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终极水平来看,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趋向和逼近现代化的程度;从教育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以后,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这个目标,积极地投入到实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去,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体系。(16)

(3)段作章则把教育现代化视为动态与静态的复合体。教育现代化既是与世界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赶超工业化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的过程,也是与它所处的社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发展和变化。作为一种状态的现代化,则是指教育所具有的能够体现当代教育发展高度或现代水平的形态,主要反映在全民教育水准、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教育设施和办学条件、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终身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水平方面。(17)

(4)袁本涛提出从时间和价值两方面理解教育现代化。从时间维度看,广义的教育现代化是指从与传统的封闭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教育,向与现代的开放的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狭义的教育现代化是指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外部力量的作用而启动的,由本国工业化需要而推动的,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即教育迅速获得现代性的过程;从价值维度看,教育现代化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演进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的时代精神和特征。(18)

上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过程论”,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将教育现代化归结为一种实在的形态,从“过程”中剥离出来,赋予了教育现代化以更全面的内涵。(19)

从上面所列举的定义可以看出,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确切涵义,学术界没有一致的看法,更无公认的定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至今仍在持续着。我们认为,教育现代化作为一个综合的、开放的、动态的观念,依据一定条件而存在,而且必须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广义而言,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工业化引起,并与之相适应,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整体转换过程。狭义而言,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构建起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相贯通的教育格局,结合国内外教育资源,继承并创新、赶超国内外先进教育发展水平的过程。教育现代化一方面意味着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成为一个内部结构完善、系统运转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区域和阶段,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和要求也不一样,多样化和多样性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20)

二、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谈松华研究员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不同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衡量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包括教育现代化的定性规定和定量规定两方面。

教育生产力、教育制度体系和教育思想观念三方面构成定性指标的重要内容。同时,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水平、教师队伍素质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定性指标。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定量规定,课题组参照英格尔斯的现代化量表,并考虑了信息化的因素,选定八个方面的指标,并把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分为初级(Lower)、中级(M iddle)、高级(Advanced)。(1)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L:85%以上;M:90%以上;A:95%以上。(2)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L:不低于11年;M:13年左右;A:大于15年。(3)中等教育的毛入学率:L:大于85%;M:大于95%;A:100%以上。(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L:30%左右;M:50%左右;A:60%以上。(5)每万人大学在校生人数:L:100人以上;M:300人以上;A:500人以上。(6)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L:4%;M:5%;A:大于6%。(7)人均公共教育经费:L:大于300美元;M:1000美元;A:大于1500美元。(8)教育信息化水平:这是衡量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程度的指标,通常用每台计算机负担的学生人数和连通Internet的教室比例表示。L:123人/每台计算机(美国1983年数据),少部分教室连通Internet;M:12人/每台计算机,5%的教室连通Internet(1996年欧盟数据);A:9人/每台计算机,14%的教室连通Internet(美国1996年数据)。(21)

构想这样一个指标体系,其依据是现代化既然是一个分阶段的发展过程,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大体可以分为初、中、高三级,初级相当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水平;高级相当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这一历史阶段的水平;中级则是这两个阶段的过渡指标。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中等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现阶段)和信息化阶段(2050年)的教育发展水平成为我们提出教育现代化指标的参照值。(22)

教育现代化既是很多国家追求的目标,也是很多地方省市追求的目标。一些先进地区按照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制定区域层面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比如上海市。

根据上海市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要求,按照2004年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制定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目前,上海市教委正式印发该指标体系,用以引导、监控和评价该市教育现代化推进工作,同时供各区县推进本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作参照。

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分为市级指标体系和区县指标体系,市级和区县指标体系下又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根据指标的敏感性、重要性和国际通用性,该指标体系分别确定了10项市级核心指标和10项区县核心指标,其中市级核心指标分别为中小学校合理布局程度、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中小学校园网连通率、高校境外学生占在校生比例、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基本形成、义务教育完成率、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高校科技论文被国内外引用数、学生学业水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区县核心指标分别为区县内学校合理布局程度、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政府财政支出比例、校舍建设达标学校比例、学前与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中小学校园网连通率、社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义务教育完成率、学生学业水平、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

为更好发挥指标体系的引导、监控、评价和参照作用,该体系一方面对一级指标赋予不同权重。以市一级指标为例,权重居前的为教育发展水平、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程度、学习型城市建设水平,分别达到30%、12%、10%、10%;以区县一级指标为例,权重居前的为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分别达到18%、12%、12%。另一方面对二级指标提出了2010年应达到的标准。以市二级指标为例,该指标体系提出了2010年应达到的量化目标,如高校境外学生占在校生比例应达8%,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应达4700人,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和在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义务教育免费就读比例达到90%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 5年,等等;以区县二级指标为例,该指标体系提出了2010年应达到的量化目标,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政府财政支出比例应达到16%,校舍建设达标学校比例应达到80%,学校与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应达到100%,义务教育完成率应达到99%,等等。(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