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次不愉快的小组合作

一次不愉快的小组合作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组合作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得到重视,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对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节课就在不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课堂不愉快的感觉一直缠绕在我身边。这次不愉快的经历让我陷入思考。存异而不求同才能彰显学生的个性,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第一是合作任务不“求同”。第二是人员安排不“求同”。很多的课堂的小组合作,小组人数

一次不愉快的小组合作

汕头市锦泰小学 廖少华

小组合作(Group Work)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得到重视,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对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的英语教学常常是任务驱动型的设计,小组合作就常常出现在课堂上,孩子们通过小组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个互动性的任务。每一次的小组合作活动,从任务的设置、时间的安排到形式的设计,我都精心构思,力求独具匠心、富有创意,我以为这些活动既有实效又受学生欢迎。看到孩子们在唧唧喳喳中开始,在肢体舒展中进行,在意犹未尽中结束,而不是端端正正地坐着,规规矩矩地学着,我想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孩子们是愉快的。

在一次示范教学中,我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Unit Six In the nature park中的A部分Let’s learn,现场观摩的有来自全省各地的老师,还有香港教育学院的实习学生。在拓展部分,我把全班48位学生分成12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设计自己喜爱的天然公园。在四人小组中,一位学生构思设计,一位学生把设计画下来,一位学生根据画面进行介绍,一位学生把听到的描述进行书面整理,最后展示时推荐一位学生进行汇报(通常是组里比较top的学生)。在人员安排上我特别注意小组力量的均衡。课前我觉得这个环节将会是本节课的亮点,既训练了听说读写的技能,培养了动手能力,也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发挥自己所长,更重要的是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渗透学习策略。Perfect(完美)!我相信孩子们会和以往一样兴高采烈地参与活动。可是,当我期待的时刻到来时,却没有如我所愿的出彩,反而成了课堂的败笔。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我分配小组成员各自任务之后,一个男同学举手后站了起来,满脸期待地说:“Helen, May I design my favourite park myself instead of group work?(我能否自己独立完成任务而不是整个小组合作?”既然是小组合作,怎么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独立完成,又何来合作?尽管我觉得这问题提得不恰当,但我拒绝孩子的请求时还是和颜悦色,然后让他继续在小组中活动。可令我恼火的是,这个孩子坐下去后满脸不情愿,而且在小组里说了一句:“这么简单,还要几个人合作,要不你们合作好了,要不我自己完成。”可能考虑到现场听课的老师,也许是照顾这个同学的情绪,同组的其他三个孩子就在其他小组都兴致勃勃地合作活动时,什么事都没做,坐着、看着这个全能的男同学一个人画画、一个人介绍、一个人写好短文,坐着看着直到活动结束。我看在眼里,气在心头,又不便发作。更让我没面子的是几个同学在小组中也显得无精打采,一点都不投入,还有几句小声话语也飘到我的耳边,“要是不和某某某同组就好了”、“为什么不编某某和我同组”之类的。这一切都是那位男同学惹的祸。小组汇报时我故意不提问该小组,算是一个小惩罚,因为那位骄傲自大的男同学把手举得老高迫不及待地要炫耀自己。这节课就在不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在我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中,少有败笔,而这次,却让我在那么多的老师面前出了丑,这个不应该出现的插曲成为课后评课的焦点。有些老师对我的做法提出了异议和和一些改进的意见,有些老师的思维都和我那时一样,就是那位男同学在课堂的表现是不应该的,他没有领悟老师的设计意图,他不懂得与人合作,以后更应该加强训练和教育,而我的设计是不错的,小组合作的环节有创意的。还有些老师总结出经验,以后小组活动时要把合作的意图和要求多加强调,才不至于出现这种不和谐的音符。

课堂不愉快的感觉一直缠绕在我身边。那位男同学并不是调皮捣蛋的人,也非不明白事理之辈,一直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学习上的佼佼者,为何课堂上会有这样的行为?经过几天的反思,我终于把审视的目光投在自己的身上。难道,问题在我的设计上?难道孩子们并没有如我认为般享受小组合作?我认为孩子们的愉悦其实并不是他们真实的感受?我决定要和“闯祸”的男同学好好谈谈,要和班里的同学也好好谈谈。

原来,那位男同学不是第一次在小组中因得不到满足而倍感索然无味,他英语的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小组几个人合作共同完成有时还比他一个人完成得慢,没有挑战性,如何能吸引学生?又如何能挖掘孩子们的潜能呢?班里还有不少这样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能力差,或者自卑,以往的小组活动中也一直是个旁观者,他们又有什么愉悦可言?孩子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告诉我,哪里需要什么时间和时机?因为有师者的面子、权威,我却在课堂上再三伤害学生的情感,这是平等吗?是民主吗?这时我恍然醒悟,原来自以为是的人是我,不尊重别人的是我,一切的不愉快也都是我造成的。真是汗颜!

这次不愉快的经历让我陷入思考。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小组合作中如何做到“以生为本”?存异而不求同才能彰显学生的个性,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后来实践中我不断地践行“生本”的小组合作,让孩子们和我都在愉悦的感觉中开展合作活动。主要从两个个方面改进合作的模式。

第一是合作任务不“求同”。教室里的孩子千差万别,首先活动任务要分层设计,递进式的,螺旋形的,让不同层面的孩子有合适的位置,有挑战才更有动力。如我的那节课, 12个小组中有的可以设计自己喜爱的天然公园,有的可以把天然公园设计成一本介绍册,有条理地分页介绍,有的可以观察其他小组设计公园的过程并进行记录,还有的可以像志愿者到各组进行力量的援助等等。这样的活动更加真实、更加厚实,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更加丰富,习得语言的机会更加多,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才会在活动中逐步加强。当然了,更加开放的学习形式对组织者的要求就更加高,老师在设计活动指导合作时更需要花心思,更需要有创新

第二是人员安排不“求同”。虽说小组合作,人数相等比较公平,但是学生的能力高高低低,各自的长处也不尽相同。事先指定人员能让各组实力大致相等,但忽略了孩子的情感因素。所以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两个人的小组还是三个的伙伴,是完成任务A还是挑选任务B,根据任务定人数选择合作伙伴。这才是真正的自主,才是真正的主人翁的姿态。很多的课堂的小组合作,小组人数一样,合作内容相同,完成的时间一致,老师一声令下,就都整整齐齐地完成合作,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有没有真正的合作意识,是否真正懂得合作都没能得到体现,只是在形式和结果上,让老师觉得是一次合作而已。所以,在过程中体验合作,人员不求同是一次新的尝试。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认为:“学生是教育的最大活性资源。”我们从事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有“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价值观,才能促进不同特质的学生在全员探究中快乐成长。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从而促进教师的教育品质和学生的学习品质的不断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