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发展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

发展数感,提升数学素养——《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第八小学 陈尚喜

【教学背景】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此以前,学生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在此基础上,将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组织学生学习10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阶段。如果说,一年级学生由于先前学习,对于20以内这些较小的数有所认识,那么认识100以内这些较大的数可以说是一次飞跃。这节课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因此,这一内容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十个十个数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通过操作、思考初步建立记数单位“十”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仅仅有20以内的数数基础,面对一大堆物品,学生能5个一组,10个一组地数数吗?如果学生不能完成的话,教师如何处理呢?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感”如何具体落实到本节课的教学中呢?怎样进行教学更有效,上得简单而真实,又充满数学味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教学片段一】

根据我事先的布置,每个学生的桌面上摆放了数目不同的学具(如花生米、小正方体、小棒、铅笔、黄豆等),每人一袋,并且每组同学的学具、学具个数都不同。新课伊始,我让学生把这些学具当作礼物与他们组内的同学互换,激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都想知道自己的礼物是什么,有多少。于是我先让他们估一估,在众多答案中,我终止了猜测,提出“如何检验谁估计的是否准确?”这个问题,学生自然地产生亲自数一数的愿望。

活动1:数一数你的礼物有多少个。

学生们都把学具轻轻地倒在桌面上,一边操作一边数起来:“1,2,3,…,68,69,70,…,95,96。老师,我有96根小棒。”

“老师,我有85颗黄豆。老师,我有105颗黄豆……”

“我有88颗幸运星,比你的铅笔多啊……”

我不停地巡视,与学生们交流,发现学生几乎都是“一个一个地数”,而且数完后,把所有的学具堆成一堆,无法让别人看清是多少。想象中的多种数数方法,2个一组数、5个一组数、10个一组数并没有出现。假如不直接引导,怎么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出其他的数数方法呢?我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看到你们这么快就数出来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但是,你们数过后的小棒、黄豆、花生米、幸运星就这么一堆的放着,究竟你们数得对不对呢?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多少呢?自己先想一想,再小组内讨论一下好吗?”

活动2:再数一数自己的礼物有多少个。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交流指导。过了几分钟,开始有学生汇报:

“我们小组把黄豆10颗摆一堆,10颗一组数,正好是100颗,还多5颗,合起来就是105颗。”

“我们把小棒10根扎一捆,有几捆就是几个10,我的小棒能扎9捆,剩6根,合在一起就是96根小棒。”

“我们小组把小正方体10个摆一排,10个一组数,正好是100个。”教师板书:10个十是100。

“老师,我是5个一组的数,5,10,15,20,25,…,这样也很快啊!”

接着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再数一数自己的礼物,很快就有学生发现自己数错了,这次他们把学具10个一组放一堆,很自信的样子看着老师。

【教学片段二】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是认识一百以内的数(板书课题)。刚才谁数的数正好是100?不是100的同学怎样做才能把自己数的数变成100?”刚好是100的那些同学兴奋地举起小手:“老师,我刚好是100”,不是100的同学则有些沮丧:“我96根,假如再加4根就是100根。”“我105颗,减去5颗也刚好100颗”,学生们把多余的放回到学具袋里,不够的到老师准备的学具袋里拿,都得到了100个,并不停地说:“这些就是100个!”“100颗黄豆就是这么多。”“10根一捆,正好10捆小棒。”此刻,我确信学生们都经历并得到了100这个数,于是让学生把100个再合到一起,告诉他们自己手中的100个学具就这么多,之后便让学生感受100,再数100。我再次走进他们中间,发现出现了多种数数的方法,如:1个一组、2个一组、5个一组、10个一组,这次他们数得不仅流畅而且比较准确。

【教学片段三】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请大家想一想,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你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些数?

生1:我们都有自己的学号,我的学号是19号。

生2:家庭成员的年龄,爷爷的年龄是72岁。

生3:美术兴趣小组的人数是36人。

生4:放暑假的天数是53天。

生5:姑姑过年的时候给了我100元的压岁钱。

生6:公交车上的几路车。如:19路、21路……

【教学反思】

数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教学中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思考”,这才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说,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这节课的三个教学片段体现了以下的理念:

(1)创设活动情景,发展学生数感。

学生虽有20以内数数的基础,但数100左右的数还是第一次,他们能数下来吗,会有什么样的数数方法?尊重儿童的已有经验,必须首先去了解。于是,本课设计的数一数自己的礼物有多少的活动,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数经验,初步感知100以内各数。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对刚刚有20以内数数基础的孩子来讲,就是一次挑战,在挑战中学生充分展示已有的本领,这一点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当发现孩子们数数的方法仅仅停留在“1个1个”地数,而且数过后仍把学具堆成一堆,也就是数数的经验和方法没有发展时,教师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不能想个好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多少?这时学生的思维由刚才的“无疑”到“有疑”,“冲突”终于出现。教师又打破平静,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在智慧的碰撞中,出现了多种数数的方法和策略,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十进制的意义。紧接着,让学生带着新的感受,再数百以内数,验证第一次数的准确度,经历了操作和思考的学习过程。

进一步的问题:怎样才能得到100个呢?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挑战。又一次交流讨论,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够100的再加几个,比100多几个就得减去几个”,学生们不仅感受了百以内数之间的联系,而且体验了递加和递减的过程,还巧妙地建立了“百”这个数位。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数数的魅力,同时在数数时,也出现了多种数数的策略。

(2)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获取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巩固数感。片断三这一环节,“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过这些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寻找教室内的,想象教室外的,回忆经历过的。学生这分分秒秒的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16个整体认读音节,学号19号,爷爷的年龄等生活中的客观存在的数,不是他们胡编乱造的,而是他们正在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描述生活,解释现实。这样在生活中学生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建立了数感。

总之,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我们要认识到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